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真实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被评最差的皇帝之一,这是由于史书上记录造成的,是唐高祖李渊对他的谥号称之为"炀",是最贬义的一种,史书上关于"炀"的解释是极其贬义的。 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但是我们不应该只看那些所谓的"正史"所记录的评价,而应该结合历史上当年发生的实事来公平公正的去评价他。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在位14年,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杨广的一生,精通文武,才华出众,战功巨大。一统山河、连通南北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打通丝绸之路、创新科举制度、三下江都平叛、三征高句丽、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一、亲自指挥完成分裂已久的祖国统一 公元588年10月28日,年仅19岁的晋王杨广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隋朝兵马都招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兵分六路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 公元589年正月部将韩擒虎和贺若弼趁陈朝在欢度节日疏于防范下分别率军攻进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消灭建康的守军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立即斩杀了导致陈朝快速灭亡的施文庆、沈客卿等五位奸佞之臣,命高炯和元帅府记事裴寂等人"收图集,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这一系列的措施博得了江南百姓的交口称赞,时年20岁的杨广完成了分裂已久华夏的统一大业,结束了300百年来祖国的分裂的局面和战乱时代。这些功劳是当朝太子杨勇和其他皇子所没有的,这为以后太子杨勇违忤独孤皇后被改立为太子做了充分的铺垫。 此后,杨广仍是屡建战功:公元590年,南方各地不满刚刚统一的朝廷政令纷纷再次叛乱。在危难之际晋王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随后平定江南全境的一系列的叛乱,逐渐笼络了南方人心。杨广亲自坐镇江南,使用十年时间对南方百姓拢络,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分离多年的江南才重新归顺中央完成统一,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为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隋唐帝国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打通国家稳固命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贯通运河) 隋炀帝为了把帝国的三部分合为一体,开始营建洛阳城和开凿大运河。这两项大工程使中国南方发达的经济和北方的政治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此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大运河对中国的稳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605年三月一十七日,隋炀帝派杨素杨达和宇文恺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首都长安在全国的西北面,往东的道路极不畅通,这严重影响了国家政令的送达。而洛阳则正处在国家的南北中心地带,修建洛阳即可以有效地治理刚刚收复的江南各郡,同时又可以控制北部各州郡,巩固国家东北部的安全。 就在刚刚宣布开始修建东都洛阳的第四天,隋炀帝就启用能臣麻叔谋开始开凿大运河!麻叔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先后开凿通济渠、邗沟、永济渠。麻叔谋采用就地取材、分段施工、因地制宜的施工措施,随后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 大运河当时对于大隋来说远比长城对于大隋更重要。它连接了中国分裂已久的南北的地域。使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融为一体。实现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的富庶之地同一直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贯通起来。稳固了随后华夏中国后世千年的统一体,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后世的著名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流传最广,将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这就是对杨广开凿大运河的最完美赞歌! 三、亲自随军出征开拓疆土并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大业年间,杨广亲率隋军北征,不费吹灰之力将契丹战败,并全歼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自青海湖,西到塔里木盆地,南起昆仑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脉,并在此地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踏足过的土地,而这次的西征确立并划归中央版图。隋炀帝这次亲自率兵再次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绝无仅有的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向世界展示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汉武帝时代开启的古丝绸之路故地张掖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以彰示国威,这就显然是明君之举!。 公元609年,隋炀帝在裴矩陪同下,命李琼和刘权统帅率40万大军西征吐谷浑。杨广随军从长安出发,渡黄河,进入青海,对吐谷浑形成合围夹击,仅一月余就全歼吐谷浑,并在这一地区和南疆设置了西海郡(今青海湖西)、河源郡(今青海湖南)、鄯善郡(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郡(在今新疆且末县)。 隋炀帝为了扩大对西域各国的影响,彰显国威,开展与西域区域的各国经济往来,于公元609年夏,横跨祁连山,越过大斗拔谷,抵达张掖郡,会见西域27国的君王。 这就是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万国博览会"。隋炀帝西巡扩大了西部了疆土,巩固了西部地区边防,对张掖的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重视教育、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重才学能力而不只看重门第,削弱了贵族阶级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打破了禁锢下层人民向上努力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枷锁,与曹操的"唯才是举"一样深得底层百姓的支持,使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安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现在来看,杨广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科举制度的先河,分科选才,为大多数底层的文人提供了上进和参政的机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这种应试制度为各朝各代所使用,影响深远,一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杨广减轻了酷法,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示国泰民安。 五、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一生写过40多篇高质量的诗词,他一改南北朝时代的辞藻华丽的宫体诗,其中在西巡张掖的艰苦条件下写下一篇《饮马长城窟行》流传至今,诗中描写了大漠风光,英雄豪情。有魏武帝曹操的豪情壮志!这不就是具有绝世才情的一代圣君吗?如此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精力旺盛而功勋卓著的皇帝怎么就被后世称之为独夫民贼的亡国暴君呐? 隋炀帝的过失造成结果: 隋炀帝失败的原因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不顾现实急于求成。三次远征高句丽不仅消耗了大量中央主力军队,这为后期宇文家族的宫廷政变埋下了隐患,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各种杂役以及赋税负担。本身营建东都洛阳和修建大运河就劳师动众,工程巨大,与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一样造成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损伤国本。 秦亡于滥用民力逼使不堪忍受的农民起义暴动,同时遭到各国旧贵族为了自身利益的重新叛乱而亡国,而杨广却没能看到前车之鉴吸取经验教训,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民怨沸腾。而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讨高丽的惨败,但杨广不顾现实接连再次发动战争,使刚刚统一安定的国家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这样就使那些被强征入伍的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百姓也被连年的沉重徭役逼迫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最为遗憾的是本为一代明君的隋炀帝却死在宫庭政变,而不是死在农民起义军手里,隋亡于鲜卑族的复辟,这是杨广为了政治开明摆脱受制于自身的关陇集团的政治控制而离开都城大兴城(长安城)造成的后果。而随后的李唐王朝便吸取这个经验教训仍把重心放在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大本营长安城!公元618年隋炀帝死在叛乱的鲜卑族宇文家族手中,而隋文帝杨坚的帝位则是从鲜卑族宇文家族手里夺得的,在夺得后虽对宇文皇族屠戮殆尽,但仍遗留的鲜卑族贵族们又在杨广远离关陇集团老巢和不当的治理中出现混乱想再次从杨广手里抢回。回顾历史,隋炀帝在遇害后,天下才真正大乱,各路诸侯才各自为王纷纷割据。这时手握重兵的外戚唐国公李渊趁势入主长安拥其子杨侑为帝,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为杨广复仇的旗号,剿灭了宇文鲜卑贵族的复辟,并平定了农民起义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剿灭各路诸侯,随后废掉了杨侑建立大唐帝国。可以说杨广为李唐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虽是客观的,但历史却没被真实的记录。这与当时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而记录史记的司马迁遇上明君汉武帝但仍遭受酷刑而仍不为强权而据实记录,敢问历史上自司马迁后还能再有这样的不畏强权的史官吗?所以说成王败寇,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历史就被篡改了,这里我不是为杨广翻案,只是客观的据史料和他当年做法所做的分析,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相互讨论得以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