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印度(中国和印度差距到底有多大?) 印度是亚洲人口数量第二、土地面积也第二的国家,然而比起第一的中国,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却不在一个量级上。 为啥同是人口大国,印度经济常年难以飞升,而中国的GDP已经崛起到全球前二?印度人自己相信着牛尿牛粪的功效,却时不时掀起"抵制中国产品,支持国产"的风潮,然而自从他们发现完全脱离中国产品几乎等于完全无法正常生活之后,这些事就不了了之了,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同是人口繁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想站上中国巨人的肩膀,却总"山体滑坡"?这一点,还要从印度的国情和他们的民众说起。服务业的"胖子",工业的"瘸子" 中国走的发展道路是非常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并且当时得到了苏联的帮助,所以我们现在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印度因为没有这种条件,只好"另辟蹊径",走的服务业道路。这个服务业还不是大家想象的端盘子、开车门一类的工作,而是IT。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IT怎么能算服务业吗?这不是技术吗?这里就要提到印度有名的IT行业,不是开发,而是外包加工。简单来说,前者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后者相当于"数据工人",只不过是在有电脑的办公室工作,看起来比较高科技,包装好了一点,其实和上世纪踩缝纫机的工人没有太大差别。 印度人口多,能做工的人也多,他们的GDP因为他们愈发兴盛的IT产业逐步走高,而IT在其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且他们从2015年起,就一直占据着全球IT采购市场50%以上的份额。看起来像模像样,甚至有点中国的味了,但他们还是富不起来,为什么? 究根结底,印度的这个IT"服务"业主要承接的是来自国外的订单,他们的IT业发展起来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正是西方国家电脑逐渐普及到民间,需求量和问题量都剧增的时候。 除了外国的原因,印度自身国内也没有对这方面需求,别说IT这么专业的词了,印度早些年的网络覆盖率极低,到现在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口连手机和电脑都用不起,更有很多人家里甚至都没通电,这些是比起贫穷,更堪称"赤贫"(赤裸的赤)的贫穷人口。有多少年轻的创业家到这边投资开发高科技产业,又败兴而归,失败的原因只需要打个比喻——到一个以光脚为传统的地方卖鞋。 所以这里误区就讲清楚了:印度的服务业,不服务于本国。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叫"印度是世界的大办公室",它是专门为世界上其他有需求的国家"搬砖"的。缺失的教育,流失的人才 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结构极其不平衡。比起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我国,他们这些从小孩抓起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因为宪法的强制规定,印度的小学入学率倒是达到了90%以上,无奈辍学率也居高不下,可谓上有对策,下有政策,许多印度小孩——尤其是印度小女孩,没读多久就不得不被喊回去干繁重的家务活。 为什么一定要辍学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还是上文说的穷,二就是,印度的义务教育质量实在是差强人意,比较"可有可无"。 义务教育的法律跟上了,但是决定质量的拨款没跟上。那他们的教育拨款都去哪了呢? 答案是:投入了尖端高校和高等教育。 这也是他们有如此多IT人员的原因,同时这造成了印度教育结构的极度失衡,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孩子及其家庭都是"文盲",而极少数高种姓的人,或者有钱有门道的人却掌握着最好的教育资源,除了不公平以外,还让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显得"头重脚轻",感觉随时都要跌一跤。 平民的文化缺失,导致科技很难在绝大多数印度人中找到市场,那那些学成归来的高端学子还会留在本国发展吗?这又是印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才外泄。 我们的学子在外闯荡,很多是为了将来回国报效养育之恩;印度的学子在外学习,大多数人却是为了永远离开印度这个鬼地方。 这对印度本国、印度人才,尤其是一直等不到国家发展的印度普通人民来说,都是极其可悲的事。"智商税"谁来买单? "智商税"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意思是看了制造方的营销,相信一个产品有它并不存在的效果,而为它花钱,买来才发现被骗了,花掉的这笔钱就叫作"智商税"。 承接上文,印度平民因为教育的缺失,加上印度"神棍"及其背后资本家的鼓吹,就总喜欢相信什么牛粪、牛尿带着神力,可以防病治病救人,疫情中还有政客拍摄自己饮牛尿的视频,导致不少民众模仿,还有过200多人聚众"牛饮"牛尿的奇闻。这些人后来有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染上其他怪病死亡,我们不知道,但我们都明白这极为荒唐可笑。 为"智商税"买单在印度民众中不是少数现象,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在"牛尿交易"背后藏着的本土资本家,他们深谙印度国情和人心,通过向平民抛售牛排泄物制品从中牟利了多少,我们难以想象那丑恶的嘴脸,这些人就是真正腐蚀一个国家的"害虫"。印度也有经济特区? 其实吧,印度距离我们中国那么近,他们也不是没想过抄个"作业"。同为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国肯定是有地方可以给他们借鉴的嘛,制造业他们这块没赶上发展,那就再学一学中国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多吸引一些外来投资吧。 经济特区指的是,先在少数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如果效果好,再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深圳就是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发展到现在仍是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在当年的背景下,可以说深圳带着中国"红了"也不为过。 但中印两国有一个决定性的差异,那就是——印度的经济特区实在太多了,他们有超过1022个业务单位遍及9个有效的经济特区,以往还要更多,而中国最早就只有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数量过多,意味着不够精简、集中和高效,同时也变得难以管理,就像有很多个不同的小"城郡"在印度本土冲突,各自的制度和国家为他们提供的服务还都不一样,唯一的共同就是都很穷。 而且,印度治理一直以来都缺乏透明度也是个历史问题了,虚假的投资者趁机倒黑钱,真正的投资者被市场法律阻拦无法进入,这些也给印度经济特区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结语 只要中印两国有着相似、或者说曾经相似的国情,它们就很难不被放在一起比较。而对比两国的发展,只能说印度虽然想要借鉴中国,但在市场消费力、资本环境、人才、教育资源等方面上都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各有国情,盲目"抄作业"难以兴起,唯有因地制宜,掌握到本国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真正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