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上甘岭(上甘岭战役10集纪录片) 没有一个地方比"上甘岭"更让中国人念念不忘,因为没有一场战役比"上甘岭战役"更能诠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西方国家并不相信,就连被中国人赶出去的日本人都不服气。你已经趴在地上一百多年了,凭什么你一句话就站起来了?(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被中国人打败的)过去一百年多年里,中国人一打就散,一打就败,几乎是西方的共识。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投入兵力一万九千人,清军兵力二十万, 结果英国从广州打到天津,势如切瓜,逼迫清政府签下《南京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总共兵力一万八千余人,而对面,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团民五六十万,结果10天不到,北京沦陷,圆明园再次被烧。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一万余人,而国民党东北军19万,两天时间,沈阳丢失,一周时间,辽宁沦陷,两个多月,整个东北沦陷。 抗战14年,日军投入不到200万人,却几乎打下大半个中国。 这一切成为西方怀疑中国人的理由。 没有一场面对面的战斗,中国人在西方世界永远抬不起头。 很快,新中国立国之战打响,当时的西方各国,没人看好中国,就连苏联都在等着中国求援。 然而,中国人用行动证明西方的论断是多么愚蠢。 当朝鲜战争打完,尤其是"上甘岭战役"打完,西方才真正认识到,这个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跟过去百年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真的不同。 他们敢于向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挑战,甚至敢于向整个西方的联合部队挑战(中国在朝鲜战争的对手是联合国军队),并凭借惊人的意志取得胜利。 他们展现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过去100多年里西方国家在中国人身上从未见过的, 从此各国再也不敢轻易挑衅中国,这是我们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尊严。 1952年10月初,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讨不到任何便宜。 此时美方主战的麦克阿瑟将军已经被解职,继任者按照杜鲁门指示只想在停战协议上多捞点好处。  联合国指挥官马克·韦恩·克拉克 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写信给自己的上司——远东美军司令克拉克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这局面显然不是克拉克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他们的总统愿意看到的。面临选举的杜鲁门迫切希望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拿点成绩为他赢得选票。 可如今,美军被死死摁在三八线以南,不要说攻陷朝鲜半岛全境,连中国人划的红线都突破不了,在国内实在无法交差。 刚接任联合国军总指挥不久的克拉克显然不满足于范弗里特的"小规模战斗",他希望全线压上,全面反击。 范弗里特作为前线指挥官很清楚全线压上意味着什么,他连忙陈清利弊,并建议,采纳第9军团代号为"摊牌行动"的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把五圣山拿下,再扩大战果。 毕竟,五圣山在三八线以北,只要拿下,便可以向杜鲁门交差了,也可以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中方提出以实际控制线为界停火,美方不答应,因为那意味着联合国军没捞到任何好处)。 克拉克最终同意这个计划。  五圣山当时由志愿军15军控制,要拿下五圣山首先得拿下前面两个小高地(597.9和537.7),这便是上甘岭。 在美军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上甘岭很小,总共只能布下两个连的兵力。 范弗里特是典型的火力制胜论者,多次以极大弹药消耗量在美军内部创下纪录,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他计划投入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200架飞机,旨在以绝对的兵力优势迅速拿下,他定的战前人员损耗指标是200人。 10月14日,战斗打响,美军秘密集结在上甘岭附近的18个炮兵营突然开火,一天之内向我军阵地倾泻了30万枚炮弹,并出动飞机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弹。密集的炮弹达到每秒6发。 要知道,整个上甘岭阵地也就3.7平方公里,是一个长不到3公里,宽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由15军两个连另加一个排驻守。 如雨点般的炮火,把整个山头足足削低2米,坑道中的志愿军官兵觉得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  炮火结束后,美军阵地弹壳堆积如山。 经过一天的炮火倾泻后,美军地面部队先头2个步兵营以及韩军一个营发起冲击。 于美军,他们出其不意,希望能迅速拿下,于我方,一天的炮火让阵地无险可守。 但战场并不是沙盘推演,人的因素关键时刻决定战争走向。  最先与美军接火的是15军45师135团9连597.9高地11号前哨阵地上的一个班,在承受了美军猛烈炮火,并打退美军四次冲锋后,这个班只剩下一个战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坚持战斗,前哨丢失。 防守2号阵地的八连一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想乘敌立足未稳夺回阵地,但这两个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射击,只剩五个伤员被迫退回2号阵地,这样一来,一排反击未成,反而损失兵力大半,连防守2号阵地都很困难了,十一时许,2号阵地就因守备兵力伤亡殆尽而告失守。 东南的7号阵地因此陷入孤立,随即也被美军占领。 只有最关键的9号阵地,由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三排防守,秦庚武见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决定调整战术,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打得从容不迫,9号阵地因此成为597.9高地的中流砥柱,始终顶住了美军的进攻。 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只要9号阵地不失,那么597.9高地就可保无忧。经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换上第三十二团接着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537.7高地的争夺同样惨烈,韩军第2师32团以一个营分三路发动猛攻,志愿军133团1连依托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英勇坚守,战斗之顽强被韩军战史称为史无前例。 韩军地面部队攻击连连被击退,只得呼叫美军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军出动了20余架B—26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为一片火海,韩军乘势猛攻。 最前沿的8号阵地只剩下三个伤员,无力再战,正准备退入坑道,却被已经冲上阵地的韩军的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余米处。 这挺机枪附近正巧是因多处负伤而昏迷的孙子明,他被枪声惊醒,看到这情景,大吼一声扑了过去,韩军的机枪手猝不及防被吓得魂飞天外,掉头就逃。 孙子明刚想把机枪掉过头去射击,另外一股十多个敌人已经涌了上来,他见来不及开火,一把抓起身边的三颗手榴弹,朝着这股敌人扑去,与敌同归于尽。 孙子明也就成为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38个勇士中的第一人! 这是场纯肉搏战斗,也是场意志的战斗。 韩军第2师师长丁一权在回忆录中写道:"夺取似乎是轻而易举的,累计夺过来28次,但被夺回去28次。" 28次交替,看起来只是冰冷冷的数据,却是志愿军将士用献血和性命换来的。 和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用身体堵抢眼,仅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