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去世(周小燕简历) 央视新闻今早发布消息:今天凌晨0点32分,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9岁。 你可能不知道,这位老艺术家与武汉有着很深远很深远的故事。 01
她是"东湖的女儿" 周小燕"中国之莺"的名声响彻海内外,她与东湖的渊源,知道的人不多。 1917年,周小燕在武汉出生于武昌黎黄陂路的一个富裕的工商世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周小燕旧照。资料图 他的父亲周苍柏是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实业家,在抗战最紧张的时期曾给予了共产党人许多支援与帮助,与张光年、巫一舟、夏之秋等革命文艺家保持着长时间的交往。母亲董燕梁则十分爱好音乐,在她的培养下周家的六个孩子均与艺术结缘。少年时期的周小燕就成长在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环境中。 1930年,她的父亲、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行长周苍柏兴建"海光农圃",成为极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园"。 1950年周小燕与父亲周苍柏在东湖留影。 据周小燕的回忆,"农圃三面环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不过,父亲早就告诉我们:‘这地方将来不是你们的。我把它建设好了要献给人民。海光农圃在当时成为极受群众喜爱的‘城市公园’"。 1949年,海光农圃献给国家,更名东湖公园,后扩建发展为今天的东湖风景区。周小燕是名副其实的"东湖的女儿"。 02
曾唱《长城谣》打动无数志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业,回到了家乡。武汉长江边,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这也让她第一次感到,中国的旋律是那样的美。 当周小燕登上长城再次唱起了那首血泪凝结的长城谣是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事后,她仍旧激动地回忆到:"我就想最早我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大家心里头都是怕做亡国奴,是那种心情。而后来我看到的中国,是包括我的弟弟、多少烈士、我的父母都想看的,这样一个中国。" 受到战争的影响,1938年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学习声乐。寒窗数载,她终于在1945年登上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令世界舞台第一次对中国美声演员刮目相看,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活。 1952年的5月5日,她与电影导演张骏祥举办婚礼。婚礼简朴,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的家办了一桌喜酒请了客人。 03
盖棺的时候"关门" 1988年,看到大量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纷纷外流,71岁高龄的周小燕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以不同于国有院团的全新体制运作。 在她的努力下,中心排演了《弄臣》、《茶花女》及中国歌剧《原野》等大量精品剧目,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周小燕为"周小燕歌剧中心"的小燕少年合唱团的孩子们担任歌唱导师。资料图 周小燕班上的学生工、农、兵都有。她说,自己挑学生从不看家庭成分,最重要的是人品。 1999年在上海大剧院独唱音乐会上,廖昌永演唱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送给坐在台下的恩师周小燕,仅演唱1分钟后他几度哽咽,眼泛泪光,情感真挚令人为之动容,足见周小燕先生平日对学生的关爱与提点。 周小燕与廖昌永。 资料图 过了90岁高龄的周小燕,依旧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其他人看了总劝她,但她总说给她排的学生还可以更多。对那些能听到周小燕上课的研究生、本科生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 有人曾问她:"您什么时候关门,不收弟子?" 她说:"盖棺的时候关门,反正也没有退休的,那我就干终身的。" 04
她与武汉的情 在她99岁的生命里 有20年在武汉度过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 在周小燕珍藏的孩提时代照片中,身穿泳衣坐在东湖礁石上的那张,笑得比艳阳灿烂。 1935年9月,热爱音乐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门学习声乐演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回到了家乡。 1938年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进入了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45年10月,在经过了七年的辛苦磨练之后,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1947年10月,周小燕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多次在武汉、上海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小燕迎来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活,此后定居上海。 2007年,汉剧大师陈伯华(左)在病房与周小燕深情拥吻。 2007年,周小燕与裘法祖两位著名大师跨越半个世纪,在汉亲切会面。 2012年,95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家乡人民的掌声雷动中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与爱徒们共唱了中国名曲《长城谣》。 2008年,周小燕为《长江日报》题字。 廖昌永: 那个给他剪头发的先生、永远不觉得自己老的先生走了 以下文字为廖昌永曾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的采访记录: "儿子教完教孙子" 周小燕先生德高望重,廖昌永说,她在学声乐的人眼中高不可攀,自己第一次在路上看到周先生害怕得直躲。 1989年底,廖昌永第一次同周小燕先生打交道。当时他的老师、著名男高音罗魏要赴美,走前把他托付给自己的老师周小燕,说班上有个学生不错。 "她带弟子的标准第一是形象要好,我是例外;二是音乐感要好。"廖昌永唱了一段意大利歌剧《安德烈•谢尼埃》,周小燕说了一句:"看来我是儿子教完教孙子(罗魏是周小燕的学生,廖昌永是罗魏的学生)。"认下了这个学生。 跟她上课,廖昌永才发现,哇,周先生很好玩,虽然要求严格,但从不端老师架子。 "我们跟先生就像母子。"廖昌永的头发一直很长,不好打理,有一天去周小燕家里上课,周小燕一看,"怎么这么长,来,我给你剪剪头",拿起剪子就给他理了发,边剪边调侃:"你一点也不注意形象。" 80岁还开摩托艇 廖昌永说,周先生一直不老,她不觉得自己老,也看不出老,很好玩,很有童心。"所有我们会玩的她都会。" 1997年,大家一起赴印尼,在海边小岛玩。80岁的周小燕先生执意要坐摩托艇,不但坐,还要自己开,玩得很嗨。玩了半个小时,回来直说:"真过瘾啊。"廖昌永回忆:"我们所有人都惊呆了。" 有一次跟廖昌永聊天,她说:"我现在这样挺好的,以后老了可怎么办啊。"廖昌永听了,只有无语。 发展歌剧体现国家人文水平 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成立于1988年5月,后更名为上海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廖昌永说,当时歌剧在国内基本无人关注,周先生是有前瞻性的。她觉得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芭蕾、舞蹈、交响、舞美、文学等多种门类,歌剧的发展能体现一个国家人文水平,说明这个国家不是个暴发户。 歌剧中心排演了《卡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骗婚记》《弄臣》《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剧目,培养出大批人才。她希望中华民族的人才到国际舞台上也能站住脚。 系里保护她,不让她多上课,希望她最多只上3个学生的课,但她经常8:00-12:00,14:30-17:00,自己把课排满。 廖昌永曾想尝试演唱流行歌曲,周小燕在电话中表示支持,"好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只是小众艺术,应该得到大众喜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了解古典音乐的魅力。" 周老师,愿您走好!愿您在天堂能唱得更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