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百年精裱青鉴轩 青鉴轩装裱室的创始人为李信春(1846—1899年),咸丰时自沙井驿来兰州城,入某裱铺当学徒。他勤快、伶俐、好学,博得师傅欢心,尽传其装裱技艺。出师后,于咸丰末同治初,在道门街(金塔巷自仓门巷以东路段)南自立门面,字号为"兰州道门街李记青鉴裱室",由名家书写(文革中刺去印章与题款不知书者姓名)"专门装池古今名人字画"横嗣(见下图),精工阴刻,填入黑色,字为魏体,遒劲有力。若干多年,虚心多方学习,技艺大进。李信春专宗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风格,以工艺严谨、用料考究、配色精当而驰名省城。他除揭裱古今名人字画、册页、手卷,字帖之外,还善裱喜寿屏幛,包贴赤金,代制格式;精制万民衣、万民伞(绅民赠给地方官表彰其政绩的衣、伞);制作金字匾额,汉字、阿拉伯字不拘。由于质量精良,价格公道,业务量日益增加,积蓄渐丰,便在马坊门(今永昌路武都路十字至张掖路十字路段)西城巷口北侧,购铺面4间,作为分号,又在横巷子(今武都路邮电医院处)购房,开另一分号。至此,李记青鉴轩裱室已在兰州城发展为三个经营单位,由李信春及其子分别经营。 李信春生二子。长子李珍(1815-1902年),字聘卿,庠生,乡试时与靖远范振绪相交,英年早逝。范因之与李氏友好,并为其家谱写两篇序,次子李铣(1901-1971年),字次卿,自小从父学习装裱技艺,勤奋好学,肯动脑子,尽得家传。后来转益多师,苦苦探索,掌握了两项绝活:一是可将黄金化为液体,写字作画,亦可将字画上的金粉收回;二是善于揭裱古旧字画,并能根据纸质、墨色浓淡润燥,修补破损部分,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还能将破为碎块的古字画,联缀、拼接,裱为整幅,不留痕迹。于是名声鹊起,邓隆、范振绪、慕少堂、裴建准、邓宝珊、水梓、鲁大昌、俞方皋、韩练成、任谦、蒋云台、周祥初等文化界、军政界人士常来青鉴室装裱字画,并与李铣结为好友。邓隆、范振绪、蔡少堂、裴建准、水梓等书画家常有作品赠给李铣。 鲁大昌、字嵩龄,抗战时任八战区甘肃东路总指挥,在兰州吴家园黄河沿置公馆,辟有花园。收藏历代名人字画颇多,玩赏之余,颇爱临帖画马,名人字画及习作均让李铣装裱,有些残破旧字画,均被装裱如新,两人遂结为金兰兄弟。抗战时,张大千赴敦煌考察临摹莫高窟壁画,两度小驻吴家园鲁大昌花园,为鲁鉴定名人字画,挥毫题跋考证文字,还教鲁写字作画。张大千在兰州应酬很多,为各方要员所作字画,通过鲁大昌推介,均由李铣装裱。 1943年夏,张大千自敦煌临摹壁画后,回到兰州,请李铣装裱。其中摹自莫高窟的13幅、榆林窟的8幅,最大的一幅为摹自莫高窟第137窟的《武周垂拱时维摩诘变》,高1丈、宽1丈9尺;还有所摹《五代时于阗国王像》等多幅,以及新作仕女、山水、花卉31幅。李铣精心装裱,深得张大千赞许。所裱之画于8月14日至23日,在兰州三青团大礼堂展出,获得极大成功。中央社、《西北日报》、《新华日报》刊布消息及评论,高度评价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贡献,引起大后方的轰动。张大千十分感激李铣做出的努力,遂题匾额"青鉴室".予以酬谢。李铣制为砖雕,嵌于马坊门装裱铺门脸上,生意更为火爆。张大千还为李铣及其子作了20多幅书画作品,其中有青绿山水、彩墨荷花,大都佚散。流传至今笔者曾经寓目的有三幅:一幅为行书对联,曰"碧莎裳下携诗草,绿藻潭中系钓舟",上款为"次卿仁兄正之",下款落"壬午年(1942年)初夏蜀人张大千爰",书法苍劲飘逸,瑰奇秀丽。第二幅为人物,作者以刚劲流畅的线条,勾画出一位策杖侧立的隐者,寥寥数笔,形神兼备,一位高洁之士呼之欲出,题为"独行秋山深,回头人境远".落款为"次卿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第三幅是《鸟石图》,系张大千去青鉴轩看李铣裱画,应李铣之子李生岳之请的即兴之作:画面上一块崔嵬巨石之顶,栖息一深思小鸟,用笔洗练,动静结合,虽为应酬之作,但其深厚功力毕现,颇为耐看。题为"嵩樵(李生岳之字)仁兄正之,大千张爰"。 