近日大胃王吃播应该被禁止吗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大胃王吃播应该被禁止吗吧 大胃王吃播应该被禁止吗 吃播,也就是吃饭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直播行为,在多个直播平台上十分火热。但吃播也极易造成食物浪费,近日央视就报道批评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 根据央视的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 3 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 13 亿吨。世界76. 33 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 2 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 9 人中就有 1 人挨饿。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更是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造成了很多食物的浪费。 其实吃播是最早从韩国开始兴起的一种直播方式,主播在镜头面前,向所有人直播自己吃饭过程,而后来为了博眼球,不少人开始吃大量的食物、包括各种炸鸡等、甚至还出现生吃的情况,他们都依靠观众的打赏来获得收益。 实际上的吃播并没有真正的吞下肚子,大部分的吃播都会进行催吐,或者发布的吃播视频是经过剪辑后上传的,因此浪费食物情况严重。对于这样的吃播行为,不少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有些吃播又浪费又对身体不好的真的该制止了”……对于吃播博眼球的行为,大多数的网友还是持反对态度的。 大胃王们被央视盯上了? 近日央视盯上了这些吃播人群,因为好多吃播都是镜头前吃,镜头后吐造成明显的浪费。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 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平常浪费有多么严重,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大胃王刚火起来那段时间看着还正常,现在的好多视频都是自带加速剪辑的看起来就没啥意思了呀,还不如正常的吃播,从做饭开始到吃饭的这种。 人们觉得你吃可以,不要吃了再吐出来。不仅浪费食物还破坏身体,这种单纯想博眼球的吃播应该制止。有些人的吃播看着健健康康让人很有食欲,吃播行业应该逐渐向这种靠齐。 大多数狂吃不胖的大胃王都是催吐,千万不要相信他们说的有在运动所以长不胖这种鬼话,一天给你25小时你也消耗不完。 但是有一部分人这样觉得就算你们谴责大胃王们浪费粮食,人家确实是花自己的钱买来的食物,取缔了这种直播,所谓的国外饥荒现象也无法解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吃播为何那么能吃,他们真的都是“大胃王”吗? 现在的吃播,在节目中所带给观众的食物,不是量大,更多的是食物比较新奇甚至是奇葩,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大胃王,还真的都是大胃王吗? 为什么看他们吃那么多的食物,可就是不胖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一探究竟。经常看吃播视频的朋友,应该都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吧,就是大胃王在吃东西的时候,桌子上都会放很多的水。 当时大家看到水的感受,肯定都是这样的吧,吃了那么多的食物,还能喝下那么多的水,真不愧是大胃王。其实大胃王在直播中,喝很多的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在关了直播之后,会进行催吐,喝了大量的水之后,催吐会比较方便。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胃王都会用催吐这个方法。 有的大胃王会在食用了大量的食物之后,去健身,这样即使吃的再多,也能保持好的身材。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有的人在不知道这些原因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学大胃王吃很多的东西,以为自己也不会胖呢?可吃着吃着,在无形中,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大胖子,之后就要开始痛苦的减肥之路了。 大胃王和我们都是一样的,每天吃那么多的食物,如果没有方法的话,他们怎么会光吃不胖呢?不过,如果你能在吃了很多食物之后,也进行健身锻炼的话,那就可以放开吃了,毕竟不能委屈了自己的胃嘛! 央视批有的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 吃播是近两年很火的一种网上直播形式,很多人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吃播,不仅可以学到做饭小常识,看到品尝美食的吃播,还很下饭。 然而,随着做吃播的博主越来越多,吃播的也有些“变味”。 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更是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聚焦“舌尖上的浪费”近年来虽然社会都在倡导“光盘一族”但餐饮浪费,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天,你光盘了吗? 名目繁多的宴席聚餐等浪费严重 在江西永新县的一家自助餐厅内,前来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为了避免浪费,自助餐厅内贴有“浪费超过一百克加收十块钱”等标语,服务员也都会善意地提醒顾客吃多少打多少。但在实际操作中,餐厅为了留住客源真正处罚的并不多,还是有一些餐盘内剩下很多饭菜。 