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这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一、先明白:什么是比喻? 本体、喻体、喻词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借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例:听了这个消息,他急(本体)得像(比喻词)热锅上的蚂蚁(喻体)。注意这里的本体是"他急",而不是"他"。 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这样才能发挥比喻句的作用。 在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等。 常用的比喻词中: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是、成了、变为。前面七个是明喻的标志词,最后三个是暗喻的标志词。 例1:春天来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暗喻) 例2: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明喻) 提起比喻,我们最先想到的是A像B,比如: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 在这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部分: 本体:天上的云朵 喻词:像 喻体:棉花糖 这三个部分也就是比喻的三要素:本体(事物A)、喻词(像、好像、似、仿佛、犹如等)、喻体(事物B),而比喻的分类也与这三要素的存否有关。 本体、喻词、喻体俱存,是为明喻;有本体、喻体而无喻词(或喻词被其他形式的词替代),是为暗喻;无本体、无喻词,只有喻体,是为借喻。 ①明喻 它的特点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如:荷花像个碧绿的大圆盘。 本体:荷花。喻体:圆盘。比喻词:像。 ②暗喻 它的特点和明喻一样,不同的是,它的比喻词是"是、变成、成为"等。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本体:太阳。喻体:向导。比喻词:是。 ③借喻 它的特点是: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如:蓝蓝的天上挂着一个大红灯笼。 本体:"太阳"(在句子里不出现) 喻体:"大红灯笼"。 在借喻中,本体只是"不出现",并不是"没有"。 再看几个借喻句,加深一下理解—— 1.一串碎玉从夜莺的喉咙里吐出来。 本体:夜莺的叫声(句子里不出现)。喻体:一串碎玉。 2.老师给了我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本体:学习方法(句子里不出现)。喻体:钥匙。 3.一阵风吹走了天上的小绵羊。 本体:白云(句子里不出现)。喻体:小绵羊。 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这是明喻。 你的脸简直红成苹果了,这是暗喻。 天上亮起了一盏盏明灯,这是借喻。 无论哪一种比喻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可以是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的相似,也可以是某种关系或构成方式的相似。 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这是比喻的第一个核心要素。 我们再来看两个句子: (1)这孩子像他爸爸。 (2)这本书像我那本书。 我们很容易确定,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核心要素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 同时拥有这两个核心要素,就可以造出一个比喻句了。但是这个比喻句是不是一个好的比喻句,则很难说。那么,什么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我们还是先看两个比喻句: (1)月亮像白玉盘。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一个比喻明显更好,并不是因为它是名句,而是因为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距大,而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形成了虚与实的张力。 但并不是说差距越大越好,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距应该恰到好处,达到恰切的状态。所以我们得到了好的比喻的第一个要素: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着恰切的巨大差距。 在谈好的比喻的第二个要素之前,我想再举一个张爱玲创造的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这个比喻的妙处是我所不能言明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这个简单的比喻,因为"爬满了蚤子"这个附加成分的存在而妙不可言,让这个单调的比喻更丰富、更婉曲,因而具有更多的意味。 好的比喻的第二个要素是:婉曲而多义。 这种比喻的主体是直截了当的,而附加的解释说明或补充成分使它具有了新的灵魂,产生了新的魔力。 好的比喻应该是出人意料的,是充满新意的,是有想象力的,甚至是具有攻击性的,好的比喻是对我们贫乏的语词、贫乏的思想的沉重一击。 有一次,我去花城广州图书馆看书,我看到很好的句子,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艘巨轮像一叠被向前推开的扑克牌,这四十多个巨大的薄片滑动时相互摩擦,发出一阵尖利的怪音,像无数根巨指在划玻璃。 "审判日"号已经化作一堆岸上的薄片,越靠上前冲得越远,像从一个绊倒的服务生手中向前倾倒的一摞盘子。 向前推开的扑克牌,绊倒的服务生向前倾倒的一摞盘子。这两个场景都很常见,我们很容易通过这两个比喻句,想象那艘倒霉的轮船被钢丝切开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后一个比喻,被绊倒本身就有一种戏剧性,向前倾倒体现了一种惯性,一摞盘子甩出去一层一层的。用这样一个滑稽的场景比喻轮船被切,消弥了钢丝把所有人都切成两段的残酷性。但这也正是远远观看的政府军,他们真实的视角。他们离得太远,看不到血迹。高,实在是高! 我曾在教育机构遇到几位老师,我觉得东北人说话很"比喻",东北话对我这种潮汕妹子来说,实在有点难学,特别是东北歇后语,很难学。东北人的比喻,颇具盛唐遗风。他们极善于将各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的语言。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 炖菜店要叫"一锅端",撸串店要叫"喝丢一只鞋",真心话叫"掏心窝子话",努力叫"膘(四声)起膀子干",摔倒叫"摔个狗啃地",一下子画面感就来了。东北人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园丁,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深谙比兴之道,富有诗情地为每个生活中的最寻常的东西,找到最不寻常的比喻。因为这些精妙口语都不是出自于死板的课本,而是得益于每个人独有的生活体验。不一定信达雅,但却十分符合语境。当然,这种也不可能出现在试卷,但写在日记.