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宫(子宫周围有小疙瘩怎么回事) 宦官的出现一直有违儒家伦理道德,宦官作为一个群体,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以及这些生理特点对家庭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古代士大夫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一直遭受贬抑。 《孟子注疏卷七下》记有不孝者三事,其中第三件即"绝先祖祀",绝祀即无人祭奠先祖,这在三不孝中最是严重,也是遭受谴责最多的一种行为。 道家学说主张"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羞其亲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可见古人对阉人有多么不待见。奇怪的是,在明朝时期,这些被遭受歧视的自宫之人却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明朝宦官来源 在两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始,宦官群体则全为阉人。明代宦官群体的来源也较为固定。 由藩属国和边地俘虏进献 《明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征西番时,有将领将番人七八岁幼女掳到一百五十名,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十岁幼男阉割一百五十五名。 此外,内地的镇守太监偶尔也会进献一些受阉割的稚童。 《明英宗实录》就有记载:"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阉割东庙俘获童稚一千五百六十五人,既奏,病死三百二十九人,复买以足其数,亦阉之。" 因犯罪而受阉割 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洪武二十五年,礼部曾对民众发型有过严格要求,其颁布的榜文中规定:"官民之家儿童剃留一搭头者,阉割。" 还有一些大臣因犯罪而被施以腐刑,如宣德时,成敬因晋王府中之事,拟处死刑,后改为充军,成敬不愿累及子孙,乞求速死,宣宗"矜怜",将成敬下腐刑。 私刑 明朝初年,豪强之家阉割他人之子以供役使较为常见,有些地方,贼寇掳掠幼童也会将其净身。 如同安《张氏族谱》就描述了太监张敏兄弟三人遭贼寇"毒割下物死陷",又成功反杀强寇的经历。 此外随着明后期宦官权势的增长,京畿的一些人家羡慕宫中宦官的富贵,也有私下里将幼子阉割送入宫中的传统。 自宫 最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自宫。自宫现象自古有之,但自宫者作为宫廷宦官群体的主要来源,则主要出现在明代。 如正德年间:"录自宫男子三千四百六十人充海户,月给人米三斗"。 这只是当时录入册籍中的人数,而且这些自宫者还没有正式入宫,只是在南海子充当海户,尚需由内廷派人进行挑选方可进宫。 那些没有成为海户的自宫者更多,"时有无票帖不录者尚数千人"。 这些自宫者或是因为出身贫苦,希图进入宫中以求温饱,或是一些已经结婚育子,想通过官俸贴补家用。 明朝"自宫"风气 我们上文也说了,自宫现象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十分久远,但在明以前也只是一种零星的社会现象。 到了明代,自宫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其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深远令人咋舌。 为了成为宦官飞黄腾达再加上自宫之风的盛行,明朝产生了大量的自宫者,但人数庞大的自宫者还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最终进入宫中,且进入宫中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成为其佼佼者。 一些样貌清秀、聪敏机智的宦官能够有机会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由内书堂肄业后,才有了进入宦官中上层的条件。 而这一部分宦官毕竟是少数,即便这样,还是未能阻止明朝那些想要"自宫"之人。 为了尽可能地消除民间自宫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为了保证选入宫廷宦官的质量,明代前中期历任皇帝都有严禁自宫的言论和政策。 《明仁宗实录》卷八下记载,洪熙元年,仁宗颁布诏书,诏书中有"尤不许加入宫刑,绝人嗣续,有自宫者以不孝论。"将对自宫者的处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同年,兴州左屯卫军徐翊的儿子自宫成为宦官,徐翊请求除掉军籍,宣宗批评他虽为人父,但绝人情,令其子自伤其体,使风化败坏。并把徐翊己成宦官的儿子赶出宫去,令其代服军役。 宣宗时期,朝廷也明令禁止自宫,宣德元年,礼部官员奏称,山东有人自宫以求用,此人不仅被发交阯充军,而且其所属里老也被法司逮问。 英宗正统年间,英宗叔祖韩王让藩府承谕访买伤残净身民人王秀,英宗降谕,重申"叔祖遣官访买,是教人自宫,有违祖宗成宪"。 成化元年,直隶魏县李堂等十一人自宫以求进,宪宗将其逮入锦衣卫狱,后谴戍至至南海子种菜。还陈述了景泰以来民间自宫现象的无序和混乱,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景泰以来乃有自宫以求进者,故近畿之民畏避徭役、希觎富贵者效仿成风,往往自戕其身及其子孙,至是以后,日积月累,千百成群,其为国之蠹害甚矣。" 成化十五年,朝廷再次重申自宫禁令,此时自宫现象似乎己经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实录称"时自宫者至两千人,群赴礼部乞收用",可以想见当时的场景。 虽然朝廷对自宫者釆取了一定的惩罚措施,如:"自宫者伽项一月,杖一百,押回原籍"。但第二年,礼部再次奏称:‘‘自宫者至千余人,喧扰官府,散满道路"。可见,这些惩罚措施其实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成化二十一年,吏部尚书周洪谟上疏言九事,疏中称:"自宫求进者称为净身人,动一二千人,虽累加罪谪,旋得收用"。 也就是说,虽然有相对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兜兜转转后,这些自宫者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忍受短暂的皮肉之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世宗自藩府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限制自宫者数量的増长,他也是明朝第一位在其即位诏书就中提及对自宫者进行严惩的皇帝。 世宗令锦衣卫和巡城御史纠察私自净身的人,并声明"今后各处军民敢有私自净身者,本身并下手之人处斩,全家发烟瘴地面充军,两邻并歇家不举首者俱治以罪"。之后一直到明代中后期,这种风气都有了比较好的控制。 综上所述,明朝历代皇帝对"自宫"之举都深恶痛绝但无法避免,这是因为自宫现象的出现与宦官权力的发展相关联,当宦官权力膨胀时,自宫现象就比较频繁,人数也很多。 而当宦官在朝中的势力得到抑制时,自宫现象也相对处于低潮。如嘉靖十五年,实录里只有四条关于宦官的记载,此时宦官的势力相对较小,民间自宫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人数也有相应的下降。 明代中后期,随着朝廷对宦官管理的放松,自宫风气就又达到了疯狂地步。甚至出现"有一村至数百人者"自宫的现象。 据黄仁宇统计,到明末,宫廷中的宦官已达十万,这只是经过挑选进入宫中的,可以想见民间自宫者的数量是多么庞大。 "自宫"影响国家 明代自宫的社会风气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是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自宫现象的盛行,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自宫者戕害身体,断绝子嗣,影响家族的发展。 其次,一些自宫者为进宫求用,贿选太监,未被录入之人行凶斗狠,滋生是非,成为社会中的不安定分子,扰乱社会秩序。 最后,因自宫者多为幼男和壮男,若未自宫,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自宫后,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就会流失,进而导致一些生产劳动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结语 明代自太祖废相之后,皇权独尊,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个人品质、喜好与其施政方针和政治行为密不可分。 明代的士大夫向往宋代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希望能够实现"君臣共治"的政治局面,但皇权的"任性"决定了这种希望只能是幻想。 皇帝信任近侍宦官,尤其是委以司礼监象征决定权的"批红"重任,内阁与司礼监的"双轨并行"看似是有相互制衡效果的制度设计,但司礼监往往可以凌驾于内阁之上,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辈,其主政司礼监时,内阁的存在感便很微弱。 至此,宦官势力越大,民间百姓一看皇帝都如此重用且信任宦官之臣,那"自宫"入朝便是最好的晋升之路,却殊不知,这条路有多么的崎岖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