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热搜最多的欧美艺人,罗伯特·帕丁森无疑了。从前,他是"嫩牛五方",现在他浑身都是梗,还是《信条》里最迷人的男人。 这位前欧美圈顶流翻红的威力,感受一下↓ 能翻红首先是演戏在长进啦,罗伯特·帕丁森在两部新作品《信条》和《神弃之地》里都刷新了大家的认知,昔日苍白的吸血鬼少年,现在仿佛换了一张脸。 在演戏之外,罗伯特·帕丁森身上的梗真的很多,跟粉丝拍照误入滤镜后的表情都这么有梗,欧美喜剧人就是你! 但是小哥在翻红的时候也太命途多舛了点,刚重新迷上他就听说他感染了新冠……还在是轻症,加上小伙身体素质非常不错哈,现在貌似就康复了,还被拍到和女友Suki Waterhouse在街头腻腻歪歪的画面。 还记得十几年前,《暮光之城》这部吸血鬼言情片,俘获了全球少女的心…… 虽然有人称之为"狼爱上羊啊爱得荒唐"的故事(这句歌词也暴露年龄了),但也挡不住青春期的大家为一对俊男美女倾倒,著名的《五十度灰》一开始也是《暮光之城》的同人文。 然而扮演吸血鬼霸总的罗伯特·帕丁森本人则对《暮光之城》发起了一次次疯狂弹幕攻击!! 暮光时期的访谈里,罗伯特·帕丁森对原著的印象就是:故事真的是很长,我们就一直拍一直拍……(眉头紧锁) (译制 @fall_ark) 谈角色:如果男主爱德华不是虚构的人物,而你在现实中遇上了他的话,他就是巨斧杀人狂啊。 (译制 @fall_ark) 对男女主角爱情评价:男的发了疯一样想杀了女的,女的说我完全不在意,这两个人明显脑子有问题啊!(感觉这个吐槽也适用于现在的微博推广小说:总裁,夫人已经啥啥啥啥了……) 连自己的演技都吐槽得毫不手软:戴隐形眼镜戴得超不舒服,眯着眼,轻度便秘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剧本讲了个啥也不知道这电影咋回事。" (译制 @英国求学) 他还乐于自毁形象,外界传闻他六周没洗头,他反而更来劲:"六周?我有四年都没洗头啦。" (译制 @普通歌迷西德尼) 近几年的访谈里,罗伯特·帕丁森也常常是喝多了的样子。 他说自己在拍小渔村拍《灯塔》的时候,拍戏之余最大的乐趣在于看性用品商店的点评...... (译制 @罗伯特帕丁森的搬运工) 还通过电视向某个留过点评的用户打招呼! 他都不搞不清楚自己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他还曾因为乱开玩笑而被动物保护组织调查。 遇到私生饭之后如何摆脱:约她吃饭并诉苦两小时。 仪态管理表情管理?全部都不存在! 《信条》宣传,主持人让罗伯特·帕丁森聊聊对物理的理解,他说:我几乎不会算数!我几乎不识字! (译制 @RP字幕组) 观众看完《信条》脑子都是乱的?不要慌,罗伯特·帕丁森说自己每一天都在被剧本绕晕,到最后都没懂这片到底在拍什么,两眼一抹黑拍完了。 但是等等,你以为罗伯特·帕丁森真的懵圈地演完了《信条》? 当然不是! 看透一切的诺兰说:罗伯特·帕丁森有趣的一点就在于,他有些在耍着你玩,人家其实很敏锐,也吃透了剧本,胡说八道是在和导演一起迷惑观众呢! 最近罗伯特·帕丁森的昔日广告在B站的播放量都飞速上升了。一个毛茸茸的没有脱发危机、气质高贵长得好看,聪明混乱又有趣让人猜不透的英国人?太迷人啦。 更好笑的是,我在看罗伯特·帕丁森疯狂吐槽合辑时发现了一条这样的评论:"他就是演这个爆了,也吃到了红利,事后拉踩大可不必。"(大意,原博找不到了。) 部分当代网友是不是把"爆""红利""拉踩"这种专业话术自由组合一下,不需要思考就能发声了? 罗伯特·帕丁森能果断从吸血鬼言情里走出来渐渐转型到严肃电影,不就是"冷静自省"的价值?我看这个疯起来自己都吐槽的精神,很值得被人设束缚住的某些艺人学习! 某种意义上来说,《暮光之城》走出的罗伯特·帕丁森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都是当红流量能够转型到合格演员的案例。虽然昔日情已不在,二人的事业还是颇有相似之处,能在独立电影圈演戏,得到大导演认可,也可以重新回到主流商业片挑大梁。 (△2015年,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特凭《锡尔斯玛利亚的云》拿到法国凯撒奖最佳女配) 能走到这一步的也真是没几个人,毕竟像《暮光之城》这种在全球有着现象级爆红的大IP系列,可以让演员一夜成名,也可能会是一个年轻人的枷锁。大多数年轻演员,要么是无法走出角色阴影,演技毫无突破,要么就是人气大滑坡,被好莱坞冷落。 要说"爆款红利",罗伯特·帕丁森一开始就不是奔着"红利"去的。 《暮光之城》筹备之初只是一部典型小众独立影片,女性导演配合新人演员,剧本是邪典气质的人鬼恋,都拉不到投资。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是童星出身,在《暮光之城》之前,斯图尔特就因为《不再沉默》《荒野生存》里的表现在独立电影圈小有名气。而帕丁森则是被斯图尔特吸引,而来参加试镜。 帕丁森一开始也很走心。