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宫之难的介绍真相是什么?(还原最接近真相的下宫之难) 赵氏一族是晋国大族,长期把持晋国实权,但在其发展正盛时,却忽然遇到一场重大挫折——下宫之难。下宫之难,是赵氏家族中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晋国史以及春秋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记载春秋历史最权威的当属《左传》和《史记》,然而,两书在对下宫之难的叙述上却有很大出入,引得历代学者争论不休,到今难以取得共识。 《左传·成公八年》载"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赵庄姬因为赵婴齐被流放,所以对赵同、赵括怀恨在心,于是联合栾氏、郤氏共同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同和赵括,结果赵同、赵括被诛。 《史记·赵世家》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史记·韩世家》载:"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作乱,诛杀并族灭了括赵朔、赵括、赵同、赵婴齐等在内的赵氏。而《史记·晋世家》载:"(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左传》和《史记·晋世家》所记载的下宫之难都发生在公元前583年,而《史记·赵世家》和《史记·韩世家》却记载下宫之难发生在公元前597年。引发下宫之难的,《左传》归在赵庄姬头上,而《史记》则认为是屠岸贾。《左传》的记载中只诛杀了赵括和赵同,而《史记》的记载中则多了赵朔和赵婴齐。《左传》中并无程婴和公孙杵臼救孤之事,《史记》中则详细记载了其事。 对于两书所载内容的不同和矛盾之处,历代学者基本持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全面否定《史记》,比如唐代孔颖达断言:"马迁妄说,不可从也。"清人梁玉绳则在《史记志疑》中说:"斯事固妄诞不可信……史公爱奇述之。"今人杨伯峻说:"(司马迁)全采赵国传说……不足为信史。"沈长云在《赵国史稿》中也认为:"《史记》所述属于非信史性质,乃采集战国杂说而成。"第二种意见是全面采信《史记》之说,比如汉代学者刘向就把《史记》记载的内容采入他所著述的《说苑·复恩》以及《新序·节士》等。不过因为《史记》的记载本身就互相矛盾,所以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人数极少。第三种意见是对《左传》和《史记》的记载持"两存之"的态度。比如清代学者高士奇就认为下宫之难属"千古疑案,自当两存之。"近代学者韩席筹则认为"当时所谓简书策书,不过统治者片面文章,未必尽为实录,而街谈巷语稗官野史未必不出于现实。"当今学者白国红在《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也说:"二士的救孤之举是否真实可信,在没有更多的史料证实之前,轻易否定也是不可取的。"第四种意见认为《左传》和《史记》记载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明代学者王樵,其在《春秋辑传》中说:"人所疑者,以据《左氏》,则赵氏之祸由庄姬;据《史记》,则赵氏之祸由屠岸贾。然尝深考之,则屠岸贾杀赵朔自一事也,赵庄姬谮杀同、括又一事也。" 这四种意见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千百年来也没有一个权威定论,我们不能肯定一家,而否定另一家,我们只能结合各种史料,大致还原出一个比较接近下宫之难真相的"真相"。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 《史记·赵世家》和《韩世家》都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即公元前597年。《晋世家》却把这一事件记载在晋景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83年,这一时间与《左传》记载的鲁成公八年是同一年。到底哪个时间更准确,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一时期内赵氏一族主要成员的活动情况。先看《左传》中的记载: 鲁宣公十二年(晋景公三年),"夏六月,晋师救郑……赵朔将下军……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赵同为下军大夫"。 鲁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 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 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鲁成公五年(晋景公十四年),"原、屏(将赵婴)放诸齐。" "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 鲁成公六年(晋景公十五年),"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 、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 再看一下《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 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晋使荀林父将中军,随会将上军,赵朔将下军。" 