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会(上元会计) 近期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在布景和细节方面的用心有目共睹,因此许多观众都在期盼入夜后的长安,一睹古时灯会盛况。 终于,该剧在昨天迎来了夜晚场景,各式灯彩悉数登场,虽然还未迎来灯会高潮,但也足够让人心驰神往。 △《长安十二时辰》灯会片段截图 古人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正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所展现的,上元节是古代相当隆重的一个节庆,举国上下都可歇职度假,而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自唐朝开始,在朝廷的重视下,赏灯便从小规模的活动扩展为全城的灯会。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自下而上的参与,让古代的花灯制作无论是在工艺还是创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影视剧中往往只能呈现灯会的大概面貌,今天就来看看,在上元节灯会这天,古人究竟都能看到什么样的花灯。 唐朝:我大唐的花灯就是要大 唐朝经济富庶、国力强盛,元宵赏花灯活动规模空前盛大。无论是皇宫内院,还是乡镇街头,处处张灯结彩。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人人外出赏花灯。花灯工匠们还制作出巨大的花灯轮、花灯树、花灯柱等,满城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大型鱼形灯 在《朝野佥载》中记载,唐睿宗曾经在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于安福门外,皇帝命人制作了一个高20丈(约等于如今的60米)的巨大灯轮,在这个灯轮之上,共悬挂花灯五万盏,且如此庞大的花灯居然还能转动。 《开元天宝遗事》里也曾有巨型灯树的描述:"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在如此璀璨的花灯面前,恐怕漫天星辰都要黯然失色,难怪全长安的民众都心心念念期盼着这一天。 万国来朝的大唐,用巨大的花灯彰显着自己的地位,异邦诸国的贡品中也有珍奇的灯品,可见邻国也尽知大唐皇帝的爱好以及中原灯节的繁盛了。 宋朝:以浪漫之名行花灯之事 精致的宋朝人,在造物方面本就极尽讲究。宋时花灯的种类和工艺精细程度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花灯品种,有鬼子母灯、屏风灯、佛塔灯、车舆灯,还有鲩灯、玉灯、缀珠灯、羊皮灯、罗帛灯等等。 △ 南宋李嵩所作《观灯图》,最为背景出现的宋时花灯,灯面绘图精细,制式各样,并挂有绫罗锦缎。 "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别有匠心的制灯人,将兽角、翎毛、丝绸等巧妙运用,将灯制成荷花、牡丹、菊花等形状,异彩纷呈。周密的 《武林旧事》更记述了南宋京城杭州元夕"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的盛况风情。 再来要提的,是宋代元宵灯会的压轴花灯——鳌山灯,鳌山是《列子·汤问》中的海中高山,据说渤海之中有五座高山常随海浪浮动漂流,天帝用了十五只巨鳌将其顶住,五山才保持不动。宋代工匠便根据这一立意构建了鳌山灯组,以显神威。《大宋宣和遗事》这样描绘东京的"鳌山灯":"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 △众多观音天神坐镇的鳌山灯 △ 民间自发制作的小型鳌山灯 △秦淮灯会中的鳌山灯,相信宋时的鳌山灯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朝:花灯的100种样子我都有 明朝建立后,为了鼓励民间尽快从战乱动荡的状态恢复过来,统治者特别重视元宵灯会,庆祝的时间延长至整整十天,要知道唐代和宋代元宵灯节分别不过三日和五日而已。 想知道明朝的元宵有多热闹,有两副长画卷不得不看。一副是《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描绘了上元节这天明宪宗(朱见深)在宫中庆赏元宵的情形。另一幅《上元灯彩图》绘制的是明代宫墙外市井灯市的盛况。 △ 明代 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 明代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从这两副画中,我们看到了嬉戏玩闹的臣民、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的鳌山灯、杂戏班子、挂着各色灯彩的卖货郎,以及种类异常丰富的造型花灯。 随手放大几处,蟾蜍灯、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和官员灯,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若是真穿越到当时,应该能看到上百种造型的花灯吧! 清朝:极尽精致与奢华的宫廷花灯 清朝基本延续了前朝的节日之俗,正月期间,紫禁城、圆明园、畅春园等各处会安设成百上千盏华美的宫灯。室内屋顶、桌面、地面,室外檐下、廊庑内顶、宫门之上、石栏柱头、月台两侧等,均可见宫灯安设。它们形态各异、五彩斑斓,蕴含不同的吉祥寓意。除安设用宫灯外,还有随身所携之灯及灯火戏用灯。 △ 清 金廷标 元宵灯戏图 清朝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开始涌现出一大批自产自销的灯铺,出现当时名冠京师的灯铺:文盛斋、华美斋、美珍隆、秀珍隆等。 清代宫灯制作非常讲究,其所使用的材料也根据年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到后期通常都是用名贵木材做骨架,配以玻璃灯罩制成,外涂大漆,并加上各类流苏、珠缀、花饰等,无论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大为提高。 得益于年代最近,保护得当,我们现在还能有幸目睹这来自清朝的宫廷花灯实物。今年的元宵节,故宫就在《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大展上,展出了精心复制和修复的清代宫灯百余件,无不华美至极。 △ 图源:发现中国 穿越千年而来的花灯 元宵灯节传承千余年,一些地方的灯彩久负盛名并延续至今。比如北京宫灯、苏灯、秦淮花灯、泉州花灯、自贡灯会等等,其中一些都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苏灯中最负盛名的代表——走马灯,至晚起源于宋代,属于宫灯的一种,可以说是苏州流传下来的老工艺,也是很多工艺的集合。 △ 苏州走马灯 古时候的走马灯,以木质或纸质结构为主,结合了书法、绘画、刺绣等,还有机械的原理。只需在走马灯内点上蜡烛,产生的热气流就会推动轮轴转动。因以前多在灯的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流传至今苏州走马灯,形式已发展出多种多样,除了塔状的,也有传统宫灯形状的。不过虽然制作原理很简单,但因为比较花时间,所以现在整个苏州做得好的也就20多位。 泉州,自古就是"虹挂长街十里灯"的名城。明人谢肇就曾感叹"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中"。花灼指的就是花灯。 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类。彩扎花灯的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一种最常见的花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灯。由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的刻纸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刻纸料丝灯。针刺无骨灯全是用钢针把图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再把针孔图案纸块面粘拼成灯,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 △ 刻纸料丝灯 △ 展会上展出的无骨灯,全灯靠折纸而成,无一根骨架 花灯,不仅仅是照明和赏玩的工具,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那柔和的灯光,亮丽的色彩,挽住了历史,唤回了记忆。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花灯尽管在灯材、样式上都有做符合时代的改良,但因市场、经济等原因,手艺仍难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