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到 AMD 桌上型 7nm、Zen2 + Vega 的 APU,反而是替 Ryzen 3000 世代补上 4 核心 8 执行绪的入门新核 Ryzen 3 3300X 与 Ryzen 3 3100,成为第 3 代 Ryzen 处理器之下的入门处理器,这招无疑是想补齐对手 10 代 i3 系列开启超执行绪(H.T.)后的 4 核之争,但 AMD 效能解禁早于对手的关係,目前也仅能以上代 i5-9400 捉对厮杀,入门 DIY 菜单的榜首是谁,就让我们测下去啰。 CCD 配置有异 3300X(4+0)与 3100(2+2)的差异点 AMD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处理器,同为第 3 代 Ryzen "Matisse" 世代,7nm 製程、Zen2 架构与 Chiplets 设计,规格上这两颗都是 4 核心 8 执行绪(4C8T)处理器,同样有着 2+16MB 快取、PCIe 4.0 与 65W TDP 等设计,并随附 Wraith Stealth 散热器。 相较之下,3300X 预设时脉较高 3.8GHz、Boost 4.3GHz,而 3100 则是预设 3.6GHz、Boost 3.9GHz;因此价格下,3300X 定价 $120、3100 则是 $99 美金。 ↑ AMD Ryzen 3000 世代(除 APU)处理器规格表。 ↑ 本次的测试平台之一。 但是!这两颗处理器看似规格一样,不过骨子里的配置则略有不同,Ryzen 这代採用 Chiplets 设计下,处理器内部有着 CCD 与 CIOD 晶片,前者负责核心运算后者负责平台 I/O;而在 CCD 内部,则包含着两颗 CCX(4C8T),换句话说单一颗 CCD 最高则有 8 个核心(4+4)。 因此,当要设计 4C8T 的 3300X 与 3100 时,同样都使用 1 颗 CCD 则会有两种配置,3300X 採用 CCD 内的单 1 颗 CCX 的 4 个核心,配置上属于 4+0;而 3100 则是採用 2 颗 CCX 的 2 个核心,同样组成 4 核心配置属于 2+2 配置。 ↑ 3300X 与 3100 天身 CCD 配置不同。 这样的配置不同,使得 3300X 在 Core to Core 延迟与快取资料运用上有着先天较好的效能,既然如此为何不让 3100 也使用 4+0 配置呢?其实关于这点 AMD 是没有正面回答,但从 AMD 全面可超频的设定下,不难发现倘若 3100 手动把 PBO+Auto 超上去,相对容易达到 3300X 预设下的效能,对于市场规划来说採用不同配置下,可确保一般家用散热情况下 3100 即便超到与 3300X 时脉相当,但因为先天配置不同使得 3100 效能势必弱于 3300X。 6 月见 B550 主机板:CPU PCIe Gen4、PCH PCIe Gen3 盼了许久 Ryzen 3000 的 500 系列主流、入门主机板怎么迟迟未见,其实也是因为之前 X470、B450 卖的不错,相对也推延了 B550 的上市时间,而 AMD 终于也端出了 B550 晶片组,并预告将在 6 月与玩家见面。 由于这代上至 16 核心、PCIe 4.0 的高规格下,使得 X570 主机板的价格水涨船高,那 B550 在功能上要如何划分,才能保有这系列主机板的价格优势呢? ↑ 其实就是维持 CPU 端的 Gen4 x16 显卡与 x4 储存,其余的 PCH 退回 Gen3。 首先处理器给的 PCIe 4.0 x16 与 x4 不变,同样在 B550 主机板上可支援 Gen4 显卡与 PCIe Gen4 SSD,但是 CPU 与 PCH 之间连接的通道,降回原本的 PCIe 3.0 x4 通道,连带 PCH 提供的通道同样是 PCIe 3.0 规格。 当然最终主机板怎么设计,还是交由板商负责,而 B550 属于保有 CPU Gen4 功能,但让板载降回 PCIe Gen3,确保整体的性价能维持这系列晶片组的初衷。 ↑ B550 I/O 规格。 AMD USB3.2 Gen2 USB3.2 Gen1 USB2.0 SATA PCIe4.0 PCIe3.0 X570 8
0
4
4
16
0
B550 2
2
6
4
0
6x X470 2
6
6
8
0
8x 3rdGen Ryzen 4
0
0
2
20
