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到,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其中,成都被点名获编制都市圈实施发展规划的支持。 在面对新一轮机遇的成都,作为"引擎"和"动力源"的中心城区需要更大作为。最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郫都区作为成都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总人口体量迅速增长之后,品质提升将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重点。 在今年郫都区的"新春第一会"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关键词之一,以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郫都区供图 根据郫都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力争到2025年,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功能优、带动强、形态新、生态美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以"安逸郫都"城市品牌为引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突出的各类人才首选地。 撑起"配套的主角" 去年底,成都地铁"五线齐发",正式跻身地铁"500公里俱乐部"。对于郫都区而言,这意味着在升格"都市新区"5年后,城市经济地理迎来重要变化——此次开通的6号线,延伸至郫都区东部新城,大大缩短了郫都区到市中心的时空距离。 与此同时,一盘更大的棋局正在酝酿当中。 两年前,郫都区就已提前着手准备,期望以TOD思路为其新一轮发展积蓄势能。借力轨道交通进一步融入中心城区的同时,通过提升商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品质的有效提升。 郫都区商务局副局长赁旭对蜀新大道站TOD的感受颇深。就在TOD启动建设前后,海骏达城、希尔顿酒店等商业体先后落成、开建,加之参与TOD规划建设的龙湖天街项目,一个围绕TOD布局的"创智服务商圈"已然呼之欲出。根据此前规划,该商圈将成为郫都区三大国际化地标性商圈之一。 一种以提升配套能级推动城市产业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浮出水面。 位于成都"西控"区域的郫都,生态本底优势突出,同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与高新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成为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随着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紧密关联的城市特质成为激发活力的关键,综合分析城市现有发展阶段特点,"产业的配角、配套的主角"成为郫都的最新定位。 谋划"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时,郫都特别提出,将在主动适应城市空间和人口结构演变带来的公共服务需求基础上,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共建,大力营造公共场景。而"以特色街区、重点商圈等为重点的市井生活场景",正是郫都重点打造的4类公共场景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以"硅谷"模式打造的菁蓉湖科创商务区。菁蓉湖畔规划了智荟城人才公寓、极客公社高端居住区、爱思瑟国际学校、粤港澳(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喜来登国际酒店等15个高品质配套项目,通过打造城市活力街区,再造产业承载地和要素资源引力场。 在赁旭看来,过去限于城市能级,郫都区服务业偏向于零散式发展,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今,郫都推进业态、形态补充,通过提供匹配中心城区定位的生活品质,真正在"做配套"上担当"主角"。 探索社区智慧治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郫都区城市提档升级,与其服务人口的变化息息相关。 与十年前相比,郫都区人口增长超过63万人,总量迅速增加外,人口结构亦发生改变——以靠近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的双柏、书院、和平、蜀都新邨四个社区为例,在近10万常住人口中,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拓米、富士康等企业产业人才近3万人,外籍人士260余名。 新的需求激发出城市内生转型动力,一系列有关社区治理方式自下而上的变化在郫都应运而生。 2018年,郫都区首创"社区合伙人"品牌理念。据郫都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碗水端平"地社区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社区合伙人"能调动商企、社群、个人等主体参与积极性,通过与社区共建发展,提供更优质公共服务产品。 据其指出,作为都市新区,郫都推进硬件升级的背后,小到如何培养社区意识,大到如何打破过去思维惯性,在理念、治理层面向中心城区靠拢,都需进一步跟进。 数据显示,通过"空间换资源"的方式吸引商家参与打造社区新消费场景,郫都涌现出"梦享书院社区生活坊""双小柏厨房"等15个代表性便民生活场所,"几人小馆""创智E站"等21个代表性新型社区交互空间,其中,17个新消费场景已成为居民消费首选地和"自拍打卡网红地"。 新生的社区公共空间还成为传统社区向新型城市社区过渡的桥梁。去年,郫都"十八匠·修匠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这个为补鞋匠、磨刀匠、织布匠、鞋匠、水电工匠等提供集中服务区域的做法,不仅使传统匠人、手艺人找到生存空间,更能弥补在快速城镇化之下出现的社区服务短板。 眼下,郫都区正在推进新一轮治理升级。今年1月,该区在成都率先启动社智在线"社区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采集录入了145万名人员信息,57万套房屋信息,人房关系对应率达到了95%以上。郫都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接下来,郫都区还要让数据灵活运用起来,不仅是"台账数据",更为精准施政、精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抢占新兴市场风口 在郫都区理解中,"十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其还能牵动和衍生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将蕴含着传统产业更新、新兴产业发育的双重机遇。对于郫都区而言,更是重塑产业格局、布局城市未来的切入点。 在今年4月举行的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成都提出,在现有14个产业生态圈基础上,谋划打造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位于郫都区的绿色氢都功能区不出意外成为其中一员——去年,功能区规上工业企业就已实现总产值213.95亿元,其中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约10亿元。 抢占氢能产业发展"风口",恰好对应了城市公共服务潜在转型需求。今年,郫都区街头将新增100辆氢能源公交车,并将加快推进新增2座固定式加氢站建设。 郫都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氢能市场接受度尚未完全打开,产业发展仍需接受进一步检验。而在郫都区,由于绿色发展"上风上水"的优势,恰好可能成为氢能应用场景。从市政入手、先行先试,有利于郫都区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并迅速定位产业与市场的契合点。 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升级又需要城市配套,二者正在郫都区找到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 就在不久前,华为·成都智算中心项目开工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高新-郫都合作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举行。新落户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不仅将有望为郫都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智慧解决方案,更使成都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进入新阶段。 此前,郫都区主要负责人曾指出,要围绕共性需求培育新兴产业,聚焦市民群众全周期全链条生活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公共服务新业态,鼓励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一批具备行业话语权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聚焦前沿技术在城市发展、市民生活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产业的适度超前布局。 文/伍洋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