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人是谁(什么是山水诗)什么是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一般认为真正开创山水诗的诗人是东晋的谢灵运。为什么《诗经》、《楚辞》里面不乏山水的描写内容,却不被认为是山水诗呢? 诗歌的发展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东汉,虽然在体裁上有一些小的变化,但是内容和功用上并没有大的进步,而且也不讲究修辞。一直到了曹植出来,文采一说才开始真正在文人中流行起来。曹植不但在徒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梵呗,激活了汉字音韵学的发展,在文学修辞方面也是开创先河,让诗文进入了可以修辞的层次。 在他之前,诗歌虽然有士大夫作品和民间作品,但是主要还是民歌风范,以说清楚事情为主,即便有各种修辞,也只是顺其自然而发。 曹植开创了文采之路,而当时的诗坛除了曹植,还有曹操、王璨一路的风骨之作,也就是内容有力,言辞古朴的风格,即"建安风骨"。不过曹植的辞藻派作为新兴事物出现,很快就大为流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文坛主力,最终发展到"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体,成为完全的形式主义文体。 玄言诗和游仙诗 除了"建安风骨"、"齐梁艳体"之外,在当时还有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竹林七贤"中的领头羊阮籍所惯用的隐晦朦胧的《咏怀八十二首》系列。只是这条出路后期被齐梁体合并,建安风骨也逐渐消亡,只剩下空洞浮华的宫体诗。阮籍作为当朝高人,并不愿意服务新朝,但是大势之下又不能明言,所以诗作中自然就代入了含蓄曲折的意味。 在东汉末年,由于经学崩坏,道家、佛家的立论趁虚而入,大行其道。儒学在失去经学的威信之后慢慢被道家避世的思想浸透,诞生了玄学。而这种空谈、避世的思想理论正是末世文人最喜欢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就偏爱说玄理,也创造出一大诗歌派别,即"玄言诗"。 同时,因为道家对仙境的描绘,也出现了很多"游仙诗"。仙境美轮美奂,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的所见和想象之中。求道者为了成仙走遍名山秀水,所以仙境也不过就是山水风景之上的想象。 玄言诗的隐士风、哲思味儿,和游仙诗的写景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新型的诗体。这种诗体的特点,就是写景加明志。写景,慢慢从从仙山写到现实中的山水,从对仙境的追求逐渐下沉到对名山大川的欣赏;明志则从对神仙的向往变成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山水诗和田园诗 这种诗向内就是陶渊明,写田园,写附近的景色,附带着阐述哲理;向外就是谢灵运,天下山水皆入我眼,附带着抒发意气。所以,山水诗和田园诗其实都是从玄言诗和游仙诗而来, 谢灵运是最早将山水景色描写极尽雕琢并抒发自己情感的诗人,他的世袭爵位身份和政治上不被重视的地位,以及喜欢四处登山(发明了谢公屐)的性格,成功地让他成为山水诗的开派宗师。 而在诗风的变化中,曹植——陆机——潘岳——徐庾体的发展,虽然和建安风骨曹操——王粲——左思以及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的路线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到了南北朝后期,文风上已经被曹植的文采派一统天下。建安风骨逐渐消失,也导致了诗歌内容的空洞,而山水诗、田园诗在逐渐去除玄言诗尾大不掉的说理性之后,在文采上可精工、可淡泊,就没有经历流派的消亡,同样在初唐诗文革新,重提"建安风格",痛批"齐梁体"的时候,山水诗、田园诗也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内容上更加充实,直接成为唐诗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就算是寓情于景,言在诗外,写山水总是基础吧?所以山水诗发展到后来,基本上已经融入所有有起兴之意的作品之中,而这种大同就直接导致了这种流派划分的消失,到了宋代,诗派的划分就开始走个人写作风格路线,并且生出"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四灵诗派"、"江湖体"等等。 为什么不再提山水诗呢?因为大家都写山水。 山水诗其实和写作形式、风格都不冲突。 陶渊明的淡泊写法和生活化写法因为自成一派,开创出"田园诗派",后来的顶梁柱是天生乐天富农孟浩然。但是你说他们不写山水诗?当然也写,只不过各有所长。谢灵运则是承袭了曹植的华彩写法,而且他相当自信,号称天下文才十斗,曹植才高八斗,自己占了一斗,余下文人共分一斗。 不过在那个时代,谢灵运说这话,倒也不怕打舌头。因为他的写法和陶渊明不同,在他这个领域有文采的没他有钱,有钱的没他爱玩,爱玩的没他有才,所以,他确实很牛逼。 我们看他一首山水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首诗具体就不解释了,除了末尾四句,前面全是写景。不但有时节、地点的动态变化,对景物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华彩的笔力让人身临其境。最后四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就是很明显的玄言诗的尾子。 景色写完了,跟你讲讲道理。我不大想事,自然思虑就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然就很惬意。你们那些老是上养生课的人啊,不如学我浸淫山水之间,逍遥自然长寿。 大概就这意思。这就是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同样有出现,比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也是说有那么个道理要讲,但是五柳先生就高明在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忘了,我懒得跟你说。这其实就是诗歌形式的小小演变和进化。 随后到了谢朓手中,山水诗就彻底拿掉了这个尾巴,把诗意都蕴含在景色描写之中,不再明言,成就了盛唐山水诗的特色。 写诗,就是不明白说话,不好好说话——这是文艺创作自然演变而来。不是心血来潮,是无数文人一路衍进的规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白话诗少了那么一丝韵味的真正原因。 山水诗经过隋末唐初的王绩,在盛唐时和孟浩然的田园诗对抗的就是王维。特别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不但结合了他自身的画画功力,同时渗透进了佛道思维,显得特别空灵,自成一派高岗。当然,即使不讲禅意,估计也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将王维称为"诗佛"有些片面,就好像把他当成"山水诗人代表"一样有些片面,只不过这类尊称一般是用来指代这个领域内的王者——那么王维倒是能承受得起山水诗巨擘的称号。 而实际上对于后人来说,这种流派细分其实意义不大。无非只是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更高而已。真正的门派之别到了宋朝才慢慢出现,开始以个人写诗特色开始区分。而在南北朝,这种艺术手法的流派之分是被动的,没有门派之间这个局限的。这是诗歌的发展,是修辞手法成长慢慢成熟的自然阶段。也正因为这些形式和内容的成熟,才催生了唐朝诗歌的大爆发。 也就是说,只要写了山水的,就可以认为是山水诗词。 历来写山水的诗词太多了,用山水景色描写,来抒发感情是诗人最基本的动手能力。 千年以降,近代最能写出中华壮美山河的传统诗人,非毛泽东主席莫属。只不过主席在构建新时代,在为人民造福等其他方面的功劳太大,以至于我们并不把他看作诗词领域的弄潮儿。在他们眼中,写诗作词不过是抒发感情的末技罢了,但是如果单独拿出来和现代文人们一比,还真没有谁能比得上。 主席的壮美山水描写在前面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再啰嗦。 总的来说,山水诗人多如牛毛。但是值得记下的,无非谢灵运、王维、毛泽东罢了。并不是说李白、杜甫等人的山水风景诗不行,而是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更高,更傲视群雄,而且山水诗这个流派早已经融入到所有作品中去了,单独拉出来一一比较意义不大。 就好像我们提到毛主席,甚至你一时都想不起他是个诗人。《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