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最高峰!(南岳衡山概览!)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盖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1982年,衡山风景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06年2月,衡山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衡山风景区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8月,衡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岳"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慎到所著《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于南岳;又西巡,八月至于西岳;又北巡,十有一月至于北岳。其礼皆如宗。归,反舍于外,次三日斋,亲告于祖祢,用特。命有司告郡庙、社稷及折内名山大川,而后听朝",此处出现的"南岳",与东岳、西岳、北岳并立,是帝王巡狩的对象。且这里列举"四岳","南岳"是"四岳"之一。由"南巡……至于南岳,又西巡……至于西岳,又北巡……至于北岳"可知,此时的"四岳"是按"帝"所在国中的东、南、西、北的方位所区分划定的。后期出现的"五岳"之说当是在这"东、南、西、北四岳"基础上加了一个中间的方位一一中岳。尽管后期有如"五色"、"五行"之说等诸多解释"五岳"之"五"的由来,这"五方"之说却可以认为是其肇始或主因。 "四岳"或"五岳"之岳"在古即岳",其义在今人字典中释为"高峻的大山",在古人词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岳:东仿、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此处"岳"特指"五岳",除明确"五岳"之具体所指外,还告诉我们"岳"是王者"巡狩所至",即巡狩的对象。在孔颖达的《春秋正义》中还可见:《释山》云:河南华、河东、河北恒、江南衡。"李巡日:华西岳华山也;东岳泰山也;恒,北岳恒山也;衡,南岳衡山也。"《释例土地名》云:东岳,泰山,奉高县泰山也;南岳长沙湘南山也;西岳弘农华阴县西南华山也;北岳中山曲阳县西北恒山也。"郭扑注恒山名常山,辟汉文帝讳耳。 《尔雅》于《释山》发首言此四山,明其即是四岳,故注者皆以岳解之且诸书、史、传、纤讳皆以、衡、华、恒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古人之"岳",即是"山",且是有特指的、分布于国土之四方的名山。"岳"是古之帝王巡狩的位于国土之内东、南、西、北四方或是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山"。《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与今人之"岳"释为"高峻的大山"同义。又有应邵《风俗通》云:"岳者,桷考功德点涉也。然则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桷考诸侯功德而点涉之,故谓之岳。"《白虎通》中见:"岳者何?桷也,桷考功德也。"又在《尚书正义》中见:岳者,四方之大山,今王朝大臣皆号称四岳,是与羲、和所掌其事为一。以此知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也。又解谓之岳者以其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云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是四方诸侯分属四岳也。由此可见,"岳"或可指掌四方之官,或可指在四方之岳对诸侯进行考核点涉之事,然都是由四方大山引申而来。 "南岳"是国土治域内南方的大山,在历史上或是"四岳"之一,或是后之"五岳"之一,同其他三岳或四岳一起,最初是古代政治地理的范畴,是中原民族以其视角确定的政治国土边界气。 开发历程 ●古代 汉代以前,是南岳萌芽、产生并逐渐成长的阶段,仅具备"名山"的性质,尚未完全形成旅游地的功能和格局。当时,出现南岳最早的建筑。 周朝时在山顶建祝融庙,山下建"明堂",秦代,祝融峰上有祝融君祠。至汉武帝,按当时国土疆域的四至范围重新规定"五岳",引为衡山辽远,道隔江汉,于是封安徽霍山又称大柱山为南岳。江南衡山失去了岳名,被降为"镇",官方文书中称作"衡镇",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隋开皇九年(589年)沼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自此,湖南的衡山名正言顺地成为正宗南岳。 魏晋时,南岳道教己是宫观林立。云龙峰上有栖真观,紫盖峰下有南岳观,赤帝峰前有华数观,紫霄峰前有衡岳观。南北朝中期,佛教逐渐进入南岳。此后,南岳佛道教共存共荣,宫观寺院竞相发展起来。为了培护环境,这些僧道及附近山民培育起了一片片森林。如宋太平兴国年间一年报慈东藏住持僧人省贤,号福严,率领寺僧在寺周围广种杉树,后来把植树范围扩展到附近十数里内的其他山上,日积月累,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共种植10万余株。 