李铣生两子:长子李生岳(1925-1988年),字嵩樵,一字嵩桥;次子李生岱(1929-1996年),字海龙;均从事装裱业,技艺高超,李生岳十七八岁时即能独当一面。当时,范振绪被驻扎于武威的骑五军军长马步青聘为老师,为其鉴定名人字画,范振绪推荐李铣为马步青装裱字画,李铣遂将兰州青鉴轩裱室交李生岳经营,携李生岱赴武威,马步青每月支李铣200元。李生岱30元,均为银圆。马收藏宋、元、明、清名人字画颇多,有的破损严重,经李铣精心装裱,焕然一新。李生岱则作帮手,范振绪则将考证文字题款于画心之外(可见范老谦辞之美德。反观当今某些书画家竟在古字画的画心上题跋不通之文字,更能凸现范老之懿德)。其后,马步青去西宁任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李铣与李生岱随往西宁,装裱字画。后来,马步青受其弟马步芳排挤,被夺去军权,遂回临夏赋闲。李铣、李生岱又应聘去临夏装裱字画,李生岱不仅随父装裱,提高了技艺水平,而且向马步青的幕僚学会了针灸、按摩技艺,且有相当水平。 40年代后期、李铣将所置于沙井驿的田产、房产及城内的房产统统卖掉。又私刻李生岳名章,将生岳的房地产卖掉。又将几代人所藏古字画12箱,运往临夏展览,展后全部售出。解放前夕,马步青想带李铣逃往香港,李铣说:"我有家小,再说鲁大昌尚未逃,我逃干嘛?"遂留兰州。李铣嗜赌,赌注下得大,但常输。一次输掉1000枚银圆,让李生岳到家里取,生岳将银圆用腰带缠在腰下,重量压得站不起来。李铣之母骂道:"你赌来赌去!要把孙子的肠子压断呢!" 由于解放前李铣及时果断地处理完了地产房产,所得银圆亦输得差不多了,故解放后定为城市居民成份,生活还算平稳。50年代初,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五泉山武侯祠内,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的何乐夫教授任主任。当时,由于士改、镇反等运动,没收的历代名人字画、碑帖、以及敦煌经卷很多:随着天兰铁路的修建,兰炼、兰化等企业的兴建,发现古墓很多,出土了许多金石文物。经邓宝珊省长推荐,李铣被省文管会、省愽物馆先后聘为专职裱工,修补装裱敦煌经卷。揭裱古字画;拓金石拓片,予以装裱,以便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出土于上西园的明兵部尚书彭泽的墓志铭,以及中山林等地出土的明代墓志铭,均由李铣拓为拓片,精工装裱,今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一次某文博研究人员令李铣将一幅宋代名画揭为两张,分别装裱,一幅留馆,一幅由该员卖往上海。事发后,邓宝珊省长将李铣叫到慈爱园,批评道:"现在是新社会、还干偷揭之事、实在不应该!"李铣说:"我是干活的,上面让我干啥就干啥!"此后,又嫌按时上下班太拘束,遂负气不再上班,回沙井驿老家赋闲、 40年代后期,青鉴轩裱室开三个分号,有二三十个裱工,由李生岳掌管,可谓鼎盛时期。解放后,由于思想改造等运动频繁、新文化兴起,群众喜用画张子(彩印年画)装饰居室,挂字画的人愈来愈少,青鉴轩裱室遂渐以裱糊仰尘(顶篷)等实用性业务为生。1955年青鉴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李生岳遂在张掖路街道办事处裱糊合作社裱糊仰尘,偶尔在家做做私活、装裱朋友的字画,补贴生活。60年代初,政策放宽.李生岳在武都路仓门巷北面开一间铺面的装裱铺,为省城书画家装裱字画。文革开始,铺子倒闭。至文革后,不再公开裱字画,仅在家中偷偷为朋友装裱。并将技艺传给长子李宽。 李生岱解放后则在大砂坪装潢工艺厂工作,该厂着重生产包装纸盒。李生岱在家中也为朋友装裱字画,挣几个米面钱。文革后,他与李铣的高徒吴进君在武都路开一装裱店,后来在家中自己装裱。他还常为患者按摩,针灸,颇有疗效,书家甄栽明先生年逾八旬,骨折卧床、李生岱为之按廉,再加医生治疗、终于恢复行走。李生岱将技艺传给女儿李顺。李顺心灵手巧,尽得修补古旧字画的技艺,现在专门装裱破碎如铺衬补丁的破字画,裱成之后,有如完璧。她在省城以精工揭裱古旧字画而驰名,使许多濒于消亡的墨宝,得以新生。 作者: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