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腾讯新闻的消息: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8.8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83万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0.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8万亿元,同比增长3.3%。当月净投放现金245亿元。 我们经常看到有关M0、M1、M2增长的新闻,大部分非专业的朋友对此懵逼。即使专业人士也不见得能很清晰的理解货币增长。最近,人民银行某研究员写了一篇自认创新的论文,论文主要论述:货币的创造来自贷款而非存款。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张斌去年著文认为,很可能是房产贷款创造了货币,而反过来非货币增长助长了房价。而民间流行的一些奥派经济学家对货币增长的理解更是五花八门。 本文期望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现代经济体系下,货币是怎么创造的,又是怎么消失的——这个过程比央行开动印钞机肯定有趣得多。 我们可以从百度百科查到它们的定义: 货币M0 =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 = M0 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 = M1 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看完这些定义,我想大多数人依然是一脸懵逼。 很多人会问:为何不简单的把货币定义成M0(即现金),而要对货币做如此复杂的定义呢?你也许会认为,只要我们在银行的存款对应着同等数量的现金,一切非常简单,货币就等于现金。当然,你也知道,我们大部分在银行的存款只不过是账本上的一个数字而已,并没有的对应的现金。尤其,习惯了移动支付的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存款有没有对应的现金并不重要——我们并不需要现金,重要的是,存款数字的加加减减(支出和收入)计算要正确。你大概理解为何不能简单的把货币等同为现金了。 一、货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在金本位时代,货币的创造比较简单,把金银铜加工下弄个印章就成了流通的货币。由于这些金属本身有实用价值,国家要多发行货币(为国防、官僚体系筹资)就不得不花大价钱铸造金属货币、国家能从铸币中赚点钱——铸造钱币所使用的金银铜分量不足,但远不如后来纸币时代的国家收取铸币税那么赚钱。 如果一个纸币时代的经济体没有银行,那么货币的创造也很简单。国家开动一个印刷纸币的机器,把印刷出来的纸币发放到经济体里(刚开始时,纸币会绑定金银价格以增强纸币的信用),货币就创造出来了。 银行被发明后,货币的创造复杂很多了。让我们看看一个叫张家庄的村子开办了一个银行后发生的变化。 张家庄以前没有银行,大家的钱都放在自己钱包里。要借钱的人给出借的人写个借条拿走出借的钱包里的现金,这就是所谓民间借贷。由于借钱—出借越来越频繁,记账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钱放在钱包毕竟不安全,于是银行应运而生。这个银行和我们熟知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没有区别——一方面它吸纳村民的存款,一方面它向村民出借钱(贷款),存款的利息比贷款的利息低,所以银行能赚到钱生存下来。 注意,这个银行没有铸币权,不能印刷货币(M0)。但神奇的是,它确确实实能够创造货币(M1,M2)。下面我们一步一步仔细看看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1. 吸纳存款。 简单起见,不妨假定张家庄所有村民把自己钱包里的现金都存入张家庄银行(随时可支取的活期存款),张家庄银行总共吸纳了100元存款——这个村子真穷——1980年代,我老家的那个真实的张家庄更穷,所有村民的钱加起来应该不到100元。 张家庄的货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很简单,张家庄银行账上多出了100元(记在张家庄的某些村民账号下),而张家庄村民的钱包里少了100元。村民钱包里减少的现金变成了在银行增加的活期存款。 按照M0,M1的定义(M1=M0 活期存款),M0减少了100元,而M1增加了100元。依M1的标准,张家庄的总货币量不变。注意,若依M0的定义,村民的总货币量是减少的。 2. 往外贷款 现在张家庄银行往外借钱,比如,借给张三90元——银行不会把存款全部借出去,总要留点钱备不时之需——这个钱叫准备金。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是多少?按照M1的定义(再次提醒,M1=M0 活期存款),现在张家庄的货币量M1 = 90(张三拿到的现金,M0) 100(村民的总存款)=190元,凭空创造了90元! 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张三和漂亮的幺妹子睡了一晚,头脑发热把90元全给了她,而幺妹子又把这90元存到了张家庄银行。注意,同上面的存款一样,这个存款的过程没有创造货币,幺妹子的银行存款增加了90元,但她的现金少了90元。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 M1= 0(大家手上的现金M0等于0) 190(原先的100元存款加上幺妹子新存入的90元) 张家庄银行得到这90元,继续往外贷款,比如,借给张四80元。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是多少呢?