在他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艺术电影。吸血鬼爱德华的自我质疑、自我厌弃,跨物种恋爱里的变态与矛盾都值得挖掘。 谁都没想到,这部小成本电影一经出世之后红得不可收拾。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坐上这趟趁热吸金流水线生产续集的大IP列车。《暮光》系列从第二部开始,原导演被换掉、阴冷色调不再、正式往主流商业大片方向打造,各种无脑剧情都来了。 也是这个阶段,帕丁森和制作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制作方要爱德华是完美的,以迎合青少年的幻想。他们在帕丁森的剧本上画出角色需要微笑地方。但帕丁森则始终认为爱德华应该脆弱、无力,他画出了剧本中他认为需要皱眉的地方。因为这些不配合举动,帕丁森还被经纪人严肃警告:"再这样下去,你就得从剧组滚蛋。" 在双方目的背道而驰的情况下,锻炼演技、塑造好角色也无从说起了。帕丁森说,直到最后一个镜头,他都在克服扮演一个空洞角色的沮丧感。 人们很容易看到暮光演员们光鲜一面,但是对于当时太年轻又很注重私人生活的帕丁森和斯图尔特而言,《暮光之城》带来的名气就像噩梦一样。他们并没有享受其中,而是感到被囚禁,恐惧又焦虑。 受到恐吓、电子邮件被粉丝入侵,被狗仔辱骂挑衅,只为了得到他一个反应。平常的散步也变成一种奢侈,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发现他的行踪,就有可能引发千人以上的围观。帕丁森和朋友还曾被困在一个酒吧里,最后是惊动了警察把他们护送到酒店。 帕丁森拍《大象的眼泪》时,周边公路边就像是开音乐节,好多人在草地上扎营蹲点,早上五点就有人来敲他的门,各种大喊大叫。同剧演员形容这种疯狂像是要把帕丁森撕碎。 这一切好像都停不下来。斯图尔特出轨事件后,舆论更是狂风暴雨,当时还不是美国总统的川普,积极吃瓜,发了多条推特,各种点评,感觉是个心碎的CP粉转男方唯粉:"哥哥值得更好的!!""哥哥擦亮眼吧!!" 现在回看这个八卦,感觉罗伯特·帕丁森的神奇体质,怎一句悲喜人生能概括…… 不管外人怎么说,帕丁森对斯图尔特出轨一事态度其实很宽容,认为这都是私事,真正让他痛苦的其实是媒体的紧追不舍、无限放大。 《暮光之城》结束后的那几年,帕丁森的感情也不太顺利,他说自己会疑神疑鬼,自己糟糕的现实生活会吓走很多女生,而他的前女友FKA Twigs在和他交往期间也会受到无端攻击。他要是想维护女友的话,反而会助长攻击者的气焰。身为明星给他带来的是烦恼和痛苦。 因此帕丁森也在采访中自嘲,一旦有女孩接近自己,那基本上是在和魔鬼打交道。 (译制 @罗伯特帕丁森吧) 罗伯特·帕丁森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各自实际都用了很长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也对名利到底是什么有了思考。 斯图尔特说:这真是一头巨大的金钱猛兽,完全没有办法停下来。就算有天人们不自己了,那这可怕的折磨又会落到另一个人身上。 (《The Hollywood Reporter》翻译:Kristen中文网 xiongyichenchen) 帕丁森则说:感受过名气的虚幻,也就知道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要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名气,必须一直提供爆料和新奇的事情,而我甚至连尝试维护一下都没有。 《暮光之城》这种大烂片系列更为可怕的一点是:透支掉观众对演员的信任——传说中的"看到你的脸,就知道是烂片"。 而罗伯特·帕丁森很早就感受到了这种"高人气爆款"的负作用。2011年《名利场》采访里的他就相当迷茫不安。 他很羡慕Jesse Eisenberg等演员的事业轨迹。而他却被困住了,《暮光》票房大爆,却是群嘲对象,是他争取角色的阻力:"就算你主演的电影连续五次票房大爆,但依然没有办法被自己想要合作的小制作导演选上。""现实生活类的、黑帮电影类的,制作方都不会信任我。" (△那次访问的标题叫《ESCAPE FROM THE TWILIGHT ZONE》,《逃离暮光之城》) 困顿中的"当红流量"罗伯特·帕丁森选择先给自己"灭火"。奢侈品曾向他抛出代言橄榄枝,被他拒绝,他说自己想藏在角色后面,不想成为"海报男孩"。另一部系列大片《五十度灰》本就是《暮光之城》的同人文,也算是"欧美大IP",主创曾登门拜访希望他当男主,同样被他拒绝。 此外还要走到真正的创作中去,罗伯特·帕丁森回到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圈里,完全不介意降片酬、当配角。在《暮光》系列完结前,罗伯特·帕丁森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都有不少打破既定形象的尝试。 2012年,罗伯特·帕丁森因为《大都会》去了戛纳电影节。 