隋代,南岳衡山为朝庭所封,至唐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岳神为司天王,遣大臣或守吏祭祀南岳衡山。 唐以后,五、宋、元、明、清均因袭之。南岳衡山为帝王所封,受朝廷保,禁止樵牧及经济开发,森林得到较好保护,并继续兴建了大代护量寺庙宫观建筑,逐渐形成旅游地的格局和功能。 轶闻传说 火神祝融 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名叫蚩尤,经常侵扰中原,弄得中原的人无法生活。黄帝就号令中原的人联合起来,由祝融和其他几个将领带着,祝融用火攻战胜了蚩尤,立了大功,黄帝重重封赏了他,他成了黄帝的重要大臣。 部队班师回朝时,路过云梦泽南边的一群大山。黄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问道:"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这叫衡山。"黄帝又问:"这山的来历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时候,天地一片浑沌,像个鸡蛋。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生灵。他活了一万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头部朝东,变成泰山;脚趾在西,变成华山;腹部凸起,变成嵩山;右手朝北,变成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眼前的衡山。"刚刚说完,黄帝紧接着又问:"那么,为什么名叫衡山。"祝融马上答道:"此山横亘云梦与九嶷之间,像一杆秤一样,可以称出天地的轻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黄帝见他对答如流,非常高兴,笑呵呵地说:"好哇!你这么熟悉南方事务,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黄帝并不说出是什么重任。 队伍在衡山驻扎下来了。黄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个部落的朝拜。许多氏族首领会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祝融一时兴起,奏起了黄帝自己编的曲子-咸池之乐,黄帝的妃子嫘祖也踏着拍子,跳起舞来。大家见了,都围着黄帝跳了起来。跳了个痛快以后,黄帝叫大家静下来,说:"我就位以来,平榆罔,杀蚩尤,制订历法,发明文字,创造音律,编定医书,又有嫘祖育蚕治丝,定衣裳之制。现在天下一统,我要奠定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从今以后,火正祝融镇守南岳。"大家一听,都大声喊着:"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融这时才知道,原来黄帝说的委以重任就是这么回事。 黄帝走了以后,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务。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百姓。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经常吃生东西,就告诉他们取火,教他们把东西烧熟再吃。他看到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诉他们使用火松明。他看到这里瘴气重、蚊虫多,百姓经常生病,就告诉他们点火熏烟,驱赶蚊虫和瘴气。百姓们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就成群结队地来朝拜他。大家说:"祝融啊,我们人丁兴旺了,鸡鸭成群了,五谷丰登了。你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感谢你,我们要尊你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们就叫你赤帝吧!"从此,祝融就被大家尊为赤帝了。 祝融在衡山上活到一百多岁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衡山的一个山峰上,并把这个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过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百姓们修建了一座祝融殿,尊他为南岳圣帝,永远纪念着他的功德。 南岳夫人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今微县)人,生于魏嘉平三年(251年),是晋代司徒魏舒之女。华存幼而好道,爱读老庄,志慕神仙,常服胡麻散、茯芩丸,吐纳气液,经数年修炼,终成著名女道士。年轻时被强嫁与南阳刘文为妻,生有二子。刘文去世后,又遇中原战乱,于是携二子南渡避乱。二子既立,遂于江西抚州冥修斋静,整理《黄庭经》,疏义多部上清真经。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仙逝,世寿八十三岁,被道家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传说她从江西抚州乘云飞至衡山,化云为石,此石至今仍伫立于集贤峰下黄庭观旁。魏夫人被后世称为"衡山夫人"。 