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的作用与功效(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细辛又名少辛、小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带根的全草。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入药以辽宁产为佳,故又称辽细辛。 一、细辛的功效: 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经。功效能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现代常用于风寒感冒,咳逆上气,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药类法象》:"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 《本草备要》:"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 二、细辛的配伍应用: 1.常用配伍整理: 中药治头痛,有引经之说。细辛可治少阴头痛,常以独活为使。此外,太阳则用羌活,阳明则用白芷,厥阴则用川芎、吴茱萸,少阳则用柴胡,太阴则用苍术。 细辛配伍用法中,以《伤寒论》小青龙汤最为经典。此方是治外寒内饮证第一方,治咳喘痰饮如神。此方结构可分三组,一组药是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细辛可助其解表;第二组药是用干姜、半夏蠲除水饮,细辛可助其化饮;第三组药是用芍药、五味子与甘草,甘缓酸敛,缓和药性之猛悍,使其成有制之师。而细辛与五味子配伍,一酸敛一辛散,一合一开,可使肺之宣降复常,而咳逆自止。细辛与五味子配伍,跟干姜与五味子配伍可谓异曲同工之妙,凡寒饮咳喘者,上几味药可再加半夏一味,常效如桴鼓,此即苓甘五味姜辛汤之意。若陈寒痼冷、痰喘久虚,甚至肺心病、心衰重症者,可以小青龙汤为基,增大剂量,再放胆配伍附子、人参、龙骨、牡蛎、壳白果、紫苑、款冬花等,即李可名方小青龙汤虚化汤,为医者且要重点学习。 细辛配伍黄连,可治疗实火口疮,一寒一热,一折一越,可谓尽得组方之妙。除口服外,也可以黄连3份,细辛1份,共研细末,蜂蜜调后外擦,疗效显著。 细辛配伍石膏、升麻等,还可治疗实火(胃火)牙痛,取其"火郁发之"之意,医理颇深,学者当悟。 细辛更常配伍附子、麻黄,即仲景治太少两感证之名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今天中医"扶阳思想"及"火神派"流行,此方临症可谓足堪大用,然非经验丰富者,不能驾驭。 2.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诸多疼痛证。细辛性善走窜,有较好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治风寒之偏头痛,可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即川芎茶调散。治牙痛,可单用或与白芷配伍,同煎含漱。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秦艽等,如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此外,细辛对强制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腰间盘突出、肋间神经痛等诸多现代神经疼痛类疾病,都有着显著作用,最值得挖掘推广。 3.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寒邪偏盛,体痛较甚者,常于辛温解表方中配伍细辛,如九味羌活汤。若阳虚外感,见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者,可配伍麻黄、附子以助阳解表,即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外,细辛研末吹鼻,或配伍辛夷、苍耳子、白芷等,还可治鼻渊。 4.用于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证。细辛擅长温肺化饮,而又止咳喘,常配伍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等,即小青龙汤。 5.用于肾炎初起风水之证。肾炎初起,常归于中医风水之证,但有夹寒夹热之异,其症常见头面浮肿、畏风、舌苔薄白而脉浮。若夹热者,常参考越婢加术汤用法;若夹寒者,常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用法。盖细辛即温少阴之经,又兼有行水气之长,往往三五剂即可消肿。 6.《伤寒论》中细辛用法: (1)里虚寒饮太阴病:见于里虚寒饮引起的咳逆、喘满、胃腹痛、四逆等症,常配伍干姜、茯苓、半夏、五味子等,如赤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2)外邪里饮太阳太阴合病:见于头痛、鼻塞、肾痛、寒热、关节疼痛等症,常配伍麻黄、桂枝、生姜等,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3)外邪里饮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见于咳逆喘满、头痛、身痛等症,常配伍麻黄、半夏、石膏、黄芩、五味子等,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等。 (4)上热下寒挟瘀阳明太阴合病:见于胁下偏痛、咳逆上热者,常配伍附子、干姜、大黄等,如大黄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等。 (5)上热下寒厥阴病:见于口干、四逆、胃腹痛、大便溏泄、四肢沉重、恶风寒、身痛等症,常配伍黄芩、黄连、干姜、附子、桂枝等,如乌梅丸、候氏黑散等。 三、细辛的用法用量: 细辛多入煎剂,少入丸散,特别入散剂当慎之又慎(细辛未经煎煮,毒气未散,切不可乱服散剂)。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甚至有医家用至几十克以上者,也未有明显中毒现象。因此,古语"细辛不过钱"之说,实不可轻信。煎煮方法而言,亦有多种,有正常煎煮者;也有(如朱良春)认为先煎能更安全者;还有(如李可)认为细辛入药当后下者,因其细辛辛散,煎煮时间过长则减弱药力。作者认为,李可经验值得参考,因其一生实战经验而来,绝非泛泛空谈。细辛外用适量。 四、细辛的应用注意: 自古细辛即是"十八反"之药,又有"不过钱"之说,千百年来医家多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偶有医家敢稍大剂量应用,药房也会拒绝抓药。至此父子师徒,口口相传,渐成浅陋之规,而使良药蒙冤千古,实为中医界之最大憾事。今中医界同仁当苛求勤勉,多尊经典,以早日拨乱反正,解绑"细辛不过钱"之应用桎梏,回归本源。 细辛的错误认知,始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的《本草别说》,其中有"细辛若单用末(本是无的放矢,从古至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即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道听途说写入书中。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辩真伪,不读《本经》明文记载,及《伤寒论》用药范例,便将陈说引入《本草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之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良药细辛蒙羞、蒙冤近500年。 《本经》《伤寒论》皆中医公认之经典著作,细辛应用最值参考,后辈学医者,当多尊二书本意,回归经典才是。其中《伤寒论》中用到细辛共16方,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约合今天45克),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约合今天30克),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少同病,容攘外安内之功于一方,其中用细辛与附子、大黄配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细辛辛散之力及强,为免辛散太过,仲景应用二两,同类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都很少,不可不知。 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15分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以参考。 若处于谨慎安全考虑,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或重症病者,可按仲景方剂基础有效量(一般认为原方三分之一量)应用,然后逐日迭加至安全有效量,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疗效。 由于细辛辛温而易伤阴,凡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证,都要忌用。 推爱情之门 若看到的越多 便失去越多 ——中医实战笔记20.6.15深夜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