晋景公十二年,"晋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 可见,从晋景公三年,一直到晋景公十五年,赵氏一族一直有人活跃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因此,下宫之难应该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83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下宫之难发生的原因。 《史记》认为,下宫之难的起因是屠岸贾想作乱,就借口赵氏一族是晋灵公被弑的主犯,提出"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然后将赵氏族诛。然而,直接杀死晋灵公的是赵穿,而赵穿的儿子赵旃却在晋景公十二年时跻身晋卿之列,并且出掌新军。直接凶手的后人未被杀,却单杀赵朔、赵括、赵同等,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况且,屠岸贾这个人除了在《赵世家》和《韩世家》的记载中干了诛杀赵氏一族这件事外,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没有这个人的任何记载。况且,下宫之难发生前后几年,执掌晋国的正卿为栾书,此外主政的还有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有能力"擅与诸将攻赵氏"的权臣中,根本就没有屠岸贾这号人。 《左传》则认为,下宫之难的发生是因为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赵同、赵括为维护赵氏的名声,便将赵婴齐流放到了齐国,引得赵庄姬不满,于是向晋景公进馋言:"原(赵同)、屏(赵括)将为乱。"于是晋景公就把赵同和赵括等人杀了。景公十五年的时候,赵同、赵括还参与了晋楚桑拿隧之战,并在战场上表现的很主动,很尽力。然而仅仅隔了一年,赵庄姬一句毫无根据的馋言,就令景公痛下杀手,将之全族灭掉,这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如果下宫之难这件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那么它的根本原因绝不是因为赵庄姬进馋,"原、屏将为乱"只不过是晋景公剿灭赵氏的一个莫须有的借口,一个搪塞众人之口的冠冕堂皇的说辞而已。赵氏被灭族,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赵氏与其它大族之间的矛盾。赵氏一族长期执掌晋国军政大权,挤占了其它家族的发展空间,并对其它家族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当赵庄姬诬告赵括、赵同将谋反的时候,栾氏和郤氏便积极参与共谋。赵氏被族灭,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氏与晋国国君之间的矛盾。晋国的公族力量较弱,国家权力长期为卿族大夫所掌控,晋灵公因为与赵盾有矛盾,结果莫名其妙地就被赵穿轻松给杀了,并且赵穿还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其子赵旃还在景公十二年的时候位列卿士。因此,晋景公要强化君权,必然要弱化卿族势力,而族大势盛的赵氏肯定是首当其冲的目标。赵氏被族灭的第三个原因是赵氏内讧。赵括、赵同、赵婴齐三人与赵盾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赵盾之所以能成为赵氏族长,是因为三人的母亲主动把嫡夫人的名份让给了赵盾的母亲,使赵盾成为了嫡长子。晋成公时,晋国重新设立公族大夫一职,明确规定以"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然而,赵盾没让自己的嫡子赵朔出任这一职位,而是让自己的弟弟赵括担任了这一职位。这样一来,赵盾一系就由赵氏嫡系变成了赵氏庶系。因此,当赵盾去世,赵朔继承赵盾的官位后,在政坛上,赵朔的地位高于赵括,而在家族内部,赵括的地位又高于赵朔。这样一来,本来是嫡系的赵朔对失去嫡位肯定不满,而位居嫡位的赵括也对政治地位低于赵朔也肯定不服。赵朔去世后,其妻赵庄姬与赵婴齐私通,赵括则不顾他是自己同母的亲兄弟,断然将其流放到齐国。可见赵氏一族内部矛盾重重,这自然就给了其它家族对付他们的机会。 我们最后研究一下下宫之难被族灭的到底包括谁。 《左传》中的记载是赵括和赵同被族灭,《史记》中则说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全族。赵括、赵同作为"作乱"的主谋,整个家族被诛灭是肯定的。至于赵朔,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赵朔在下宫之难时已经去世,所以他的死肯定与下宫之难无关。但赵朔一族被族灭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赵庄姬及其子赵武不过是因为与公室的血缘关系才逃过一劫,其庶妻、庶子等则不可能不受牵连。再看赵婴齐一族,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之事被曝光后就被赵括流放到了齐国,而春秋时大夫出奔,有"尽室以行"的惯例,所以,赵婴齐及其一族可能并未在下宫之难中被难。还有个赵旃,他的父亲赵穿与赵盾的关系就已经很远了,此时应该已经自立门户,成为赵氏侧室,不属于赵括统领的赵氏家族,很有可能未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