慧思和尚 慧思和尚得到岳神恩赐一块宝地后,就在这里兴建庙宇,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水。当时他们连喝水都要到现在寺下两里多路的水圳里去挑,挑一担水要个把时辰,加之山路很陡,极不方便。有些僧徒产生了动摇,慧思暗想,我相信这点小问题,佛祖会给我解决的。一天,他把全体僧徒集合在寺下面的山沟里,备了些酒菜香烛,一齐跪在地上,朝天祷告,口里念着"阿弥陀佛",请求佛祖为弟子排忧解难,慧思举起锡杖,对着一堆松散的沙土用力刺去,抽出锡杖,一股清泉向上涌出。僧徒们看了,个个一齐跪下,齐念"阿弥陀佛,感谢佛祖开恩,给我们赐上清泉。"这股清泉取名"卓锡泉",比原来挑水的地方近了一半,提水是上坡,大家感到仍然太辛苦了。一天下午,慧思带领几个僧徒,亲自去担水,体验一下担水的辛苦,刚出门,忽然从竹林中窜出一只猛虎,吓得大家魂不附体,躲闪也来不及了。慧思手拄锡杖,站着一动也不动,观察老虎的动态。这只老虎,慢慢向慧思走来,围着慧思转了一圈,然后衔着慧思的锡杖,引着他走到寺后山脚下的岩石旁就不走了,它伸出前爪,使劲攫岩,大啸三声,泉水就从岩石缝冒了出来。接着,猛虎又晃了晃脑袋,纵身一跳,跳到竹林里,不知去向。慧思如梦初醒,喜出望外地说:"这是佛祖派老虎前来帮助我们排忧解难的"。他随即组织僧徒修一水井,名曰:"虎跑泉"。现在的石壁上还有古代的石刻记载了这个故事。从此,徒弟们把楠竹剖开,刳去竹节,把水引向各地,历斋房、经厨轩。缭浴室,绕菜园,感到十分方便。这件事传开后,僧徒们更加崇拜慧思,远近的和尚纷纷前来投奔。慧思在这里传道,成为佛教天台宗二祖。 怀让磨镜 在掷钵峰下,有一块刻有"祖源"二字的巨石。流传着中国佛教史上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还是唐朝的时候,南岳福严寺有个著名的和尚,名叫怀让,这位高僧,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禅宗七祖。佛教传入中国后,已被一部分中国僧人改造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到了唐代,禅宗又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主张"渐悟"成佛的观点,意思是要求通过打坐、念经、持戒的途径来达到成佛成祖的目的。南宗则主张"顿悟"成佛的观点,意思是前段的什么事情都不管,一刀两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有佛,我心即佛,不打坐、不念经、不持戒,否定"我心"之外的一切"外物",完全可以成佛成祖。两宗认识分歧,互不卖帐,互相对立,水火水容。 唐开元年间,有一天,从四川来了一个和尚,名叫马道一,信仰北宗。说来有味,虽然在教义上与怀让誓不两立,但他是慕怀让的名来的。当时怀让在般若寺(今福严寺)观音台讲法,道一只隔三百米远的地方结芦为庵,专门打坐、念经,想来影响怀让,引他信仰北宗。怀让见他来势不凡,显然是对南宗一种公开挑衅,担他对此采取了一种别致的处理办法,即不动武,又不比法,他拿着一块青砖,在道一打坐的石头上磨来磨去,磨得沙、沙、沙作响,以响声来干扰他打坐。一天两天过去了,他仍然不理,到了第七天,道一坐不住了,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走近怀让问道:"大师,您磨砖干什么?"怀让答曰:"磨砖作镜也。"道一惊奇地接着说:"磨砖岂能成镜呢?"怀让反问道:"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呢?"道一问道:"如何才能成佛?"怀让作偈道:"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怀复何成。"道一听了,豁然领会禅机,大为敬服,立刻拜怀让为师,怀让说:"我打个比如,用牛架车,车如果不走了,是打车对,还是打牛?"意思是说,打坐如打车,是没有用的,怀让又接着讲了许多南宗的道义,道一越听越信服。从此,马道一皈依了南宗,拜怀让为师,跟随怀让十年,得了堂奥,密受心印。后来,马道一到江西康袭公山,建立禅林,聚徒传法。不久又带了一百三十九个法嗣(即徒弟)成了一方的宗主,被称为马祖。因为这里发生过怀让磨镜传法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磨镜的地方取各为磨镜台。磨镜台的路口,有一座"最胜轮塔",就是怀让和尚的墓。墓对面是马祖庵,又称"传法院",是原来怀让传法的地方。怀让磨砖那块大石头,马道一刻了"祖源"二字,大概是马祖学佛是从这里起源的意思。在中国通史上,中国佛教史上,中国哲学简史上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人文历史 文明奥区 南岳衡山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奥区",是因为它有着远古而悠久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说游栖于此的祝融因最早发现保存和使用火种方法,使这里的黎民百姓率先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熟食和照明推动了衡山的原始文明。作为"火正官"的祝融,他的最大责任,就是观测天象以利农时。古时,南岳为华夏观象制历中心,黄帝、颛顼、尧、舜均制历于南岳,然后入主中原,夏禹制"夏历"也在南岳。