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满分作文阅卷组长被举报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浙江满分作文阅卷组长被举报具体的情况吧 浙江满分作文阅卷组长被举报 2020年饱受争议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摊上事了,本来大家还停留在到底该不该给满分的争论上,突然有人质疑今年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与去年形式如出一辙,并对给出满分的阅卷组长陈建新进行了实名举报。 强行找满分,参与了《教学月刊》杂志公众号的策划,发表满分作文并点评,可能存在师生关系,去年的满分作文与今年的满分作文非常相似,每年都会主编高考满分作文辅导书,以此牟利。 一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众议,背后的阅卷组组长陈建新,也被卷入舆论。8月10日,有媒体爆料,其开讲座,办网课,出作文书。参与阅卷老师称,其从浙大退休,担任阅卷大组组长已有20年。 2018年3月,陈建新在一讲座中强调,作文要重视真情实感,反对矫揉造作。而8月8日,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其“既做教练,又当裁判”。接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人士称,收到举报,会进行了解。 当然最致命的是最后一点:他讲课辅导、阅卷强行打满分,后期参与杂志和书籍出版活动,其间存在利益输送关系,请调查。 举报者举报的内容主要有6条,如有6把飞刀,简直是刀刀致命啊 面对实名举报的质疑,网友们一时间议论纷纷。 原来卷子上的生僻词汇是暗号啊,阅卷时一看就知道是自己人。 用特殊词发射,我是谁的信号? 现代作弊密码? 这会让陈教授的辅导书更好卖,培训班价格更高。 网友们的上述质疑合情合理,毕竟是陈建新力排众议,将这篇第一位老师打分39分,后两位老师打分55分的争议作文,给了满分。而问题的关键是,他竟然还主编每年高考满分作文辅导书,并且有作文培训课程在网上出售。 正反两面,越辩越明 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道理越辩越明,“新高考前沿”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要给陈建新教授说两句。 说实话,两篇作文的风格其实还是有差距的……去年的满分作文明显没有今年的那么文绉绉,去年的像理科生写的,今年的像文科生写的,去年的一些语句也比较生硬,但就截图部分逻辑框架很工整,先说遵从内心的重要性,再到适当听取他人的意见,属于那种大部分好学生,多给点时间就能写出来的,今年的逻辑也很工整,语言更顺。 高考阅卷时间非常有限,阅卷老师不可能有时间慢慢去品你的文章。如果文章写得云里雾里的,需要“初看好像没懂,细看其实很好”,那风险还是很大的。 这篇《生活在树上》第一个老师不是就只打了39分吗?你很难保证第二个老师不会和第一个老师打相近的分数,所以风险大! 而且高考试卷那么多,保证被阅卷组长陈教授看到这篇文章的概率微乎其微。 还有很关键一点,如果真是约好的,给减一分就好了啊,又不显眼,这个风险也不值得。 高考神圣,理应避嫌 陈建新教授这种做法,第一恰好碰上的概率很小,第二风险太大。 作弊密码,说得太过,没有那么阴暗。但是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每个人喜爱的文章不同,陈教授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组长,却进行高考作文培训,而且是有收费课程,这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考生难免会投其所好,广大语文老师难免会对其口味进行研究,从而传递给学生们。这引起的连锁反应,令人深思。 娇柔套作,并非佳作 名人名言+生僻字+心灵鸡汤,这个写作套路应该是很早之前就被人研究出来了,有些老师教书几十年就专门研究高考作文,能发现这种套路也不奇怪,但是现在被曝光了以后估计不会再有这种满分套路了。 但对于这种套路,“新高考前沿”认为不值得鼓励与推广。 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还记得骆宾王的《咏鹅》吗?孟浩然的《春晓》吗?还记得李绅的《悯农》吗?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还记得杜牧的《清明》吗? 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 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至公布后,引发人们热议,舆论持续发酵。 起初,有专家称该作文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有专家称其堆砌、辞不配位;还有网友称其晦涩难懂。 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老师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为作文的点评: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不容易看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 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学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 针对高点评高分数,网友们都不买帐,好的文章不一定要程式化的矫情、晦涩,能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讲清楚事情,才是真的本事。 而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有网友晒出,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书正在销售,其中,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训练》,《修订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这两本书,正在网上销售,均附有高考满分作文和点评,其参与的付费课程《高考作文密训课》在去年就上线了。 大众认为,既担任阅卷组长,又出书授课,非常不妥。从他对满分作文的高度点评,到被报出的“变现”行为,都有一股似曾相识的味道,令人怀疑其公平性。 网友评论:阅卷组长出书,授课,考生要想拿高分肯定要投其所好,只需把他的书和课件学习一番就可以了。公平性在哪? 一边阅卷,一边出书,一边公开满分作文,一边到处演讲授课。这些行为让人浮想联翩,就好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谁买了书,谁听了课,谁就受益。这一度让网友感到质疑。 同样有网友认为,阅卷组长出书授课怎么了?难道听他一次讲座,阅读他的书,高考成绩就会提高吗?阅卷分数又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阅卷标准也是公开的。 公众对教育的关注要避免走向3个极端 一是走向模板作文的极端 我们为什么写文章,文以载道,文以传情,“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的都是写文之目的。好文章应该是真实晓畅,让读者从文章中或者获取大量信息,或者提升思想认识,或者得到美文美句的精神享受,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不是让读者一头雾水,七转八绕,甚至从此厌恶、反感文章,这是写作教学的原则问题、方向问题。 一味效仿这种偏西方的蹩脚文章,容易滋生崇洋媚外的坏毛病。真正的好作文还是请专家们认真审定后发布给公众较为合适。就如2001年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大家对此称赞的多,质疑的少。 二是走向封闭信息的极端 在此次事件中,北大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就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这样的言论容易造成各省不愿意将高考满分作文发不出来的后果。公众更愿意享受“奇文共赏”的感觉,既然是满分文章就应该发布出来,让大家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嘛! 三是走向过度吃瓜的极端 作为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比较担心媒体发布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话题的。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宣传具有两面性,宣传得好让学校和老师获赞,宣传做得不好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教育作为一门软科学,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泾渭分明,所以希望公众多一些包容,尽量在学术层面讨论问题。说陈建新教授作弊,与考生属于“师生关系”,有肮脏的权钱交易……这些极端言论现在看来还是缺乏依据的。 我们尽量选择相信教育者的一颗公心,避免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过度吃瓜,否则“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发生。 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陈教授每一本高考参考书中都写的是文章之法,每一次讲座都能阐明做人之道。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