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网(中华医学会公示2021年推选院士候选人) (健康时报记者 李欣 周学津)2月21日,中华医学会在其官方网站公示了2021年推选院士候选人名单,由其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5名,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5名。 其中,中华医学会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包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专攻小儿心血管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 人们都说,儿科是哑科,儿科医生不好当。"儿科医生要面对的不仅是一名患儿,更是一个孩子,因此儿科医生需要强大的耐心和爱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认为,儿科医生还需具备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态的判断能力。患儿年龄小,不太会用语言表述,需要通过医生观察才能查明病情。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高,医院里的大人比儿童多。因此,医生还要学会同家长打交道。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国英教授专攻小儿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无创伤性诊断、病因和干预策略,以及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治和研究。2014年,他主持的项目"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我国儿科界的研究论著。以第一排名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等众多奖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让鼻咽癌治疗走出中国之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 "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国家,如何扎根病患,走出适合中国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之路,是中国医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先后共制定了世界先进的4项诊断新标准(咽后淋巴结、鼻腔、口咽、N3分期)、1项放疗新技术(基于图谱的正常器官保护)、3项综合治疗新方案(同期放化疗、不加用辅助化疗、诱导化疗)。 马骏教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34年,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由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由他领衔完成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相关研究在2012年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为"中国医学十大新闻事件"。马骏教授在2018年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聘为鼻咽癌临床试验设计委员会的全球5位成员之一,并且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呼吸系统疑难病诊疗,为病人解决临床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 "记忆力超群,我们叫他‘活的疑难病例手册’"这是同事、学生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的评价。瞿介明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他指出,医学科普教育的相对缺失使得全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普遍不足,我国呼吸系统慢病早期筛查体系尚不健全,对呼吸系统慢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达标率不足,很多呼吸系统慢病患者往往都是急性发作后才来找医生。这是以慢阻肺为代表的呼吸系统慢病诊疗面临的四大挑战。 "我们这一级的医院就是要有担当,敢于收治疑难危重病例,敢于创新,为病人解决临床问题为根本。"瞿介明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子课题(2项)等十余项课题。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共7次,发表SCI论文89篇(IF:350分),其中IF>5的SCI论文近20篇。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谢渭芬:致力于消化系统研究的"儒侠军医" 上海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谢渭芬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把希望之光带给患者。"有"儒侠军医"之称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谢渭芬从事消化系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重大疾病专项基金等10余项基金,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50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8篇。主编《临床肝脏病学》等专著5部,参编专著近30部。 谢渭芬常说,对于患者,一次握手、一句问候,都可能是"良药"。57岁的谢渭芬从医36年,找到了肝纤维化和慢性肝病治疗新方法,在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他重点开展慢性肝病、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药物性肝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胆胰疾病等消化系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胃肠镜、十二指肠镜等内镜诊断和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两栖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 "我们一直强调‘基础-影像-临床’三结合的原则,旨在培养集影像技术、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和医疗成果为一体的,具有扎实心血管临床功底的复合型全方位影像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擅长心血管影像诊断,尤其是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对各类复杂疾病具有综合判断能力。 师从我国著名影像学专家刘玉清院士,1998年36岁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的赵世华,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七项成果(影像与介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世华作为《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此次中华医学会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包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精神影像领域引领者 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主任龚启勇 "放射学是临床医学发展最快的学科,放射影像作为临床重要检查手段,对器质性神经精神疾病的精准诊治至关重要。"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主任龚启勇,长期从事放射影像医教研,是放射诊断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脑功能性疾病是临床难以处理的重要神经精神疾患,尤其是心理认知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龚启勇聚焦精神影像,在神经精神疾病放射影像领域做了系统创新性工作。提出"脑行为偶联"影像学假说,在此基础上取得系列重大神经精神疾病影像学新发现,建立精神影像体系,开创了放射学新领域,被国际同行称为"Leader in the field of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领域引领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手术期间,"保命"得麻醉医生来 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 "手术麻醉期间,病人随时有可能死亡,实际上是在生命边缘游走。外科医生主要的任务是完成手术,而要‘保命’,就得麻醉医生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麻醉与危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刘进带领下华西医院麻醉科连续十年在复旦大学声誉榜上排名全国麻醉科第一,近年所实施麻醉死亡率小于100万分之一。在全世界首次提出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的个体化策略;在中国最早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和检查;发明和推广趾脉搏氧指导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 2003年-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议案和建议,最终被国家采纳并在全国实施。确立了华西医院"高等医学教育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地位,也使中国"为院育人"的住院医师培训迈出了"为国育人"的关键一步。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振亚:高难度心脏大血管手术全部实现本土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 1996年放弃美国永久居住权毅然回国,2019年从江苏到新疆,连夜跨越千里挽救维吾尔族姑娘凯丽的生命……归国20多年来,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教授让所有高难度心脏大血管手术全部实现了本土化,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临床技术不断创新,在复合技术、微创心脏技术、终末期心衰治疗等多个创新技术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 沈振亚注重以心脏外科为专业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技术,积极发展多项新技术,如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中晚期充血性心衰及扩张性心肌病人,应用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成形术和气管外科技术等。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等荣誉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用巧手为孩子修补心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 "我们服务的是人类百分之二十的人群,但这些人群却是人类百分之一百的未来。"在儿科医生流失的高峰期,在医患矛盾激烈的困惑期,在转为专职管理的机遇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都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做儿科医生,离开看病诊疗的第一线。他说:"救孩子,就是救一个家。我就是要做好医生,救孩子。" 他带领团队在新华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围产期及婴幼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完成了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作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获中国儿科医师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骨髓精准移植"苏州模式"的开创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 "毕业分配时,我选择了到临床一线去工作积累经验,接触到每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才有价值。"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拥有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年过花甲之年,仍坚持奋战在一线手术室。他从医40载,扎根临床,聚焦科研,用精湛的技术和亲人般的关怀挽救生命。 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现了两类白血病新亚型,被写入国际标准;主持编写了中国首个《MDS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让过去这种"千差万别"的疾病在国内有了标准规范的诊疗方案;建成了享誉海内外的苏州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形成了精准移植的"苏州模式",迄今累计移植4000余例,患者长期生存接轨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际骨髓移植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