有众多学者推测,南岳山上的禹碑,即是大禹运用天文气象指导农耕和水利建设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南岳及其附近地区发掘了上千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先秦时代的文物,发现了74处殷商和周代的文化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南岳彭家岭遗址,见证了当时的文明。如果以南岳衡山100千米为半径,在耒阳发现了耕种工具耒耜,在嘉禾发现了改良稻种,在衡阳发现了嫘祖墓(嫘祖是黄帝妃子,相传正是她发明了养蚕和纺织),至于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则更是锦上添花了。南岳悠久的山岳文化、祭祀文化、农耕文化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最早将南岳衡山称为"文明奥区"的是明代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现"南岳衡山"牌楼为1988年重建,正面"南岳衡山"为刘海粟书,背面"文明奥区"为吴作人书。 陆俨少 1986年作 南岳衡山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进入南岳比道家约迟200多年,最早到达南岳的惠海、希遁,是在梁天监年(502~519年)间,随后慧思则于陈光·大二年(568)来岳。慧思传弟子智,以后传至章安灌顶,法华天宫,荆溪湛然,形成天台宗(亦名法华宗)。南岳慧思,被尊为天台三祖,智为四祖。此宗学说,远传日本,流布甚广。南禅六祖惠能,则于广东曹溪传法,衍为来南岳的佛家最重要宗派。惠能传法两支:一称南岳;一称青原。南岳代表人物为南禅七祖怀让,住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开宗受徒,传马祖道一后再先后传承,开成沩仰、监济两宗。青原代表行思,行思传南岳石头希迁。希迁住南岳南台寺,辗转传法药山、云岩、洞山、曹山而成曹洞宗。另传文偃、文益,则分别形成云门、法眼宗。南岳怀让两宗(沩仰、临济),青原行思(石头之师)三宗(曹洞、云门、法眼)合为五宗,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以后,监济六世孙石霜园禅师,又分杨歧、黄龙,故亦称"五叶七宗"。以南岳为中心,禅宗传承弟子遍天下,远至日本、朝鲜。禅宗文化实为南岳佛教文化文体。其后净土宗承远、日晤、法照,律宗惠开,华严宗惟劲等陆续南来,佛法更宏,佛家文化更盛。王夫之《南岳赋》有"其蠖伏而鸾举也,盖不给于更数。光参帝网,威震毒鼓。位栋君臣,更兼宾主。俨华藏之庄严,尚何论于双树。"就是写的南岳佛家发展的盛况。僧徒中不少人隐居("蠖伏")南岳,一旦法动帝王,贵为国师(鸾举),位极公卿,影响天下。自南北朝至唐代,南岳惠海、慧思、智、大善、法照、惠成、大明(惠开)等18僧人,被誉为南岳18高僧。他辈如慧思、智法照诸僧,先后分别当上了梁、隋、唐几代帝王的国师,备受崇信。不少僧人,受帝王封谥:如慧思谥园慧妙胜禅师;怀让谥大慧禅师、观音大师;道一谥大寂禅师;希迁谥无际禅师;唯劲谥宝闻大师等。朝廷大吏,墨客诗人,与南岳僧人交往,赋诗论道,历代不绝,唐朝尤盛。 李泌隐居南岳时,因食懒残煨芋而位至宰相的神话传说至今。宰相齐映、赵憬,尚书曹王皋、裴胃,侍郎令狐垣等均与大明和尚为师友。柳宗元则为大明和尚、弥陀和尚、般舟和尚、法证和尚及希操和尚等人作碑铭。而唐代诗人温庭筠、刘禹锡、吕温、裴说、刘昭禹、任华、刘长卿,宋代黄庭坚、陶谷、张孝祥、赵逢、许仲宣,明代罗洪先、顾、谭元春均有诗赠南岳僧或寺。宋代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王阳明、罗洗先、邹东廊诸家的理学,亦在不少地方融合了玄学与佛学宗旨及其经论。湛甘泉的《心性图说》与《息存箴》,尤为明显。南岳禅宗主张"顿悟",所谓"心即是佛。"而摒弃苦行潜修与经院式烦琐哲学的作法。所以禅宗的主张极容易为人所接受、修持,而使整个宗派得以发扬光大,教徒遍天下。监济、曹洞两宗且有所谓"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之称。清末 日本僧人梅晓曾向南台寺赠《大藏经》一部,梅晓即系曹洞42世宗徒。《南岳赋》所谓"金碧璀璨,安堵穹崇。比岫联香,接宇闻钟。花雨成蹊,白云在封。"可以想到历史上南岳僧寺建筑的那种崇楼叠阁,富丽堂皇。而它们的建筑艺术与绮丽的山川相结合,也同样熔入南岳所特有的文化里。据李元度《南岳志》资料,南岳历代僧寺约有150座,比道观有五、六倍,可见其盛。几经战乱,南岳寺庙至今尚存12处,对外开放的有祝圣、福严、南台、上封、藏经殿等5处,且曾先后举行开光法会和传戒盛会、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活动频繁。 道教文化 道家最早进入南岳的传人为东汉末期张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祝融祠。其后则为皮元与王谷神。宋·陈田夫《总胜集》载:"皮元与王谷神同居南岳的去龙峰栖真观,胎息还元,数年成道。晋武帝司马炎封王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为太素先生"。 汉至魏晋,道家一热衷于是炼内丹,即今所谓气功。烧丹炼汞为外丹,即药物,为古代化学。今南岳紫盖峰下弥陀寺废址右侧的巨石上刻有《还丹赋》,该赋对炼丹之道作了许多阐述,即系魏晋时期道家的手笔。道家南来,炼丹技术及其药学固然深有影响,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们中影响却更深。