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二号台风叫什么名字今年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十二号台风叫什么名字今年具体的情况吧 十二号台风叫什么名字今年 2020年第12号台风叫白海豚,英文名称:Dolphin,编号2012,名称来源中国香港,含生活在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 台风白海豚历史记录 2015年台风白海豚路径 2015年5月9日台风“白海豚”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015年5月16日早晨2点钟由台风级加强为强台风级,5月16日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美国岛西北方大约2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15.0度、东经142.9度,中心附近最大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7级风圈半径280-300公里,10级风圈半径90公里,12级风圈半径30公里。 2015年5月17日“白海豚”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强可达超强台风级(55-60米/秒,16-17级)。18日以后,“白海豚”将在东经138度以东洋面转向偏东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2015年5月18日上午9时在冲之鸟岛以东290公里的海域上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北移动,中心气压93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50m/s,最大瞬时风速70m/s,台风中心150公里范内都遭受暴风天气影响。 2015年5月19日夜间至20日早上强势登陆小笠原群岛。受强风天气影响,该地区最大风达23m/s,最大瞬时风速可达35m/s,20日预计大风天气加强。19日台风登陆后,海岸附近浪达8米,海岸及河流入海口附近可能发生浸水灾害。上午8点钟位于日本东京偏南方大约1320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3.8度、东经139.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5百帕,7级风圈半径260-300公里,10级风圈半径70-90公里。 2008年的台风白海豚路径 2008年12月3日,一低压区在关岛西北面海域形成,它迅速向东北移动并转化为一个温旋。2008年12月4日,该温带气旋移至北纬30度附近,即威克岛以北附近,并向东移动,中力增强至烈风程度。它移至东经170度附近转向东南移。2008年12月8日,日本气象厅将它升为热带低气压,指它由一个温带气旋转化为一个热带气旋。 2008年12月9日,由於水气不足逐渐减弱,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低压区。2008年12月10日,日本气象厅将它重新升格为热低气压。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它确认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7W,菲律宾大气地理部门将白海豚命名为「Ulysses」。 2008年12月11日,热带低气压27W掠过关岛以南海域。2008年12月12日,联合台风警心将27W升格为热带风暴。当日下午,日本气象厅将白海豚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白豚」。同日,白海豚进入香港观察范围,并给予报告。当日晚上,香港天文台亦将白海豚升热带风暴。 2008年12月15日,日本气象厅及香港天文台先後将白海豚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当时,烈热带风暴白海豚集结於雅蒲岛之西北约1030公里。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白海豚升格一级台风。同日,日本气象厅及香港天文台亦先後将它升格为台风。白海豚一直采取向西移路线,预料将吹向陆地,但受到东北季候风影响,白海豚由向西移动的路线转为向西北偏北动。期後,白海豚再转向北或东北的移动路线,并预料吹向太平洋海域。当时,台风白海豚於冲绳岛之东南偏南约1100公里。 2008年12月17日,台风白海豚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9时集结在硫黄岛之西南偏西970公里,预料向东北偏东移动,时速约20公里,大致移向硫磺岛,横过西北太平洋并减弱2008年12月18日,强烈热带风暴白海豚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向东北偏东移动。 由於热带风暴白海豚的移动路径已离开香港天文台的观察范围,因此,香港天文台已於2008年12月18日下午2时45分为白海豚作出最後报告。热带风暴白海豚於12月19日再度转化温带气旋。 白海豚是从温带气旋转化而成的热带气旋,此情况在西北太平洋上甚为罕见。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 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 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台风委员会还规定,当一个台风给一地或多地造成巨大损失时,该台风的名称将被永久除名,由提供国重新推荐一个。比如今年横扫我国的台风“云娜”,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攀失达到181·28亿元。“云娜”已被永久性除名。 台风命名的小心机 近一半台风名称都与动物或植物相关 各个国家和地区给台风提供的名字可谓各有特色,其中有24.29%的台风名称与动物相关,17.14%的台风名称与植物相关,此外还有自然景观、人名、地名、神话故事、食物、星座、物品等类别。 各地以特色的动物物种来命名台风,也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其中。例如柬埔寨命名的台风达维是大象的意思,在柬埔寨人民的眼中大象既是神圣的象征,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柬埔寨的国徽上,守护王剑的就是一头大象和一头狮子。 苏拉即中南大羚是越南当地一种稀有保育类动物,俗称为亚洲麒麟。它直到1992年才被人们发现,有学者猜测可能仅存数十只,极为珍贵。褐雨燕则是一种因飞行速度极快而闻名的鸟,菲律宾人民将希望台风快来快去的愿望寄托在海贝思(褐雨燕)上。 同样,在挑选植物名的时候,各地也选择了有地方特色又有美好寓意的名字。 温比亚(棕榈树)是马来西亚的经济作物,作为世界第二大棕榈油出口国,马来西亚当然少不了用招牌树来命名;我国选取的杜鹃、木兰、海棠都是原产于中国的花卉,分布广泛,也深受百姓喜爱。 文化特色明显,取名凸显“小心机” 我们发现台风命名并不是随意无规律的, 每个名字背后都凝聚了人们的理想与智慧,在这些名字中,无论是借用动植物的名字,还是借用自然景观、地名或是神话故事的名字,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在人名的借用上, 大都是当地普遍通用的名字,给人第一感觉就是亲切、熟悉,比如我国香港地区“珊珊”“玲玲”,柬埔寨的“康妮”即高棉传说中的可爱女孩儿。 除了有亲切感的名字外,沙德尔(战士)、尼伯特(勇士)、纳沙(渔夫)这些带有力量感的人物名字,预示着让人们不再惧怕,以力量对抗有破坏力的台风。 除此之外,台风名中也暗藏着各国的“小心机”。中国大陆最新命名的十个名字中,就有一半关乎神话故事,如电母、海神、风神都是家喻户晓的保护神,借以抗拒自然灾害。 日本入选的十个名字全都是清一色的星座名。小犬、摩羯、剑鱼……这些星座的背后都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大都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关。日本民族借以命名台风, 正是希望用这些精神实质去抗台风求发展。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虽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因此,人们派出各地“代表”来命名台风,就是为了这些美好的寓意可以让每年来袭的台风,少一些“无敌破坏王”,多一些来自自然的朋友。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