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 AMD Ryzen 处理器,终于在 3/2 号与各位玩家见面,AMD 花费 4 年的光阴、超过两百万小时的工程时间,首波推出旗舰款 8 核 16 绪 Ryzen 7 1800X、1700X 与 1700 处理器,迎战 Intel 7700K、6900K 等旗舰处理器;AMD 此举以多核心处理器,更低的市场价格对 Intel 宣战,就让我们先来了解 Ryzen 的故事与能耐,再来讨论玩家该如何在处理器双雄中抉择。 关于 Ryzen 处理器 Zen 架构的几件事 起初我们听到「Zen」处理器架构,以及「Summit Ridge」的处理器代号,与全新的「AM4」脚位,而在接近上市之际,AMD 则以「Ryzen」做为产品名发表,而 Ryzen 这名字在发想时,时间正逢美国 NASA 的冥王星探测任务「New Horizons」新视野号,Horizons 这寓意与 AMD 对 Zen 的期望不谋而合,因此以 Horizons 的后半段 rizons 与 zen 结合,因此 Ryzen 因此而被创造出来。 而在 Ryzen 主视觉的图像中,那像是书法挥毫的圆形则是「enso」,看似封闭但又开放的圆形,属于日本禅宗圆书法的印象,带有禅意并以闭合的圆代表完美,而圆中的开放处代表着成长,因此在处理器外盒、视觉设计,都能看到 Ryzen 配上 enso 书法禅圆的 logo。 ↑ Ryzen 与橘红色的 enso 禅圆。 让我们再回到处理器上,衡量处理器效能,莫过于使用「Instructions per cycle, IPC」,也就是处理器每一个 cycle 可执行的指令数,AMD 在简报中提到,Zen 架构比起上一代 Excavator,有着 52% 的 IPC 效能提升,且 Zen 採用全新 x86 架构设计,对于现今电脑应用:PC Gaming、主流多核应用、直播、製作者(Prosumer),有着更好的效能提升。 接着就从四个面向:Performance、Throughput、Efficiency 与 Scalability,与一个技术 AMD SenseMI 来一窥 Zen 处理器的微架构设计。 ↑ AMD Ryzen 7 1800X 处理器 die shot。 效能 Performance 从 Zen Core 的架构图来看,AMD 增强了 Branch Predictor(分支预测)功能,并经由 4-way 64K I-Cache 送给 Decode,而 Decode 在每週期可解码 4 个指令,并储存于 Micro-op Queue,再藉由 Op Cache 的帮助下,可每週期向 INT/FP Scheduler 传送 6 ops/cycle 的指令。 核心运算单元,Integer 部分则针对 ALU / AGU 进行运算,并有着 4 个 Interger 运算单元;而 Floating Point 部分,则有两个 ADD 与 MUL 单元;AMD 这样的设计,期望核心有更好的指令平行处理能力,并有着 1.75X 大的指令 Scheduler 与 1.5X 的频宽与资源,让 Zen 能够安排更多指令到执行单元,增强指令级平行运算性,以提升 Single-Thread 效能。 ↑ Zen 核心框架图。 吞吐量 Throughput 为了提升处理器的吞吐量,Zen 核心有着更大的 64KB L1 指令快取,与 32K L1 资料快取,以及每个核心专用的 512KB 指令/资料快取,而其中 8MB L3 快取则是由 4 个核心共用;此快取配置,不仅是上一代 Bulldozer 的翻倍大,也比起 Intel Broadwell-E处理器的快取还要大。 有着更大的快取空间,Zen 也加入一个複杂的 Learning Prefetcher,可预测应用程式需要的资料,并提早将资料存放于快取当中,让核心可立刻执行指令;总而言之,将低层级快取设计于核心边上,能让每核心提升 5X 快取频宽。 ↑ 高频宽、低延迟快取取设计。 Efficiency 效能 AMD Ryzn 处理器採用 Global Foundries 的 14nm FinFET 製程,不仅有更小的晶片尺寸,与更低的工作电压,让每瓦效能表现得更出色;且 Zen 架构採用 AMD 最新的低功耗设计,例如核心中的 Micro-op Cache 设计,可减少密集的远程读取功耗;更有效的动态功耗控制;以及低功耗位址产生器。 而 AMD 本身 APU 就属于低功耗移动平台,Zen 的出现让 AMD 能够企及 HEDT(high-end desktop)领域。 ↑ Zen 核心的面积、L2、L3 快取与对手比较。 Scalability 扩展性 Zen 架构在设计上採用 CPU Complex (CCX),有着原生 4C8T 区块,且每一个 CCX 有着 64K L1 指令快取、64K L1 资料快取、512KB 该核心专用 L2 快取,以及 4 核心共享的 8MB L3 快取,且每一个 CCX 核心,都具备 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多线程功能。 