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戴洋港 昆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备受的样本。在诸多县级行政区中,它是一个惊艳的存在。 虽然户籍人口不到100万(常住人口270多万),但它GDP突破4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连续16年排在全国百强县首位。这个数字可以与不少省会城市一决高下,从人均GDP上来看,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至于人们时常忘了,昆山只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而已。 图/图虫创意 这样一个"县域神话"摆在那里,难免有一大批城市竞相效仿。 据不完全统计,仅5月份以来,山东龙口、莱阳,四川自贡、内江市东兴区以及湖北仙桃等地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努力对标昆山,学习昆山的成功经验,更有城市前往昆山组团学习。 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名词,"昆山"时常出现在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但学昆山,能学会吗? 学昆山,这些城市杀疯了 今年5月以来,公开报道中提到要学习昆山的城市就有四五个之多,其中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前往昆山实地考察。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与某个特大城市比邻而居,与昆山拥有类似的区位优势。 在这一波热潮中,尤其显眼的是胶东经济圈围绕在青岛周围的几个城市。 5月21日-5月23日,山东烟台龙口市举行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能力锤炼过硬队伍大会,邀请昆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骁等围绕产业发展、基层党建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专题报告。而在此之前(4月2日),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也曾受邀在烟台作"‘昆山之路’形成与发展"专题报告。 而和龙口市一样位于胶东经济圈的莱阳市,则在地理位置上离青岛更近,也明确提出,要学习借鉴"昆山经验"。 据莱阳市政府官网消息,5月17日,莱阳市长李冬主持召开市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关于赴昆山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等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听取了相关部门学习借鉴"昆山经验"的工作汇报。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借鉴"昆山经验",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打破常规、高标定位,站在胶东乃至全省、全国的高度找坐标、定措施,以非凡胆识和魄力推动莱阳提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莱阳进一步向青岛靠拢的规划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在此之前,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烟台方面曾透露将加快推动青岛地铁17号线延伸至莱阳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在青烟率先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 2021年4月,烟台莱阳和青岛莱西也开始展开合作,打造"莱阳莱西一体化先行示范区"。这一示范区已纳入省"十四五"规划,《总体方案》初稿已编制完成,有望成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首个跨地市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将为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借鉴。 一边是胶东经济圈几个城市学昆山学得如火如荼,另一边是更多的"学生"要拜昆山这个"师傅",比如湖北仙桃,就想做"武汉的昆山"。 "仙桃与武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仙桃之于武汉,如同昆山之于上海。"5月27日,湖北仙桃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武仙和仙桃的同城化发展,强化"9城就是1城"理念,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 县级市仙桃市地处武汉主城区的西南侧,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而如果放到整个武汉都市圈来看,仙桃的的确确可以算得上是地处都市圈的"内环"。 仙桃第一次提到效仿昆山,是在2013年。在过去的八年里,仙桃GDP相继突破六百亿、七百亿、八百亿三个关口,年均增长7.3%。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武汉也伸出了橄榄枝。在"十四五"规划中,武汉对于城市圈着墨甚多,规划中就有多处涉及仙桃,其中包括"车谷副城辐射带动蔡甸和仙桃、天门、潜江及洪湖等地区"、"规划武汉至鄂州、汉川、仙桃、红安、孝感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 对此,仙桃也做出了积极回应。5月28日,仙桃举办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空间发展"交流对接会议。会议再次提到,要开展武仙同城化战略研究,并认真对标昆山-上海同城化发展经验。仙桃和武汉的合作模式,还是不可避免地落到了"昆山"两个字上。 出于同样的考虑,四川的自贡市和内江市东兴区也跃跃欲试。 据自贡日报社自贡网报道,从今年4月起,自贡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对标昆山"学习讨论活动。5月7日,自贡市委书记范波更是率队亲赴昆山考察,并表示"近学成都,远学苏州,对标昆山"是新时期自贡转型升级的行动坐标。同时,自贡还提出要闯出一条自贡版的"昆山之路"。 地理位置处于成渝"双城记"共振带上的内江市东兴区,也看到了成都和重庆这两座西部超级城市中间地带的机会。 据内江市东兴区政府网站6月1日报道,东兴区委书记康厚林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表示,东兴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区位,就相当于长三角地区江苏和上海中间的昆山市,"因此我们将昆山看作对标城市。"康厚林透露,近期将组团到昆山考察学习,"学以致用,将我们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这些城市,能从昆山取来真经吗? 昆山的真经 尽管不断有城市提出要以昆山为师,但分析认为,真正能够"复制"昆山成功经验的则很少。不可否认,与"闭门造车"相比,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有助于政府部门少走弯路,提高能力。但如何学习,对于后发城市来说,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都瞅准了昆山的发达之本——靠近上海。 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昆山与上海地缘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是苏州对接上海的第一棒,是靠上海最近的产业新城和后花园,具有最强的同城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昆山还是苏州下辖6个县中最穷的一个,人送外号"小六子"。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所处的地区盛行"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加工工业为主。在周边县都在轰轰烈烈发展苏南模式时,昆山却还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迷雾中摸索,找不到方向。对昆山而言,发展乡镇工业最好的时机已经被其他对手抢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可能最后的结局依然是屈居末流。 彼时的昆山找准了一条路:依靠上海。 昆山没有选择苏州,而是选择上海,这一点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热议的话题。知乎平台上,问题"苏州和昆山为什么一定要视为两个城市?"引来,侧面证明在苏州的发展历程中,昆山具有特殊的独立性。 "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很快成为了昆山人的共识,与上海绑定的"横向联合"战略,是昆山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得出的结论。当时全县上下为了到上海寻找"靠山",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同上海有关部门和企业全方位洽谈合作,请他们到昆山办企业。短短两年间,就一口气上马了14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 昆山的崛起之路,便是一部不断向上海靠拢、融入的历史。 但是,昆山的成功绝不是单纯依靠自己的地理环境实现的。当年的"横向联合"战略,尽管让上海金星电视机厂、上海液压泵厂、金山石化等企业先后落户昆山,但4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其实容纳不下更多的工业项目。招来了商,却没有地方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昆山政府模仿国家兴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照葫芦画瓢建立一个集中的工业园区,这也成为了后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自费开发区"。 昆山在老城区的东侧擅自划出的这一块"经济开发区",完全是"自作主张"建立起来的——没有得到国家授权与认可,没有优惠政策,更不能享受国家专项启动资金,硬是通过自己掏钱,引进了一批外商独资企业。 在苏南地区,昆山的积累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独辟蹊径,才成就了今天的发达景象,甚至重新定义了"苏南模式",被学者称为"新苏南模式"。 有分析指出,所有想学昆山的城市,都面临更加具体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昆山当年的发展困境有重合,但可能更多的是不同。 陈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他城市对标昆山,要重点观察昆山与大上海发展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对接的过程,加快形成与特大城市产业梯度分工、链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放大产业协同平台磁吸效应,努力成为特大城市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产业化空间。 他认为,这其中,最难学的,还是同城化的理念、思路、服务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