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电视台(今天高邮新闻播放) "七一"建台揭牌仪式 1958年5月,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台渐次向大中城市推开。那时候,电视对于高邮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1972年8月,高邮县广播站购回一台35厘米黑白电视机,自制了五单元振子天线,安装在当时的县造纸厂高40米烟囱的顶部,可接收南京、上海等地的电视信号。但南京、上海毕竟太远了,电视图声俱差,尤其是图像,曲曲弯弯的,人们形容为"多瑙河之波"。大家纷纷议论:高邮有自己的电视台就好了。 广播是电视的前身,提起办电视,我们广播工作者责无旁贷。1977年夏,县革委会就办电视问题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会上指名让我发言。我说,一部发射机十多万元,一个铁塔十多万元,还要建机房,起码得五十万元。县里管财的副主任嵇权说,要这么多钱,县财政拿不出来。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嵇权拍板说:"给你们十万元,不够你们自己想办法。"就这样把建电视台的事情定下来了。会后,我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向上报告。1978年2月23日,省广播事业局批复同意在高邮县城建立电视转播台。1978年4月3日,省局批准高邮电视台"发射功率为300瓦,三频道"。 "万事开头难",头一难是资金。一大堆报告批下来了,但到了筹建工作真正启动的时候,县财政只拨来5万元。后来又借给我们3万元。当时有句话叫"向县财政借钱,千年不赖、万年不还",借就借,叫我签字就签字,只要拿到钱就行。过了个把月,县文教局又拨了1万元,作为电视大学教育节目转播费用的投资。 县第一期无线电技术培训班全体人员合影 向上头要钱也是不容易的,广播部门没有成文的规定,各显其能而已。我们一是向当时的扬州地区行政公署申请,地区广播事业局帮我们讲了不少好话,先后两次补助2.5万元,这在当时地区广播系统算是个大数。另一方面,向省广播事业局申请。1978年4月24日,根据县委查长银书记指示,我随县革委会副主任李舜心和从省广播电台下放到我县的文教局副局长居宜,带着要钱报告到省局当面申请。省局同志听了我们的汇报后,大谈省局的苦衷。最后,同居宜私交甚笃的处长张一才还是不错的,表示"从省广播事业费内挤了5万元左右,作为高邮购买发射机的专款,待局长批准后拨给。"1979年6月14日,5.5万元到账。此外,我们又从县站经费中挤,卖卖破烂、刮刮油锅,一共凑了2万元,作为机房建设费用。这一点点钱,真是从牙缝里剔出来的,来之不易! 县广播站,广播机房一角 县广播站原坐落在县城中山路马棚巷口,那里地面小,容纳不下新建的电视台的铁塔。我们勘察多处,最后确定在待处理的民政局新楼。其理由是:(1)电视塔可竖在南面的菜地上;(2)该楼700平方米同广播站现有楼房715平方米大体相当,可以对换;(3)位于县城中心地带,布局合理;(4)周围无电器工厂干扰;(5)尚有发展余地。经层层上报,1978年6月19日,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复:"同意高邮县革命委员会在高邮县城内烈士公园东北二百米处(北纬:32度47分12秒,东经:119度26分)新建电视转播台一座。" 广播电视局大门 办电视台,机器、机房、铁塔不可少,谓之三大件。我县一马平川,非竖铁塔不可。铁塔的主要作用是安放发射天线和微波天线。发射天线越高,覆盖面越大,受益人口越多。我们一打听,一座100米高的自立塔,需十多万元,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条路走不通。好在我在福建工作时,曾帮中央台在龙岩、永安勘定过两个发射台台址,与一些同志颇熟悉,于是我就到北京求助。到北京后,他们便介绍我同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位于双桥的广播设备制造厂联系。由于介绍得力,该厂厂长把任务交给该厂设计室,为我们高邮设计了一座拉线式电视塔。合同规定,塔身8000元,桅杆1万多元,钢丝绳自购,这是我们承受得了的。但待铁塔出厂去买钢丝绳的时候,却遇到想不到的麻烦。底下三层用的细钢丝绳,在我省的江阴、无锡买来了,最上一层粗钢丝绳,我省市场无货供应。我便到省局求援,管钢材的孔斯文同志说:"郁局长答应家乡如东局买这种绳子还没有着落,你来得正好,如能买到,给如东带一根。"我听了如同一盆凉水浇到身上。孔斯文最后加了一句:"如能买到,钢材指标由省局包下。"告别了省局,我们急忙赶到上海,到专售这种钢丝绳的上海金属公司三店去买。到苏州河北岸的这家商店后,一位女营业员把盖着我县革委会大印的介绍信瞄了一眼,当即把介绍信扔给我说:"县里还办电视台,没有货!"这真伤了我的自尊心,我咽不下这口气!难道上海人能看电视,我们高邮人就不能吗?我找老战友帮忙,最后辗转找到了我的老领导是鹤,他的爱人在华东金属管理处工作,答应帮忙。