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绿地集团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绿地转行,张玉良只是用了和16年前一样的招式。 里面全是精彩的故事,慢慢看... 出品 | 凤凰网问渠人物 作者 | 王婷婷wtt 01
16年的故技重施 2005年,绿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架构改革,宣布组建房地产之外的"四大集团",即绿地能源集团、绿地建设集团、绿地商业集团、绿地汽车服务集团。 其实在此之前,张玉良心里没多少底。 因为2005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顺利的时候,各家都在享受地产的黄金时代,绿地也花了5年刚在全国站稳脚跟。 "上属领导会同意吗?" 没多想,张玉良干脆直接给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写了一封信,里面是做四大综合产业的原因: 第一,这是绿地集团冲刺世界企业500强的需要; 第二,这是绿地集团谋求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三,这是绿地集团更好地利用、整合内外部多种资源以及多个市场的需要; 第四,这是绿地集团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大发展舞台的需要。 不过当时,张玉良私下还说了一个原因—— 组建产业集团,因为银行的贷款政策偏向综合性集团,绿地如果被认定为房地产企业,将来贷款没那么方便。在未来,特别是在调控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会很大。 房地产从来都是抓手,而不是靠山。 这一点,伴随政策成长起来的张玉良,可能比大多数人都看得懂、看得透。 02
命悬一线的启示 可能也因为,在大家都过得好的时候,绿地差一点"命悬一线"。 2003年非典时期短暂的刺激后,2004-2005年楼市调控开始加码,并触发"国八条"。在顺驰倒下的同时,同样疯狂扩张的绿地,也尝到了"缺血"的焦头烂额。 当时绿地负责财务的总经理江林根回忆说,2005年真的太难了。之前绿地资金链紧张,往往能通过关系和调头寸顺利解决,但那时候,常常睡觉都在想第二天钱要从哪里来,怎么把缺口补上。 当时刚好出国了的张玉良,也一度后怕,"(缺口)再大一点我们就撑不住了。" 依靠降价、促销、借款、融资等各种方法,绿地度过了危机。 也是那时候,张玉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番话—— 调控坚定性的背后,对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这种不一样就是机会的所在。 这话,当时很多人解读为"张玉良坚信绿地作为大型房企的优势",唯独他自己,笑而不语。 当年的孙宏斌,如今东山再起,成就了融创;当年经历过"生死考验"的碧桂园、绿城、万达,如今看来,似乎都活得相对好些。 所谓运势,不就是这样吗,福兮祸依、变化而蟺。 03
转行动机的争论 16年后,非典"换作"新冠、国八条进化为"调控常态化",房地产风险出清大潮中,绿地似乎还是那个"问题缠身"的绿地。 转行建筑,多被解读为绿地突破"三道红线"的招式。 理论上是这样。属于建筑行业了,那么监管政策、估值标准都不一样,也很难再受房地产很多细节调控的约束。 其实绿地的基建产业营收,在2019年已经超过了房地产。2020年度基建产业营收2334亿元,占比51.19%,至2021年上半年度再提升为55.65%。 根据规章,公司某项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50%,就可以立为主营业务,对应相关行业。 但绿地迟迟不动,最后在2021年底这个"敏感时刻",更改行业属性,时间点的确引人揣测。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公司已经有两道红线转绿,预期在年内完成三道线全绿,没有必要为规避三道红线专门转行。绿地正在推进二次混改,伴随主营业务的改变,应该进行属性明确。 和绿地转行的动机,同样备受争议的是效果。 即使转行为建筑企业,这个和房地产牵连至深的行业,融资也并不是一往无前。 目前绿地的3.8倍PE,在土木建筑行业中没有优势。 并且,截止2021上半年,绿地大基建业务的毛利率仅5.06%,贡献了79.7亿元的毛利,和地产业务也还有明显差距(地产业务毛利率23.19%、毛利润225亿元)。 这时候,不禁想起一个传言。据说张玉良在指导决策的时候,喜欢说一句话—— "战略性商业决策,百分之百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拍板了。" 在这一次转行的决策中,这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似乎又粗犷了一把。 04
65岁,拒绝"被定义" 其实建筑"先出头",可能连张玉良自己都没想到。 毕竟16年前,他开始构想能让绿地"突破受限"的结构时,物色的第二支柱是能源、第三支柱是金融。 那时候的建筑,反而更像"心头痛"。 因为绿地在20世纪90年代就收购了宝钢建设,它拥有7个国家一级资质,但实力一直做不强。 直到2015年,绿地才开始大举收并购省级建工。 通过混改,绿地陆续将贵州建工、江苏建工、西安建工、天津建工、河南工程局、广西建工、上海水利工程集团等纳入麾下。 2018年,绿地正式成立绿地基建,在2019年改为"绿地大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和绿地很多产业不同,它们独立办公。 绿地大基建的规模,涨到了万亿,张玉良甚至计划"2025年基建营收80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8%。绿地也凭借大基建,首次入围全球承包商250强,位列第九。 二十多年,绿地才慢慢找到了"大基建"这个新身份的认同感。 毕竟,建筑是一个起点不算高、且鱼龙混杂的行业。 在一开始,就有很多人提醒张玉良,建筑行业江湖人多,小心问题缠身。 据说当时张玉良只说了几句话—— "绿地如果决定,要发展建筑产业,那么所谓的鱼龙混杂和江湖人士都是避免不了的,也不用害怕,只要看到核心价值是不是绿地需要的。 总之,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其他的小事情都可以忽略。" 或许,这就是成长于红旗下的那代人,身上特有的气度。 从25岁当上村支部书记,到30出头下海从商;从做城市绿化开始创立"绿地",到顺势涌入房地产成为开发商;从发展出十大产业,到主营转为基建… 绿地的身份,其实一直在变。65岁的张玉良,也拒绝"被定义"。 因为这一群理想主义的"92派",深知机会转瞬即逝,不必拘于小节,但必须懂得时代方向,要和政府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