调查显示,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仍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这几年,随着大众消费势头越来越强劲,餐饮浪费还呈现出一些新形势新特点,比如节日、生日、婚丧嫁娶等等明目下的聚会宴席等,浪费巨大。外卖点餐菜量并非量身定制 存在浪费专家表示,随着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日常点外卖中也存在浪费问题。 网络大胃王吃播秀 误导消费 浪费严重还有更极端的案例则是现在自媒体流行的所谓大胃王直播,有网友表示:“直播的大胃王们是该管管了,尤其是根本不吃全都吐了的那种,太浪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成升魁: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苗头,这种舆论的自媒体导向的对消费的这种浪费,我觉得这种消费导向是非常让人担忧的。我觉得这个是对于全社会就我们建立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来讲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加强立法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然而,要进一步制止餐饮浪费,还要打出组合拳。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2013年底,中办、国办制定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切实压减不必要的公务接待,加强接待费报销结算管控,实行县以上接待信息公开并强化对接待问题的问责。从制度上让大吃大喝“报销无门”。 立法监督 针对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多管齐下除了中央出台的规定条例,要想让餐饮节俭成习惯,还必须通过法治发力。专家表示,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多管齐下,首先对于消费者要推出惩戒制度,规范餐饮行为,惩罚浪费行为;对于餐饮企业,则要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刚性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由于我们中国这种特殊的餐饮方式,有一些新的餐厅,我们不知道它的量的大小、盘子的大小,造成了浪费。要双管齐下,从立法的层面,从制度规定的层面。 各地因地制宜 立法惩戒浪费行为除了国家层面,这些年来各地其实也在积极探索立法监管,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珠海市在全国率先发布《珠海市餐饮浪费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于顾客被误导点菜过多等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会责令改正,并警告,若经营者拒绝改正或在指定期限内未改正的,政府部门可视浪费情况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2014年,沈阳市文明办号召所有餐饮单位主动下调各类宴会标准,打造节约环保的宴会新风。 全球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多国通过立法遏制粮食浪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报告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为每年13亿吨。与此同时,在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个人中就有1人挨饿。 纵观全球,有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遏制粮食浪费。2016年2月,法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销毁未售出的食物,假如超市有相应的剩余,必须将其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是食物银行。 超市和慈善机构签订协议之后,还能获得捐赠60%产品价值的税收减免。法国的立法也产生了连锁反应,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出台相关法案。反对食物浪费,全球正逐渐掀起一股立法浪潮。 从你我做起尊重粮食、爱惜粮食,完全可以体现在个人对待粮食的种种消费行为上。网友们对于制止粮食浪费有哪些好的建议呢?网友提倡日常打包 普及半份菜网络投票调查中,超过1.8万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近八千名网友表示支持饭店普及半份菜,五千多名网友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该把打包变成习惯。 也有很多网友支持推行分餐制,控制用参量;以及对吃光盘的消费者进行奖励,对严重浪费的行为进行罚款。有网友留言表示,点菜的时候可以少点一些,不够再加,好面子是最浪费的。还有网友建议,疫情防控之下,分餐制应该大力推广,可以有效减少浪费。 餐饮店出招 引导文明用餐除了消费者的自觉外,餐饮店也纷纷使出“招数”,引导消费者文明用餐。在广东中山石岐区的这家餐饮厅,前来用餐的客人络绎不绝。每张餐台上,都摆放有公筷和公勺。石岐佬中山菜馆创办人 张伟雄:客人在多点菜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吃不完的东西希望打包带走。 在广东惠州,不少餐厅都在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各式珍惜粮食的温馨提示,餐厅服务人员也会根据客人的人数主动提供合理建议。金华悦酒店副总经理 罗永玲:自助餐厅的客人是可以任吃任拿的,但是不能浪费。我们有明显的标志,如果浪费超过200克以上要罚20元。当然我们是要温馨提示,发现以后立即告诉客人,不是以罚为准。爱惜粮食 从娃娃抓起珍惜盘中餐,也要从娃娃抓起。许多家长都表示,日常生活中会格外注意孩子的“饮食教育”,言传身教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