周记等很不错,比如东北妈妈都会把自家孩子形容成美食—— "妈,我想吃雪糕、烤肉、奶茶。" "吃什么吃?我看你像雪糕、烤肉、奶茶。" 好吧,还是减肥吧。 二 哪些不是比喻句?不是所有出现"像"、"仿佛"的都是比喻句。 5种非比喻用法 ①表示比较 ②表示猜测 ③表示举例 ④表示说明 ⑤表示想象 小鸟好像在对着我唱歌。(联想) 他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猜测) 这只猫很像我家的那只。(比较)1.这个小姑娘真漂亮,长得像她妈妈。 这里的"像",表示比较。 2.天上乌云密布,好像快下雨了。 这里的"像",表示猜测。 3.爸爸有很多拿手菜,像红烧肉、清蒸鱼、素三鲜…… 这里的"像",表示举例。 4.老师对我说:"在场上,你要像个战士,勇往直前!" 这里的"像",表示说明。 5.来到农村的爷爷家,我非常高兴,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里的城堡。 这里的"像",表示想象。 句子4和5,有的同学可能不大理解,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 句子4,"你"是一个学生,和战士之间没有相似点。这句话是老师向"你"说明要在场上怎么做。 句子5,显而易见,农村的爷爷家,不可能跟童话世界里的城堡一样,它们之间没有相似点,句子表达的是作者内心想象出来的感觉。 我们讲过,比喻词不是比喻句的要素。不能看到比喻词,就认为这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种比喻句需要特别注意,即"借喻",它的本体是不出现的,也没有比喻词。 我曾经看到一个论坛上,就"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是不是比喻句进行激烈的辩论,参与的很多是在校老师,有说是的,因为主体老师,喻体妈妈,喻词像,非常完备 ,很多举例"园丁";有的认为不是,因为两者是同类事物,不能来打比方。大家各抒己见,相持不下。后来,有一个人发言: 教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不是比喻句 权威的声音 参见《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王力主编),书上分析的例句就是这个句子! 呵呵,够古老的吧!!! 这下好了,世界安静了,意见开始一边倒,都开始倾向于权威的论断了。于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于是众人意见纷纷统一。权威是对的,那么一统天下,节省了多少精力,自然是好的;可如果权威是错的,那该如何是好呢?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我杞人忧天,经过一上午的查阅,我发现就"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这类的句子,意见很不统一,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参书的说法都不一样,而老师、教参书不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吗?如果权威之间打起了架,那又该听谁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担忧。 17-18年间,我在越秀区某百年名校教四年级语文,临期末考试前二十几天,去参加会议,就期末试卷八成以上考题指导复习并进行研讨,其中就有道题目几位老师就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最后果然拿到题目试卷删除了没出题,参考答案只是参考,不可能百分百正确的。我们老师也会犯错 ,人无完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我如果在课堂讲错了什么,我意识到了会马上道歉,再继续讲下去,学生在老师面前 是很宽容善良的,他们都能理解。这点我很感动。 回到讨论题目,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句子,不能归为比喻句之列。我可以这样认为,但是我不知道将来的教材会如何定义。为了应试,只能以教材和标准答案为准。同样,读一篇文章,哪怕有再多的个人感悟,只要是考试,就得按照标准答案的精神去答。关于阅读,我想说的话就更多了,以后再谈吧。 值得深思的是,人的思维受权威的影响实在是无孔不入,承认也好,否认也好,权威面前,人人噤声,呵呵。敢于直抒己见,无论这个"见"是对是错,这种行为都应该值得肯定,因为这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精神。有这种自由的精神才有可能推动人类的发展。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个看上去很像比喻句,但不是比喻句的几个句子。 表示比较 1、她还像过去一样爱打球。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美丽。 3、小明长得很像他爸爸。 4、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表示举例 1、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 2、像雷锋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表示猜测: 1、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 2、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3、他脸色苍白,好像是病了。 表示想像 1、天边的白云,仿佛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料。 2、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 3、这块大石头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一样,高大突兀,人们把它叫做"飞来石"。 一些表达感觉的句子可以归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争论很多,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比如头条号悟空问答,你可以随时看到一堆老师各抒己见。) 1、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2、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3、听了老师的夸奖,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下课我出了练习题,文章这里我直接给出答案 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发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高个儿"当不了挑山工。 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对小主人的说话。 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三、什么是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例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拟人句) 例2:柳条儿随风摆动。(非拟人句) 例3:柳条儿随风起舞。