后于皮、王两道士来南岳的所谓"九仙",即在此注《道德经》,传播《黄庭内景经》、《太上宝文》及《五岳真形图》,使道家玄学与神仙之说,深入人心。而符录谶讳之学与南楚原有的巫贶之术相融合,在南岳一带行道设教,一直未绝,庙会、赛神之风至今犹存。至于神祠道庙之盛,更于此始。他们术动帝王,道干卿相,更无论信士满民间了。唐初,因司马承祯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则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这就是道家的神通。据李元度《南岳志》资料,南岳道观,自晋初即有栖真观、南岳观,以后各代多有兴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红墙碧瓦,绿树浓荫,名山小筑,风物极佳。道观多,道徒也多。 南岳历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间有徐灵期、邓郁之、张昙要等。在唐代,道士司马祯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峤与后来的邓紫阳等人被封为天师。司马承祯被赐号白云先生。其后,道士张太虚又被赐号元和先生。道士刘元靖赐号广成先生并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铸印置吏,是南岳第一个实授三品职官的道士。优诏频颁,大吏踵至,道流势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兴盛,唐时已达到了顶点。而道家文化也就更相应地渗入到各个领域。此时,文人与道家往来唱和,也构成南岳道教文化的一大特点。旧志载,唐守诗人、 名士与道家有交往,唐德宰相李泌,早年隐居南岳时曾师事道士张太虚,唐敬宗时吏部侍郎赵橹则为刘元靖撰《广成先生传》,太子少傅卢又撰《广成先生石室铭》。韩愈则为南岳道士轩辕弥明《石鼎联句诗》作序。唐诗人储光羲、崔涂、张乔、鲍溶、李群玉、王元等诗人均有诗寄南岳道人或道观。而道士中不少文化教养较高,玄学修养较深的人,亦纷纷著书立说,如南北朝刘宋时徐灵期即著有《衡山记》,是第一部纪述南岳的专著。 福寿文化 衡山衡山寿文化源远流长,《星经》载:衡山衡山对应星宿28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衡山故名寿岳。宋徽宗在衡山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衡山金简峰皇帝岩。康熙皇帝亲撰的《重修衡山庙碑记》首句即为:衡山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也名寿岳,再度御定衡山为寿岳。历代史志也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称历代衡山。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表达美好的祝愿,所谓"寿比南山",原来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那样久,"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岳是中国五岳之寿山,历来为祈福、求寿之圣地,福寿文化源远流长。人类人文始祖、南岳主神祝融氏生息于南岳衡山,是主管人间福、禄、寿之神。关于南岳为寿岳的历史记载颇丰,《春秋元命苞》、《开元占经》、《春秋感精符》、《费直周易》、《唐书天文志》等许多古代典籍,都有南岳称为寿岳的记载。《辞源》即释"寿岳"为南岳。自汉代起,南岳即有"寿岳"之称。汉之《星经》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度28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之寿命,故南岳又称"寿岳"。南岳福严寺有一幅名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故说明南山即南岳衡山。"寿比南山"即为"寿比南岳衡山"。自宋徽宗在南岳金简峰留下"寿岳"石刻后,"寿岳"之名更著称于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御制重修南岳庙碑记》第一句便是:"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变名寿岳。至灵长于禄位,锦福祚于子孙,载在星位,由来尚己"。雍正十年(1723年)上谕"南岳为皇上主寿之山"。唐代诗仙李白诗云:"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南极老人星"即寿星。 南岳衡山寿文化历史灿烂,氛围浓郁。用"寿"字或化用的"寿"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万寿宫、寿宁宫、寿涧桥、寿涧溪、百寿亭、延寿亭、延寿村、寿佛殿等寿文化遗迹无处不在。南岳大庙是集南岳寿文化之成的建筑,显眼处满目是"寿"字,屋檐上、横条柱上,装饰架上到处都能看到"寿"字,而御碑亭的楹枋上更是写有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故又名"百寿亭"。南岳之所以称为寿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南岳衡山拥有适合人们养生健身、益寿延年的自然条件。 