0↑ B550 I/O 规格比较表。 ↑ AMD AM4 脚位 1-3 代产品的相容表。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处理器效能测试 本次测试除了 4C8T 主角 Ryzen 3 3300X 与 Ryzen 3 3100 之外,也请到上一阶的 6C12T 代表 Ryzen 5 3600 以及对手 9 代的 Core i5-9400,但这颗因为没有超执行绪,所以仅只有 6C6T,部分效能上甚至会弱于 Ryzen 3 3100,看完这篇测试各位一定能理解,为何对手 10 代产品全线都开超执行绪的原因了。 基本效能测试 AMD 处理器使用 GIGABYTE B450M GAMING 主机板、COSAIR DDR4 8GB*2 3200 记忆体、SSD 960 PRO 系统碟与 Radeon RX 5700 XT 显示卡,散热器则是 NZXT X62 280mm AIO;Intel 平台则是使用 ASRock Z390 Taichi 主机板与 CORSAIR H100i Pro 240mm 散热器其余零件相同。 ↑ 测试平台规格表。 CPU-Z 检视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处理器资讯,代号 Matisse 的 7nm 製程、4 核心 8 执行绪处理器、65W TDP 热功耗设定,搭配 GIGABYTE B450M GAMING 主机板测试,BIOS 已更新至 F50、AGESA 1.0.0.4,记忆体则是双通道 DDR4-3200 8GB*2。 ↑ CPU-Z Ryzen 3 3300X。 ↑ CPU-Z Ryzen 3 3100。 CPUmark99 简单的测试处理器的单核心性能、RAM 与时脉,通常单核心的 IPC、时脉高即可获得相当高的分数。 而此次测试时脉最高的是 3300X 4.3GHz,因此获得 762 分赢过 i5-9400 711 分的成绩;不过 3300X 在单核效能上则比 3100 快了 10% 左右。 ↑ CPUmark99,分数越高越好。 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这也是目前可快速评比 CPU 多核心运算性能的可靠测试软体。 多核心效能 3300X 获得 1141 cb 而 3100 也有着 1015 cb 的效能,纷纷赢过 6C6T 的 i5-9400 的 992 cb 成绩,可见多执行绪对效能有着明显的帮助,但是只有这代能 Ryzen 3 打 i5,再等几天之后就应该是平起平坐了。 ↑ CINEBENCH R15,分数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0,新版本採用更複杂的测试场景,其所需的渲染运算效能是 R15 的 8 倍,对于记忆体的使用量也是以往的 4 倍,因此新版本的 R20 分数并无法与 R15 进行比较,但相对 R20 也更适合用来测试 8 核心以上的处理器。 多核心效能,3300X 获得 2592 cb 的性能、3100 则有着 2339 cb 与 i5-9400 的 2328 cb 性能相当。 ↑ CINEBENCH R20,分数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採用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进行测试,比较处理器的渲染速度与 Rays/s 的效能,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同样的测试情境,3300X 需要 201 秒、3100 231 秒与 i5-9400 230 秒差不多,但这类运算建议还是给 8 核心以上的处理器来算比较快。 ↑ Corona Benchmark,秒数越低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开发,V-Ray 是基于物理法则所设计的光线渲染软体,而此工具可针对 CPU 进行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效能测试,CPU 评分以 ksamples 每秒计算数为单位。 这测试结果与 Corona 类似,3300X 获得 7502 ksamples、3100 则有 6403 ksamples 效能,但略疏于 i5-9400 的 6961 ksamples。 ↑ V-Ray Benchmark,效能越高越好。 POV-Ray 是一套免费的光线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运算能力,来计算光影与 3D 影像的渲染。 这测试 3300X 以 8 执行绪获得 2339 PPS 效能,而 3100X 同样 8 执行绪但时脉、配置不同下,获得 2145.22 PPS,而 i5-9400 则获得 2347.85 PPS。 ↑ POV-Ray,效能越高越好。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影片输出 H.264 / H.265 测试 对于入门处理器产品,除了基本文书工作、游戏外,对于影片剪辑多少都会有着需求,这段则以 Adobe Premiere Pro 进行测试,这套也是较多工作室、Youtuber 等影像工作者所使用的基本影片剪辑软体。 测试以公司拍摄的 1080p60 开箱影片、片长 10 分钟,测试输出转档时间,输出成 YouTube1060p60 H.264 与 HD 1080p60 HEVC 等格式。 实际输出 H.264 时间 3300X 需要 522 秒、3100 则要 631 秒的时间,而这部分效能 i5-9400 则紧追其后 542 秒的运算时间。 不过换成 HEVC 格式后,输出时间暴增许多,3300X 需要 1122 秒的时间,而 3100 与 i5-9400 则都要 1250 秒左右的时间。 由此可见,一般主流 H.264 的转档,4C8T 的 3300X 效能好于 3100,但若要上至 HEVC 则建议购买更高核心或 HEDT 的产品。 ↑Adobe Premiere Pro 转档输出,秒数越短越好。 另一方面,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影音编码测试。在 X264 编码下 3300X 有着 36.4 fps 的效能、3100 则是 33.7 fps;而 X265 编码下 3300X 与 3100 相近 23 fps 的效能。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Ryzen 3 3300X 与 3100 电脑系统效能测试 记忆体测试则使用 AIDA64 进行,但各位可别见猎心喜乱出征,AMD 三代处理器架构设计之初,在 Zen2 架构中 CCD 到 cIOD 之间的频宽是 32B/cycle,而记忆体读取可使用完整的 32B 频宽,但写入则只有一半 16B/cycle。 因此 AIDA64 已实际模拟记忆体效能的测试下,才会出现记忆体写入效能少了一半的状况,而 AMD 解释是目前普遍应用都是读取大于写入,因此在 Zen2 设计时才有这变化。 ↑ AIDA64 记忆体速度。 而记忆体延迟方面,因为 3300X 採用单 CCX 4+0 配置,使得整体的延迟性较低 69ns,而 3600 与 3100 则都有同样 Core to Core 延迟,因此反应在记忆体延迟上则是 74ns;当然不得不提 Intel 架构下仅 47 ns 的超低延迟效能。 ↑ AIDA64 记忆体延迟。 WinRAR 压缩效能,3300X 有着 16685 KB/s 的速度、3100 则是 10179 KB/s,整体来看并不会太慢。 ↑ WinRAR,越快越好。 另一套 7-Zip 压缩测试则可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不过 3300X 压缩 40318 MIPS、解压缩 49201 MIPS 的效能,这测试与 WinRAR 相似,提供给各位参考。 ↑ 7-Zip,越快越好。 电脑整体性能先以 PCMark 10 进行测试,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 从 PCMark 10 总分来看,3300X 与 3600 相当 6300 分的成绩,而 3300X 在时脉较高的优势下,于 Essentials、Productivity 都获得较高的成绩,唯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效能上肯定无法赢过大哥 3600。 从这分数来比较,其实分数落在 5000 左右已可提供用户不错的电脑效能与文书工作。 ↑ PCMark 10,越高越好。 PCMark 10 Application 测试,则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Edge 等实际软体进行电脑生产力效能测试。这项目与上述 PCMark 10 的标準测试相当,4 个平台效能都在 8,000 分以上,已有足够的效能提供各位文书、上网的效能。 而从细部分数来看,这颗 3300X 在时脉较高的优势下,或许是这波 4 核心入门的黑马。 ↑ PCMark 10 Application,越高越好。 Ryzen 3 3300X 与 3100 游戏性能测试 游戏效能先以 3DMark 进行测试,这也是目前相当主流的游戏绘图性能测试工具,显示卡使用 Radeon RX 5700 XT 来比较不同 CPU 对于游戏绘图性能的差异。 