很简单,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 M1= 80(张四的现金,M0) 190(村民的总存款190元)= 270元。 张四也和幺妹子睡了一觉,头脑发热把80元全给了她,而她又把80元存入张家庄银行,于是张家庄又能贷款了。 …… 只要存款和贷款的循坏不停止,张家庄银行就在不停的创造货币。注意,每一次贷款,就创造了与贷款等量的货币。但这个循环次数实际上并不会达到无穷,因为村民实际上不会像幺妹子那样把所有赚到的钱都存到银行,而且存款的村民平时还要从银行取钱出来,所以,银行的准备金不止10元这个数——随着村民的存款越来越多,它不得不越来越多的增加准备金,以至于在几轮存贷款之后,它能往外贷钱越来越少,所能创造的货币越来越少。 简而言之,贷款创造了货币。但要足够(轮次)的贷款,需要村民足够(轮次)的存款。所以,更精确的说法是,贷款-存款的循环过程无中生有的创造了货币——它并不需要印钞机,张家庄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张家庄的钱多了后,如果物质生产产量不变,张家庄的物价就会提高。 3. 货币乘数下降与货币的消灭 由100元存款开始,一轮轮往外贷款,创造了远超过100元的货币,这个放大的倍数叫货币乘数。我们把最初的100元称为基础货币,很容易得到一个货币创造的公式: 货币总量= 基础货币 X 货币乘数。 上面的贷款-存款过程反过程,货币乘数减小的过程就是货币消失的过程。 如果村民担心张家庄银行不安全(或担心其被盗,或担心银行老板跑路等等),村民们就不再增加存款,银行就不能够再增加贷款,货币创造的过程就停止了。 更甚,如果越来越多的村民不仅不增加存款,还从银行取回存款,银行就不得不向贷款人追回贷款以有足够的现金还给村民,货币就"凭空"消失了。或者,银行认为贷款人(张三、张四)越来越不务正业,越来越可能还不起钱,也会向他们追回贷款,于是货币也就"凭空"消失了——中国近几年的去杠杆就属于这种情况。 更更甚,如果太多村民从张家庄银行取回存款,而银行又不能从贷款者那里收回贷款,张家庄银行就不得不倒闭——最终张家庄的货币量恢复到没有银行的最初状态:100元。 为了简化的需要,上面只讨论了M1(现金 活期存款)。上述逻辑同样适用于M2(M1 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无需重复。 二、中央银行如何控制货币量 现实世界创造货币的逻辑和上述张家庄所发生的情况本质一样,只不过更复杂一些。现实世界有个中央银行来管理各家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等来约束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并以此来控制货币创造总量。 比如,央行可以规定张家庄银行的备用金应该多一些,100元存款最多只能放贷60元,至少存40元作为备用,这样就限制了张家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提高准备金率,基准利率都能抑制货币创造量;反过来,我们经常听到的"降准"(降低准备金率),"降息"可以激发货币创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细节。 由上面的逻辑我们也能知道,央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我们知道,货币由贷款创造出来。如果即使张家庄银行把贷款利率降到接近零,仍没有人去贷款(比如,幺妹子离开了张家庄,于是张三、张四都不去贷款了),就无法创造货币出来;或者张家庄银行担心张三、张四的还不上款而"惜贷",也无法创造货币出来;前面说过,如果村民不信任张家庄银行,不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就不能往外贷款,也无法创造货币出来。 就一般的阅读,理解了上面这么多内容差不多能够看懂大部分财经报道了。为了加深印象,我们给出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个实际案例。 三、当下中国的货币增速 先看看我从国家统计局下载整理的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M2,M1数据。在移动支付时代,M0的意义尤其不大,所以我把它剔除掉了。 我把上表转换成下面的变化趋势图,以便读者看得更清楚。 从图上可以看出,2015年9月-2016年7月,M1增速成上升趋势在2016年7-8月达到最高峰,之后成快速下降趋势。两年内,由最高峰的25.4%下降到6.6%。M2增速在2015年12月左右达到最高峰,之后成下降趋势。两年半内,由最高峰的14%下降到8%。 一般认为M2是一个比M1更准确的货币总量衡量指标,所以我们看到,新闻报道和专业论文大多以M2来指代货币。中国最近两年货币增速快速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它是央行以及高层决策者主动收紧的后果(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人们信心不足被动出现的后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想要搞清楚这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00多年来,专业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能起什么作用的分歧很大,争论不休——有所谓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奥派之分。争论的核心话题之一是,货币供给增加是否能降低实际利率。我们以后再谈这个重大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