书院文化 衡山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邺侯李泌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读书论道,居处藏书极为丰富,其后李泌之子李繁为随州剌史时,在南岳建南岳书院(现名邺侯书院)以作纪念,时约816-82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南岳书院数量众多,在全国居第一位。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肃岳故也。"据《湖南通志》统计,清光绪年间,在现南岳区范围内,先后共有邺侯、卢潘、集贤等书院17处。 宋代胡安国父子在南岳书院讲学,后张受业于胡氏父子,发扬程、胡之学,朱、张之学在此合流,形成有名的"湖湘学派",推崇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哲学,故南岳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到明代王阳明、邹守益、湛甘泉、蒋信、尹台、王宗沐等又先后在文定书院、甘泉书院讲学,于是宋、明"理学"、"心学"在这里得到较大发展。明末王夫之则集其大成,批判朱、王两种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学),高举朴素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影响后世,极其深远,所以清末谭嗣同赞誉其为"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抗战文化 此处省略1000字。 主要景点 ●祝融峰 衡山祝融峰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是中国纪念人文祖先祝融氏的山峰。"祝融峰之高"为南岳风光"四绝"之首。由于常年烟云的烘托和群峰的叠衬,加之它矗立于地势相对低洼的湘南盆地之中,更显得它峻极天穹。在古语中"祝"是持久永远之意,"融"是光明之意,"祝融"是永远光明。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游祝融峰》诗中赞叹道"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北宋黄庭坚写道:"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此处为揽群峰,看日出,观云海,赏雪景的最佳去处。 登上"天阶"可直达祝融峰顶祝融殿,祝融殿是为纪念祝融火神的功德而建。隋以前即有建筑,最早为司天霍王庙,后庙迁到山下,(即南岳庙前身),又更名天尺庵,明代为开云祠,至清乾隆年间才改名为祝融殿。整个殿宇分为两进,全部是用花岗岩石建成,殿顶上盖着70厘米长,30厘米宽,重15千克的加锡铁瓦,在这些铁瓦中,还保存有数十块宋朝铸造历经千年光洁而不锈的铁瓦。 ●紫盖峰 紫盖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览》卷39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徊翔其上。"《舆地纪胜》卷55衡州:紫盖峰"在南岳。有紫霞笼罩之状,其形如盖"。南岳诸峰皆朝于祝融,如拱揖之状,独紫盖一峰,面南挺立。杜甫《望岳》诗:"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会仙桥 南岳衡山会仙桥 ,俗名试心桥,又叫仙人桥,景点为南岳衡山"八绝"之一,位于衡山主峰 祝融峰巅侧下的青玉坛,坛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仅大石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人多不敢过,故又名试心桥。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云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乃群仙聚会之所而名。站在会仙桥,还可望见祝融峰侧一巨石,宛如乌龟,人称"金龟朝圣",登临此处,如入仙境。据悉衡山籍著名画家 曹金华有感于此处为南岳衡山最绝美处,称其平生最钟爱之所,因而在此取号"南岳山人"以表达对南岳衡山的眷恋。会仙岩下还有一古道通往山下的报信岭入口,古道始建于唐末宋初,为衡山北山上主峰祝融峰的朝圣古道,晚清名臣、湘军领袖 曾国藩在光绪年间又为母亲重修此路成青石板路,连绵七公里,俗称"曾国藩古道",又名"北山朝圣古道" 。 ●藏经殿 藏经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年)慧思禅师所建。由于明太祖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称为"藏经殿"。以后又相继改为祥光寺、普光寺,后来仍叫藏经殿,现在的建筑是1933年所重建。 ●方广寺 方广寺,在南岳区莲花峰下。寺名方广,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历经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 ●万寿大鼎 万寿大鼎,全称"中华万寿大鼎",是被世界吉尼斯确认的"世界第一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寿字最多的青铜器。中华万寿大鼎是南岳中华万寿坛景区的中心景点,位于南岳衡山的驾鹤峰上。 ●水帘洞 水帘洞位于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千米,古名朱陵洞,传说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水帘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 ●大善寺 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师、南岳佛教开山宗师——慧思大师的"唱道之地",位于南岳大庙西侧祝融路。大善寺背倚北支街,正面西侧与南岳衡山登山主干道祝融路相望,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东西两翼有禅堂、道德堂。 ●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在南岳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98500平方米,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 著名人物 古代,有官至枢密使的曹仕泰、赵葵,官至兵部尚书的曹承辉、茹瑺,官至的工部尚书廖刚,官至刑部尚书赵方,近代,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被康克清颂为"一代女魂"的唐群英,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和中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的聂云台,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文字学家的符定一,湖南农运第一面大旗的岳北农工会领袖刘东轩、谢怀德,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李实行,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正。 欧阳彬(894年-951年),五代十国衡州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后蜀词人,累官尚书左丞相,出为宁江军节度使、夔州节度使。 曹承辉(958年-1043年),大唐光禄大夫曹启宗三世孙,字耀衡,湖南衡山人,北宋四朝元老,宋仁宗时任兵部尚书,赠银青光禄大夫,妻一品夫人,子给事选驸马。 曹仕泰,北宋末年生(约1110年),大唐光禄大夫曹启宗九世孙,字安伯,湖南衡山人,任枢密使。 赵葵(1186年-1266年),南宋儒将,宋宗室,著名画家。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丞相兼枢密使等。咸淳二年逝世,追赠太傅,谥忠靖。传世作品有《杜甫诗意图》。 唐群英(1871年-1937年),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被孙中山先生赞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近代著名的女报人、女诗人、女教育家,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其列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之一。她被尊称为"一代女魂"。 符定一 (1877年-1958年) ,字宇澄,号梅庵,湖南衡山人,著名文字学家,曾任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位馆长,以《联绵字典》传名于世。 文立征(1911年-1945年),革命烈士,《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 王治来(1930年-),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一届理事兼副秘书长,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南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南世界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 曹金华, 1974年生,湖南衡山人,字希远,号南岳山人,国画家、油画家,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油画学会会员,湖南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广东中国画学会会员。先后研读于中国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研班,作品二十余次参加国家级美术展览,并多次获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优秀奖。作品累计800余幅被首都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等12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李银河(1952年-),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