Fire Strike 测试下 3300X 与 i5-9400 相当,但若论 CPU Physics 效能则是 3300X > 3100 > i5-9400;至于 DX12 测试的 Time Spy 则是 i5-9400 稍高但与 3300X 效能接近。 ↑ 3DMark,分数越高越好。 7 款游戏效能测试,分别使用《火线猎杀:绝境》、《战争机器 5》、《古墓奇兵:暗影》、《全境封锁 2》、《边缘境地 3》、《碧血狂杀 2》与 《刺客教条:奥德赛》。前几款效能并不会吃太多,而后 4 款 AAA 游戏,相对在效能上则需要更多。 测试都以 1080p 解析度与游戏最高预设设定进行 In Game Benchmark 测试。 从结果来看 3300X 与 i5-9400 效能非常的接近,要不持平、要不差距小于 5 帧,这结果与之前测试 3700X 时一样,这代 AMD 效能在多核心方面绝对追上 Intel,而在游戏面则接近持平或紧追其后。 若是入门游戏玩家,相对推荐 Ryzen 3 3300X 预设下时脉较高、延迟低,对于普遍游戏来说这颗相当不错。 ↑ Ryzen 3 游戏效能测试,效能越高越好。 Ryzen 3 3300X 与 3100 温度与功耗测试 压力测试方面,测试的 AMD 处理器都採用 280mm AIO 水冷散热器,在待机温度下大家都差不多,而在 AIDA64 压力测试,相对模拟一般电脑使用状况下,3300X 因时脉较高落在 71°C、3100 则是 63°C。 而在 Prime95 压力测试下,因为 AMD 採用 Precision Boost 2 的自动超频机制,因此在多核心的压力测试下,会自动大幅降低时脉,使得温度、功耗表现上较低,而测试时的倍频则标示在图表中供各位参考。 ↑ 温度测试。 而在电脑整平台功耗方面,似乎对比的 i5-9400 有限缩功耗,因此三个压力测试都在 120W 左右;至于 3300X 预设下最高则在 131W 的耗电与 3100 相当。 若装机建议,不超频情况下 3300X、3100 的原厂风扇可以将就着用,若想要温度表现在好升级塔扇或 120mm AIO 也够档,但若要手动超频则建议基本 240mm AIO 起;装机电供目前最少也是 450W 起跳,就看各位显卡用哪张在来调整。 ↑ 功耗测试。 4 核 4.5GHz 超频不费力 3300X、3100 先天差距 超频方面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同属 4C8T 处理器,但从结果来看 3300X 天生体质较好,也反应出上述 CCX 配置差异的效能落差;而手动超频时主机板换成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进行。 3300X 在全核 4.5GHz、1.375v 固定电压下,可通过 Cinebench R20 与 R15 测试,多核效能分别为 2735 cb、1189 cb,且最高温度在 71.5°C。 3100 同样可达到全核 4.5GHz,但是相对电压要来到 1.4v 才能稳过测试,Cinebench R20 与 R15 测试分别获得 2652 cb、1169 cb、最高温度 79°C。 体质上无疑 3300X 会好一些,而在同时脉下 3300X 获得较高的效能,也反应出 CCX 4+0 与 2+0 有着先天差距;倘若各位想玩入门超频,那 3300X 绝对是比较好入手的选项。 ↑ 3300X 全核 4.5GHz 超频。 ↑ 3100 全核 4.5GHz 超频。 总结 若各位想组装的是「入门游戏机」,那 AMD Ryzen 3300X 在 4C8T、CCD 4+0 配置下,有着出色的效能与相对低延迟,在游戏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更可胜任文书工作与基本影音输出等工作;而若是「入门文书机」固然 3300X 肯定没问题、3100 则会是相对便宜的选择,但可惜的是不具备内显,因此对入门无独显的 DIY 菜单来说,这颗就有点可惜了。 至于 4C8T 入门装机的王者是谁?现在还言之过早,待对手 10 代 Core i3-10320 问世后,在来一场真 4C8T 的对决,到时才能真的分出这入门的胜负,但若从以往测试的经验来看,AMD 的 4C8T 与 Intel 的 4C8T 效能将非常接近,但反应在处理器价格与主机板搭配上则有着些许差异,等时候到了在来跟大家分享这入门 4C8T 的测试报导。 来源: AMD Ryzen 3 3300X 与 3100 处理器测试报告 / 四核之争 入门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