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Plextor 除了推出高阶 M8Se NVMe SSD,亦针对入门款系列产品更新,推出新款「S3」系列 SSD 产品。新系列 S3 採用 Hynix 14nm TLC NAND 快闪记忆体,搭配 SMI 2254 控制晶片,以及「PlexNitro」快取加速技术,让 S3 有着循序读写 550、520 MB/s、随机读写 92K、79K IOPS 等亮眼性能,即使是入门等级的 S3,同样保有高水準的效能表现。 规格 型号:S3C(2.5")、S3G(M.2) 尺寸:2.5" 7mm、M.2 2280 介面:SATA 6.0 Gb/s 容量:128GB、256GB、512GB 快取:256MB、512MB、512MB DDR3 耐用性:50、70、70 TBW 控制器:SMI SM2254 记忆体颗粒:Hynix 14nm TLC 保固:3 年 S3 SSD 开箱 / C、G 两款选择 新款 S3 系列则维持着 S2 的配置,入门款採用台湾厂商 SMI 所生产的 SSD 控制晶片,并更新快闪记忆体为 Hynix 14nm TLC NAND,并维持着「PlexNitro」快取加速技术,让入门用户也能有着 SATA 水準的性能表现。 S3 同样有着两种尺寸型号,S3C 为 2.5 吋、7mm 厚度的标準 SSD,而 S3G 则是採用 M.2 2280 尺寸,只不过容量选择上,S3C 有着 128GB、256GB 与 512GB 三种容量选择,但 S3G 仅提供 128GB 与 256GB 两种容量。 PlexNitro 快取方面,依据不同容量有着 256MB、512MB、512MB DDR3 快取设计,可用来提升 SSD 写入效能;而产品耐用度 TBW 方面,也依据容量不同有着 50、70、70 TBW的耐用度;本次测试的分别是 S3C 512GB 与 S3G 256GB,两者在读写效能上,都有着 500M/s 以上的表现,让入门用户也可以用满 SATA 6.0 Gb/s 总频宽。 ↑ S3 系列外盒,S3G M.2 则是採用硬壳包装,而 S3C 则是纸盒包装。 ↑ 盒子上都有明确标示 S3 之规格与效能。 S3C 外观上与 S2 相似,採用金属外壳低调美观,而 SSD 背面则贴有产品标籤贴纸;而 S3G 则在正面贴有产品标籤,为单面电路设计。 ↑ S3C 金属外壳,有着不错的质感。 ↑ 背面则贴有产品标籤贴纸。 ↑ S3G 则在表面贴有产品标籤贴纸。 PlexNitro 快取加速 入门高水準 S3 系列採用 SMI 2254 控制晶片,但实际控制器上印製为 SM2258G AB,根据官方回应:「SM2254 为 SM2258 客製化版本,但初期生产之控制器并未更新型号所致。」;快闪记忆体,则是採用 Hynix 14nm TLC 颗粒,S3C 採用短 PCB 电路板,因此正反两面各两颗快闪记忆体;PlexNitro 快取加速,则在 SSD 上加入快取记忆体,如此一来无须佔用预留 OP 空间,亦能带给玩家更足够的效能。 ↑ S3C 採用短 PCB 设计,正面有着 SMI 2254 控制晶片、快取与快闪记忆体。 ↑ 背面则有两颗快闪记忆体。 ↑ S3G 配置相同。 S3C、S3G 效能测试 效能测试方面,S3C 与 S3G 两者虽容量不同,但是在传输表现上大致相同,首先利用 DiskInfo 来检视 SSD 基本资讯,两者都支持 S.M.A.R.T、NCQ、TRIM 等指令。 ↑ S3C 512GB。 ↑ S3G 256GB。 实际可用容量,S3C 512GB 有着 476GB 可用空间;而 S3G 256GB 则有着 238GB 可用空间。 ↑ S3C 512GB,实际可用 476GB。 ↑ S3G 256GB,实际可用 238GB。 CrystalDiskMark 测试,採用预设「随机」模式,S3C 512GB 与 S3G 256GB 两者有着相同的循序读写效能,但在 4K Q32T1 表现上就能分出高下,这也是因为容量越大的 SSD(快闪记忆体数量),在效能表现上更佳的原因。 ↑ S3C 512GB,CrystalDiskMark 循序读取 564.4 MB/s、写入 529.3 MB/s。 ↑ S3G 256GB,CrystalDiskMark 循序读取 564.7 MB/s、写入 529.0 MB/s。 而 AS SSD Benchmark 测试,S3C 512GB 与 S3G 256GB 两者表现相当接近,循序读取 530 MB/s、写入 497 MB/s;而从 4K-64Thrd IOPS 表现来看,S3C 512 GB 在 4K 写入上表现更佳,而读取差异较低。 ↑ S3C 512GB,循序读取 530 MB/s、写入 497 MB/s。 ↑ S3G 256GB,循序读取 529.5 MB/s、写入 497 MB/s。 ↑ S3C 512GB IOPS 显示。 ↑ S3G 256GB IOPS 显示。 ↑ S3C 512GB 压缩测试,读写表现都相当稳定。 ↑ S3G 256GB 压缩测试。 ↑ S3C 512GB 档案複製测试。 ↑ S3G 256GB 档案複製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 则採用 Overlapped I/O、Queue Depth 4 测试,两者最大读写有着 562 MB/s、528 MB/s,符合官方所标示之产品性能。 ↑ S3C 512GB ATTO Disk Benchmark。 ↑ S3G 256GB ATTO Disk Bench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测试,循序读写方面,两者都有着 530 MB/s、489 MB/s 的表现,而在 4K QD16 IOPS 方面,随机读取两者都有 57K IOPS 表现,而写入方面则是 S3C 有着 80K IOPS 而 S3G 则是 50K IOPS。 ↑ S3C 512GB Anvils。 ↑ S3G 256GB Anvils。 PCMark Storage 测试,两款都获得了 4,900 分的总成绩,而频宽测试上,S3C 512GB 220.13 MB/s、S3G 256GB 237.93 MB/s,两者表现上相当接近。 ↑ S3C 512GB。 ↑ S3G 256GB。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7-7700K 主机板:ASUS ROG STRIX Z270E 记忆体:Corsair DDR4 8GB*2 系统碟:Intel SSD 540s 电源供应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业系统:Windows 10 Pro 64bit 总结 整体来看,Plextor S3 SSD 有着不错的效能,让入门玩家也能感受到 SATA 6.0 Gb/s 总频宽的界线,而入门款採用 SMI 控制器与 TLC 颗粒,搭配 PlexNitro 快取技术,整体效能有达水準之表现,让玩家在挑选入门 SSD 时有着更好的新 S3 选择。 而玩家在挑选入门 SSD 时,除了先釐清预算上限,以及自身电脑使用需配置多大容量的 SSD 之外;更要注意其是否有搭载快取技术,以及该容量的 TBW 上限,是否足够自身使用需求,即可购买到最合适的 SSD 产品。 来源: PLEXTOR S3 SSD 开箱测试 / 入门新选 表现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