这部电影评价很多争议,由于观众对于"暮光男"这个标签的既定印象,2012年开始演文艺片的他还是进入了豆瓣"最渣男演员"的提名中。 但参与这种电影总是能打开新的世界,《大都会》导演大卫·柯南伯格不但主动定下了帕丁森当自己的男主角,之后又在《星图》里与他再次合作,这种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在爆款IP里是没有的。 《大都会》的评价并不好,但帕丁森很开心。因为在随着剧组去到电影节的时候,他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认真对待了。就算大家不喜欢,他也知道,《大都会》这样的电影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东西。Mtime:你说你不在意票房,那你会在意评论家对你的评价吗?你希望大家把你看做一位很严肃的演员吗? 罗伯特·帕丁森:你肯定想让自己的电影能被大众接受。但我也拍过一些电影,它们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受欢迎。不过这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对电影的看法。用《大都会》来说吧,我很喜欢那部电影,最近我还在电视上看了一遍,那部电影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东西,而且我知道这世上会有一个人,他在凌晨三点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心想,"我是不是没睡醒啊?"(大笑)。这才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有些人能懂,有些人不懂。 帕丁森接拍片子的第一条件是,找自己喜欢的导演合作。不然,双方背道而驰,自己再怎么演也是在对电影进行破坏。 每次采访里的"放飞自我",其实是罗伯特·帕丁森身上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在时刻显现,他很叛逆,但也不那么自信。 如此不稳定,经常乱说话,也许粉丝看不到理想的"完美人设",但脆弱多变焦虑等等都可以化作投入戏剧的力量。 入行多年后,罗伯特·帕丁森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面试或开拍前焦虑恐慌到需要打电话向经纪人求助。 这样的人才愿意隐身在角色背后,改变外表和体型,甘愿在恶劣的拍摄环境中吃苦。为了体现不同角色的特征,罗伯特·帕丁森在不同作品里都尝试了不同的声线和口音。 他倾向于选择突破大家想象、颠覆自己形象的角色。《迷失Z城》里颓废的冒险家助手、《沙海漂流人》被抛弃的有着受虐倾向的智障青年、《太空生活》里被政府当作太空试验品的死刑犯、《灯塔》里被逼疯的灯塔看守员、《好时光》里深爱智障弟弟的街头混混。纯洁禁欲、偏执、疯狂、古怪......当然这些尝试未必次次都叫好叫座,但所谓演员的质感就是这样积累出来的。 他说:"我会认为每一份工作都可能是我最后一份工作,如果这真是我最后一份工作那我要做一些很酷的东西。" (△字幕视频via罗伯特帕丁森吧) 对于演员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有思考能力和审美趣味。 罗伯特·帕丁森一直很爱看书,他也是狂热的电影迷,看片品味偏向于电影节那一类。这位怪咖还喜欢发现一些经纪人都不太知道的导演,然后给他们疯狂发邮件,主动争取演出机会。 和萨弗迪兄弟合作《好时光》,就是罗伯特·帕丁森看到导演作品海报,感到被击中,迫切想要和对方合作。他加入的时候根本没有剧本,于是在后面的合作过程中,帕丁森也有了很多自由创作发挥空间。 因为这些年来他拍的片子都是很小众的独立电影,大众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暮光男"上,但是圈内都已经注意到他的大胆和野心。新《蝙蝠侠》选角被抵制后,就有很多圈内人替他说话,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都让大家去看看帕丁森在《好时光》里的表现。而诺兰也是看到了他这些尝试,才找到他来出演新片。 罗伯特·帕丁森曾经被《暮光之城》裹挟着走向另一个方向,但始终还是没有被迷惑,做回了自己。 现在很多年轻艺人一旦走红都会积极表态要转型,看似疯魔的罗伯特·帕丁森的演艺之路应该很有启发性。 一夜成名当然有好处,但名利对人也有束缚,想要挣脱束缚,可能就要放弃一些名利。 转型的口号当然很好听,做起来每一步都会被责骂,首先要打碎那些完美的人设,远离粉丝们一厢情愿的幻想。最重要一点是,你是真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哪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