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山居图(富春江旅游必去的景点) 乘家人的车,西行富阳庙山坞。此行是去探望元代大画家黄公望,观赏他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并瞻仰他隐居之处。他的《富春山居图》是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呵。 眼前竹树茂密,方竹、龟背竹簌簌摇曳。青山隐隐在上,富春江的清波在身后流入钱塘江。在国家森林公园中,登宽阔的石阶缓缓而上,浓密的树林豁然开朗。前有一屋,靠山临池,砖墙青瓦,宽阶廊柱,正是黄公望纪念馆。 黄公望纪念馆的玻璃柜里展览着三件当代复制品:曾流落民间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真迹之复制和乾隆收藏的该图残卷《无用师卷》真迹之复制,以及明代画家沈周全凭记忆背募的《富春山居图》全卷。 虽是复制品,仍能看出《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长636.9厘米,高33厘米,它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秀丽景色。皴是一种笔法,用毛笔较干的侧锋、刷出有粗细的丛线。其中"披麻皴"就如一挂麻线,用它来画山石、树干最适宜了。 《富春山居图》长卷中林峦蜿蜒,江水如镜。数十座山峰一峰一个状态。数百株树一树一种样子。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隐隐可见笔痕,丛树多用横点,显得山淡树浓。整个画面浑然俊秀。 又去南楼,这楼临溪而建,是他的画室兼书房,遥想当年他和朋友们在此泼墨挥毫、诗画互酬。就在这里,他伏案六七年之久,耄耋之年才创作了这《富春山居图》。 再由竹丛中迈上小洞天,这是黄公望的起居室。石阶石台,上有堂室三间,雕花木窗,粉墙案几。近看茂林修竹,远览青山起伏。黄公望曾自言"小洞天"起名的缘由,写道:"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购一堂于其间,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想象他身处幽境品香茗,快乐如居住在洞天福地中啊!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直至近代影响极大,中国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除了《富春山居图》,他还有《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西洋画重视写生,而早在元代的黄公望就爱好写生。他一碰到好山好水就拿出画具画下来。他对于写生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观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一个皮袋,里面放着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就展纸摹写。 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写道:"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称之为老师。董其昌甚至说,读黄公望的画是在享福:"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还把他的图画与王羲之的《兰亭》帖并提。 但是,这幅名画却旅途坎坷。《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图题上款,送给师弟郑樗(字无用,就是"无用师"),从此这幅名作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曲折跋涉。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沈周常常展卷欣赏。却被朋友的儿子偷偷卖掉了。沈周只好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我们在玻璃柜中看到沈周的摹本和原图基本符合,想想当年沈周对此图欣赏不已,一山一水,一树一叶已经是深深地刻入脑海中了。 后来,《富春山居图》真迹忽然现世,由明代的董其昌等人辗转传到清朝的吴洪裕手中。吴洪裕甚至在逃难时不带别的,只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 可惜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掉《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给自己殉葬。要烧《富春山居图》时,被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火盆中抢了出来。 画虽得救了,画卷中间却自上而下烧出了几个连珠洞,画卷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短,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由王廷宾收藏,后来却湮没在人间。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连前一年所得的一幅《无用师卷》,乾隆就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真真假假,皇帝大臣都争论了多年,后经众大臣一致鉴定,确认其中一卷《无用师卷》是真迹。从此《无用师卷》在乾清宫里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1949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又随国民党辗转迁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抗日战争时期,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向人换来《剩山图》残卷,《剩山图》就又出现在世上。当时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去劝吴湖帆。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话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这样,才有了后来两部分残卷重新团聚的大幸。 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 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逢。两岸欢声一片。 据说,在即将到来的亚运会期间,《富春山居图》,还将用数字化技术,在大屏幕上给大家带来一个具有宏伟视野的超级享受。 从纪念馆出来,我深吸了一口山中的清新空气,心中喜悦:"两图合璧,两图合璧"这可是个好兆头啊!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