且 CCX 当中的核心不仅可扩张亦能禁用,像是 Ryzen 7 系列处理器,採用双 CCX 设计,以打造 8C16T 多核心处理器,而两组 CCX 互相通过高速 Infinity Fabric 进行沟通;这设计,让 AMD 可根据需求扩张核心、线程与快取量,以符合客户端、伺服器与 HPC 等市场。 ↑ Zen CPU COMPLEX 设计。CPU COMPLEX 中有着 4 个核心,每颗核心有着独立 L2 快取与共用的 L3 快取。 简单来说 Infinity Fabric 是个灵活、高速的汇流排介面,除了 Ryzen 使用此技术之外,未来的 VEGA 与 APU 都将受益于 Infinity Fabric 的灵活性,将 AMD 複杂的 IP 产品集成至一个晶片当中;Infinity Fabric 可用于交换资料,例如 AMD Ryzen 处理器的两组 CCX 相互传递资料、系统记忆体与其它控制器(I/O、PCIe);此外,Infinity Fabric 亦提供 Zen 处理器,更佳的控制与命令功能,另处理器可随时针对电压、温度、时脉做出反应,这功能亦对于 AMD SenseMI 技术有着莫大的重要性。 AMD SenseMI 技术 在 AMD Ryzen 处理器当中,有着散布式"smart grid" 传感器,能够精準的侦测 1mA、1mV、1mW 与 1℃,且回报率为 1000/1 秒;而传感器会将资料,传递至 Infinity Fabric 连接的控制回路,让控制器能基于当前和预期的方式,对处理器进行精準的调整。 AMD SenseMI 技术包含了五个相关的"senses" 功能,并通过学习智能与 Infinity Fabric 命令/控制功能,让 AMD Ryzen 处理器具备 Machine Intelligence(MI)智能;这机制能够微调核心效能与电压,并提升快取预取与分支预测的能力。 Pure Power:透过分散式的传感器,能够带给处理器精準电源控制,甚至依据每一颗处理器硅晶元的特性,来进行电源管理;简而言之,Pure Power 能够随时监控温度、时脉与电压,透过 Infinity Fabric 回路,达到更精準的电源 / 效能控制。 ↑ 通过这控制回路,可让处理器的电源控制、时脉调教,更为精準达到更好的每瓦效能表现。 Precision Boost:根据 Infinity Fabric 回路回馈的电流、温度与负载数据,能让 Precision Boost 以每阶 25MHz 提升或降低处理器时脉;这样的 25MHz 步阶设计,更容易提升时脉接近理想目标,并允许时脉更精準的抖动。 ↑ 图表中,处理器的时脉依据每阶 25MHz 来进行调整。 Extended Frequency Range(XFR):每颗带有 X 后缀的 Ryzen 处理器即支援 XFR,这代表着玩家只要有足够的散热系统,就能让处理器自动提升时脉,超过处理器的 Boost 时脉;举例来说,Ryzen 7 1800X 预设 3.4GHz、Boost 3.8GHz,而若玩家有足够的解热能力,更能让处理器超频至 3.8GHz+ 以上;这也是处理器 X 的意义,体质更好的超频处理器。 ↑ X 代表着更好的超频效能,换句话说就是经过挑选超频体质好的处理器。 Neural Net Prediction:AMD 提到 Ryzen 处理器当中,有着 AI 智能,并利用神经网路对应用行为进行学习,并猜测该应用可能的下一步;而 Prediction 预测,即是根据 CPU 的指令集,来预测其下一步,并提早準备好工作负载与资料。 ↑ 根据指令的执行,处理器可预测下一步的指令,提高处理器的吞吐量。 Smart Prefetch:预取则是依据应用的模型与行为,预测其下一步所需的资料,并提早储存于处理器的大型快取当中,让处理器不用等待资料从记忆体读进快取的时间。 ↑ 预取则是根据应用,将下一步会使用到的资料,早一步读入处理器的快取当中。 上述,仅对于 AMD Ryzen 处理器 Zen 架构的基本介绍,若各位对探讨处理器架构有兴趣,可参考 AMD 在 Hot Chips 2016 (HC28) 与 ISSCC 2017 的 Zen 简报,已获取更多的 Zen 架构资讯。 查看所有关于 Ryzen 处理器 Zen 架构的几件事关于 Ryzen 处理器 Zen 架构的几件事看懂 AMD Ryzen 7、5、3 系列处理器规格与定位AM4 平台旗舰 X370、主流 B350 与入门 A320AMD Ryzen 7 1800X 处理器开箱AMD Ryzen 7 1800X 处理器效能测试世纪对决 AMD Ryzen 7 1800X 决战 Intel Core i7-5960XAMD Ryzen Master 超频大师总结 下一頁 頁次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