第二天,他给了我一张二寸半宽的纸条子,我拿着半信半疑:这小条子比大印还管用吗?于是我们又来到这家商店,还是那个女营业员接待的,她看了条子,微微一笑说:"有这个就行,到时我们就同小王结账。"等开票时,她收了我们带去的转账支票,又向我们要钢材计划。我猛地想起孔斯文的话,调过头来乘火车赶到南京,从省局拿到钢材指标又到省金属公司转办出省手续,从早忙到晚,忙得团团转,才终于拿到提货单。我们到仓库一看,得知这捆粗钢丝绳实重3180公斤,正好够高邮和如东两家用,十分开心。管仓库的老工人说:"这是最后一捆了,属紧张物资中的紧张物资,你们怎么弄到的?" 铁塔是请双桥厂的天线工程队架设的,工程队的工人放弃在北京过国庆节的机会,于1979年9月28日风尘仆仆地赶到高邮,10月4日动工,历时10天,10月13日终于架成。这种拉线式铁塔,当时在我国尚属首例。从这一天起,这座104.38米高的铁塔便巍然屹立在高邮大地上,成为高邮最高的建筑物。 电视台铁塔 发射机是电视台的心脏,对图像、声音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另外,电视台覆盖范围大小亦与发射机的功率成正比。高邮筹办电视台时,距离中央电视台1973年5月试办彩色电视节目才四年多,我们能否跨越"黑白"阶段,一脚迈进"彩色"大门?据行家介绍,进口彩色发射机质量好、技术指标高,但我们口袋里就那么一点票子,买进口机不敢奢想。后经再三权衡、请示,决定"靠船下篙",向鞍山广播器材厂订货,1000瓦彩色发射机,一台5.5万元。鞍广对我们的订货很负责任,五个月后通知我们派人去看货。1979年5月,这台发射机运到高邮,该厂派了三名技术人员来安装,省局组织有关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参加,并在高邮召开现场会。1979年6月3日调试完毕,两天后高邮电视转播台开机试播,这意味着高邮上空有了自己发射的电视信号。 本局值机员在值机 定机房与定点是同时进行的。上呈的一系列报告中有机房一份。1978年11月1日,地区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高邮电视台新建电视机房的基建报告。这座机房共660平方米,紧贴电视铁塔。由于房屋基础同铁塔基础连成一体,机房内要放三部主机、三部备机以及变压器等重型机器,基础比普通房屋要深得多,光石料就下了100吨。石料运到工地后,靠全站30多人手把手地传送,一块一块地丢到基础的大坑里,手皮磨破的大有人在,包括年轻的女播音员在内,没有一个人叫苦,这幢机房终于在1980年秋竣工。 广播机房内控制台,对讲机和载波机 说实在话,初期的建台计划并不包括微波机在内,我们对它也不太懂。及至鞍广通知我们说发射机保证如期交货,我们才着急起来,用什么信号转播呢?靠从天上接收兄弟台的电视信号差转,这显然是不行的,要是行得通就无需大动干戈筹建电视台了。后经多方打听,得知扬州邮电局有个甘泉山微波站,距离高邮不远,该站有中央电视台信号可用。于是派人同该站联系,他们说正打算做试验,打通扬州到高邮的微波线路。真是"野鸭子朝锅里掉",一个意外的收获。经测定,甘泉山海拔63米,距离高邮县城33公里,几乎与我们隔湖相望。是有可能打通微波线路的。从1979年1月6日起,我们陆续向兴化台、无锡台、南通台借用微波机三套,尔后又向省局仓库、甘泉山微波机站各借用一套小微波。我们把五套旧微波凑成三套用,在铁塔的不同高度各放一套,一年下来,信号时好时孬,很不稳定,不能使观众满意,我们自己也不满意。有的观众抱怨说:"逢到好节目就看不清了,什么玩意头?!"技术人员平心静气地分析原因:一是三部微波机都是老爷货,性能太差;二是高邮湖的湖面对传输的微波信号有吸收,随着气候的变化,水温不一,致使信号时有波动;三是三频道发射机的频道与小微波的中频接近,干扰较大。甘泉山微波站从值班记录中也得出结论:"甘泉山到高邮的微波线路难以常年保证质量。"我们将传输情况不断向上汇报。1981年5月,省广播局拨款6万元,让我们向北京广播器材厂购买XZ-B型微波中继一套,从此信号传输有了好转,电视台的同志才摆脱被动挨批的局面。1986年8月,我们又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当年国庆前夕,架成并调试完毕。从此,高邮的电视信号主要来自天上的通讯卫星,信号稳定,图声俱佳。电视台的同志高兴地说:"这下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工程技术人员在调试卫星接收天线 在这期间,我们又陆续增添了50瓦11频道发射机、1000瓦35频道发射机、300瓦41频道发射机,并在县计委的支持下,用本县留成外汇购买了索尼公司48件摄像、录像机等视频设备。1990年11月,我们与省交通厅协作,架起了高130米的无缝钢管结构的自立式铁塔。 电视塔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238号文件批复,去掉"转播"二字,正式命名为 "高邮电视台"。 "七一"电视台建台开播仪式 科技在发展,电视在进步。目前高邮电视已有169个频道,服务全市83万人民。 高邮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