(拟人句) 辨别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关键看被描述的物体有没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 四、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现人物名称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他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写人的动作、神态、心情的词语。例如:一群蜜蜂在花园里跳舞。这里把蜜蜂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 拟人句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例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这两个句把动物当作人。 2、把植物拟人化 例如: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 柳枝舒展着细细的枝条,在风中跳舞。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例如:调皮的风翻开了我的书。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 例句: 1. 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虽然充满朝气有拟人的意思,但是出现比喻词"像"和喻体"健壮的青年",此句就成了比喻句。) 2.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弹起琴来。(拟人句) 3.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好像弹起了琴。(出现了比喻词"好像",此句不是比喻拟人。) 4.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句) 5.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拟人句) 所以,拟人句有三要素: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4句中虽然有拟人的意思,但是出现了比喻词或喻体,所以1,,4这几个句子就是比喻句而不是拟人句。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或拟人句: 1.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好似一个正梳妆的少女。 2. 百灵鸟在树枝上叫,如同在唱美妙的歌。 3.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4.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5. 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6.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7. 冬天孩子们上学时一路滑冰,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8.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9. 花儿像孩子似的露出了笑脸。 10.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 我们对照拟人句的三要素来判断: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好似一个正梳妆的少女。(比喻,明喻) 2. 百灵鸟在树枝上叫,如同在唱美妙的歌。(比喻,明喻) 3.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比喻,暗喻) 4.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拟人) 5. 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无修辞) 6.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比喻,明喻) 7. 冬天孩子们上学时一路滑冰,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无修辞) 8.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比喻,暗喻) 9. 花儿像孩子似的露出了笑脸。(比喻,明喻) 10.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无修辞) 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微风柔和地吹在我的脸上。 河水哗哗地流淌着。 将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 参考答案: 微风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庞。 河水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 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啊。 当然,在一句句子中也不能排除有两种修辞手法,既是比喻又有拟人手法,如:"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用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选自《烟台的海》) 前面都是拟人,从"嬉笑着""追逐着""触摸""害羞""扑"可以看出;最后一句是比喻,将浪花比作孩子,相似点是顽皮。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选自《林海》) 前面和最后是拟人,从"打扮""穿着"可以看出来;中间两句是比喻,将青松比作衫,将白桦比作裙。 如果只是让学生用是否有类似"像"、"好像"、"仿佛"、"宛如"来辨识比喻句和拟人句也是欠妥的。 洪老师我从高中就开始家教,去汕头学前班教书,当时的学校暑假是准开班的,现在不行了。 这么多年,我边教边学,看到很多学生家长的矛盾,其实,来教育机构补习,家教,都要与孩子商量好,他有兴趣,想考好等目的,孩子家长学了自己去教,或者选择一位孩子喜欢的愿意听得进去的老师,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他不愿意学,其实,让孩子懂得了爸爸妈妈的爱不容易,远远比知道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有价值得多。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很重要吗?孩子觉得这个句子"太棒了"就行了。我们活着不靠知道比喻句。 回顾我们的语文之路,一个事实是不言而喻:语文的核心基础不是不断的正音正字,不是语法修辞,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更不是答题方法;而是语言样式,是思想情感,是生命态度,是活法儿!这才是语文真正之于"人"的基础。在语言细节中积累能力,在语言细节中获得体验,在语言里成长生命,是语文学习之于"人"的重大价值。 最后,送大家一句赵本山在小品《相亲》里的警世箴言—— "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