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夕也是乞巧节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七夕也是乞巧节具体的情况吧 七夕也是乞巧节 谈及七夕,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习俗。 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最为古代女子所重视。它起源于汉代,在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出现于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书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的唐诗宋词也多有提及,如唐朝王建在其诗中所说“阐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开元天宝遗事》也有相关记载:唐太宗与妃子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在清宫中设宴,而宫女们则进行着乞巧或赛巧这样的活动。岁月沧桑,时代变迁,这一习俗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延续和流传着。到了宋元年间,乞巧节已经相当隆重,京城之中基至还设置了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关于当时这类市场的情形在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宋罗桦、金盈在其所著的《醉翁谈录》中有如下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中可推知此时的乞巧节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节日庆祝活动从七月初一开始,延续七天,后三天更是盛况空前。这说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很受人们喜欢的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甚至可与今日的春节相媲美。 除了文献记载,关于乞巧节还有着优美动人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牛郎是南阳城西牛家庄的一名憨厚老实的小伙子,因为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嫂生活,谁料想嫂子为人狠毒,经常逼他干很多活。有一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带着十头牛回家,否则就不能回去。牛郎赶着这九头牛进了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又伤心又发愁,不知道如何才能赶十头牛回家。就在这时,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出现在自己面前,并问他为什么如此伤心。 牛郎如实跟老者诉说了一遍,老者轻抚白须会心一笑,对牛郎说道:“不要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它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十头牛回家了。”牛即听到这里很是高兴,正要欠身表示感谢,老者已然不见了踪影。牛即于是赶着牛朝伏牛山走去。经过长途跋涉,牛郎终于找到了老者提到的那头病牛。 老牛告诉牛郎,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为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受伤的腿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痊愈。一个月后,老牛在牛郎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治好了病,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牛郎依然不好,最后索性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只向嫂子要了那头他救回的老牛与自己相伴。 有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来到凡间游戏。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织女愉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两人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并且生了一男一女,可惜好景不长,织女偷偷下凡的事情被天帝得知,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把织女强行带回天上。就在牛郎一筹莫展之际,老牛告诉他,用自己的皮做成鞋子,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说的,穿着老牛的皮做的鞋子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追赶织女。就在快要追到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手上的金簪用手一挥,一道浊浪滔天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相隔两岸,泪流满面,如此情景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集聚天河,搭成了韵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见此情形也无可奈何,只得允许他们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便抬头仰望星空,找寻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看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于是就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向她乞求智慧和手艺,同时希望她能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所以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 “乞巧节”如何“乞巧”? 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 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乞巧节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孩子。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非常精巧,能够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因此乞巧节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以这样的形式祈愿自己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乞巧最普遍的形式是姑娘们穿针引线考验技巧,或者做些小物品进行比赛。 乞巧的主要用具是针,针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具体有两种乞巧形式:第一种是到了晚上,手里拿着线对着月光穿线,最先穿过去的那个人就是“得巧”,被称为巧手。第二种方式是丢针卜巧,在乞巧节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底下,把针丢进水里,针浮在水面上。再看针在水中呈现的倒影,如果形成花朵、鸟兽的形状就是“得巧”;相反的,如果出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倒影,就是没能“得巧”。 在中国各地,乞巧节有着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各有趣味。如山东省各地流行着不同的乞巧活动形式。简单一点儿的,如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只是把瓜果陈列起来就可以了,如果有喜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得巧”了。而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就相对复杂一点儿,这些地区的风俗是吃乞巧饭。 七个姑娘各自带了粮、菜用来包饺子,然后在饺子里包入一枚铜钱、一根线和一颗红枣,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线的手巧,吃到红枣的会早结婚。在福建,姑娘们在节日里要摆放香炉和各种祭品:茶、酒、五子(包括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首先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之后把胭脂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留下自己梳妆美容。其中的寓意是,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以使自己更加美丽。 祭拜的过程中还有乞巧小游戏,分别是“卜巧”和“赛巧”。”卜巧”是用卜具问自己是巧还是笨,“赛巧”是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在广西的西部地区,乞巧节也很具特色。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在清晨鸡啼的时候要争先恐后的去河边用新瓮取“双七水”,留到日后食用。所谓“双七水”是传说中七月七日早晨仙女下凡的洗澡水,喝了它可避邪治病延寿。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杀鸡。这里的人们相信只要没有公鸡报晓,这夜相会的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分离。 此举表达了人们祈愿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在广州,每逢乞巧节来临之际女孩们都要“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女孩们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纸、通草、线、绳等材料编成各式各样奇巧的小玩艺。她们还将经过浸泡发芽至二寸多长的谷种和绿豆用来拜神,被称做“拜仙禾”、“拜神菜”。待到初六晚至初七晚,女孩们穿上新衣裳、佩戴新饰品,点蜡烛烧香,跪拜上天,从半夜三更到五更要连续跪拜七次,以表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