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家鲁迅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文化人物,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是这样的: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过着清贫的文人生活,然而他却坚持弃医从文、以笔为戎,以唤醒国人为使命,如同战士般与生活奋战...... 然而,真实的鲁迅生活其实一点儿也不清贫,他也不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投身民族事业。相反,鲁迅在开始写作之前当了14年的公务员,薪资待遇、生活质量一直不错。直到38岁那年,鲁迅才重拾了他的作家梦想,开始发表文章并将之发展为他一生的核心事业。 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学到什么?梦想无早晚,但无论如何我们先要有能力活下来。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一时无法实现怎么办?鲁迅选择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仰望星空之时也脚踏实地。 著名生涯规划师、畅销书作家古典老师在他的著作《你的生命中有什么可能》就谈到了现代人该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古典老师认为,面对理想的人生,盲目入局或者服从现实都非最佳选择,因为我们还可以选择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因为生存压力不得不选择一份并非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他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思维与行动最大程度接近理想的生活模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从《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寻找一些答案。 01.在谈论梦想前,你需要理解"职业发展三阶段" 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无论是否有着充足的准备,都曾被毕业的洪流推入就业市场,接受工作的考验。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以及工作的发展阶段都缺乏全面的了解。 三年前刚毕业的我,对工作的理解就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手段,那时我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面对人生未来的工作方向,我更是迷茫不知所措。直到读到《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我才明白"职业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实现自我的社会交换方式。" 而且,人们对于工作意义的不同理解也对应着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常,我们可以将职业三阶段分为工作(job)、职业(career)、事业(calling)。一份工作能让我们生存下来,而事业才是符合内心价值驱动、愿意终身为之付出的事情。 举目四顾,我们身边很少人真正达成了"事业"上的美满,因为如果你从事的事情没有充分发挥你的天赋、帮你找到自己、理解与发现背后的意义,那么即使你赚取了大量金钱与名望,其本质还是将自己与工作演变为谋生工具而已。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无所有,为了谋生而选择一份不符合内心驱动的工作并没有错;更甚者,如果你能从这份一开始不那么喜欢的工作中找到新的意义与使命并从此爱上它,那便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如果你内心一直因另一种声音而蠢蠢欲动,那么努力熬过生存期再靠近人生"事业"方向也是不失良策。 02.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你需要遵循这4个法则 以上,我们谈论到了刚踏入职场年轻人的窘境:他们拥有事业理想,却无奈刚踏入职场、羽翼未丰,无法一步登天、到达理想彼岸。此时,他们其实面临3种抉择: 1. 理想主义者,勇敢闯入理想之路,与不确定对抗; 2. 现实主义者,先养活自己,但与梦想之路渐行渐远; 3.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与现实并不冲突,未来所需要的一切现在皆可积累。 在前两种选择中,理想与现实是冲突的。但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认为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解决现实与理想冲突的方法,就是思考如何从现在的现实走向未来的现实。因而,我们现在从事的任何一份看似与理想相距万里的工作都一定会与理想有诸多共通之处,都是为理想的准备。 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一般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1. 现实的理想者需要跨越生存期、发展期和实现期三个阶段,理想需要分阶段实现,不能一步到位; 2. 努力在当下的职业中汲取未来事业线中需要的能力、资源与平台,为未来做好积累与准备; 3. 控制欲望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减少欲望,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必须; 4. 世界上没有现成的梦想,如果想要,你需要从不断行动中自己创造一个。 从没有无因之果,投入到人生的洪流中,去尽可能接近自我理想吧! 03.这3种可行方式,助你找到自己理想的事业线 上面,我们谈论到了如何区分工作与事业、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应该通过不断自我修炼创造梦想、靠近理想。但是很少有人能像偶像剧里突然实现华丽转身,普通人可以采取哪些更现实的方法帮助自我转型呢? 第一种方式是转行或者创业。这种方式更适合拥有大量跨公司或者行业资源、财务自由的人。这样的人要么身处发展成熟的行业里,资源与能力转移相对自如;要么财务自由没有经济后顾之忧。例如,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原本是央视主持人、大学教授,在主持、教育行业里已经有了相当多经验与人脉,这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创立读书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种方式是成为一个Pro-Am,意思是成为一个利用业余时间来实现梦想的人。《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原本是一个从业10多年的专业医生,在美国取得医学博士之后,他原本想走一条职业内科医生之路。但是随着年龄见长,他倾诉的欲望愈发浓厚,于是在业余时间完成了多部小说。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当病人相信我能照顾他们或者他们所爱的人时,我深感荣幸。但是,自童年开始,写作一直都是我的爱好。我极为荣幸的是写作能成为我的谋生方式。至少现在是,这是一种梦想实现的感觉。" 第三种方式在工作中找回真义。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与时间做到前面两种转型,有的人在找到人生事业线的时候职位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他们工作的观念从我能赚多少钱、如何才会成功转变为我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年轻时曾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抱有怨念,但是当他将工作的观点转变为"人生修行"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即将倒闭公司的小职员跃升为日本经营之圣,这与他能从工作中找到意义不无关系。 以上3种方式,你找到自己适合的那条路了吗? 写在最后: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答案是可以是大地与星空的距离,也可以是 现实与未来现实的距离。问题关键在于,在遥望理想星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脚踏实地过?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告诉我们,面对理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探索,在行动中汲取能量,选取合理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事业线。 希望这本书,带给仰望梦想的你我更多现实意义,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