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梨形):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叫作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和两极 读地球仪示意图,回答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 线 纬 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图示 起始线本初子午线: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赤道: 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 特点 形状 半圆 圆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注:地球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都只有一个方向。在北极点上只有南方;在南极点上只有北方。 (4)经度与纬度 经度 纬度 实质 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 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划分半球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线,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①0°经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23°26′纬线是热带、温带界线,66°34′纬线是温带、寒带界线 注: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两者东西经度相反,经度和是180°。已知一条经线的度数为X,那么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度数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度不同)。 3. 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判断 经纬线的判断方法 (1)标注法:经纬网图中直接标明经纬度或东(西)经、南(北)纬度数,则直接进行判读、分析即可。 (2)关系法:侧视、俯视及各种光照图上,相互平行的是纬线,不平行的(相交于一点——极点)是经线。(如图1中L线是经线,S线是纬线)。 (3)数值法:斜方格经纬网中,经线值不能大于180°,纬线值不能大于90°(如图2中L线是纬线,S线是经线)。 经纬度的判断方法 方法1: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判断 (1)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判断: (2)纬度及低、中、高纬的判断: 方法2: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 (1)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1);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线为南纬(图2)。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西经(图1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方法3:根据所描述的区域特征判断纬度高低和经度差异 经纬度位置是决定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因素之一,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区域自然特征或差异比较,来推断区域纬度高低或经度差异。 若甲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则甲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乙地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若某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则该地区肯定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 再比如,若A、B两地区区时相同,但A地区比B地区在日期上早一天,则A地区位于172.5°E向东到180°之间,B地区位于172.5°W向西到180°之间。 4. 经纬网及经纬网的应用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①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②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角为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0°,该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数。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 (4)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定"方位"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同一经纬网图上的方向判断 类型 方格状经纬网图 弧线式经纬网图 图示 具体 定位 方法 一般可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劣弧)"原则来判断。图中B位于A的东南方 一般依据自转方向判定东西方向(劣弧),依据与极点的远近定南北方向。图中B位于A的东方,C位于A的东南方 (2)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的方向判断 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告诉两点的经纬度,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来判断方向。如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下面转绘来判断。 定"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纬度相差1°,其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为111km。在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Δα)km(Δα为两点间的纬度差)。 (2)同一条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间隔长度约为111 km。其他纬线圈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约为(111×cosα)km(α为纬线的纬度数值)。同一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纬线长度为(111×cosα×Δβ)km(Δβ为两点间的经度差)。 定"范围"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3)若跨经纬度不同或图幅不同,需综合分析。如下图中,四个阴影区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中)。经度相对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是经线圈的一段,最短距离过极点,如图中。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赤道除外),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而不是)。 定球面对称点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中A点(40°N,20°W)与B点(40°S,20°W)关于赤道对称。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图中A点(40°N,20°W)与C点(40°N,160°E)关于地轴对称。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中A点(40°N,20°W)与D点(40°S,160°E)关于地心对称。 二、地图 (一)三要素 1.比例尺 (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形式: 典例 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5 km 1∶500 000 形式 文字式 数字式 线段式 (4)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特点比较: 比例尺大小 表示的实地范围 内容 精确度 大 小 详细 高 小 大 简略 低 2.地图上的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地图中,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为图例;用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作注记。 例如: 方框中" "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 m"为注记。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技巧1:常用定向法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时针法 俯视图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指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指向东 海陆轮廓法 极地为孔雀状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北极经纬 度法 经度法①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减值方向为西; ②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 ③若两地分属东西经,若经度相加和小于180度,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否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纬度法①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减值方向为南; ②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减值方向为北 例如,下图中要求判断图中媚河干流的流向。首先根据指向标判读出图上的各个方向,然后根据河流的实际流动确定河流的流向为西南向东北。若读图时忽视了指向标,很容易将河流流向错误地确定为自西向东。 技巧2:地理现象定向法 此类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判读方向,如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太阳位于头顶正南(日影朝北);夏半年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冬半年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春秋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极圈内极昼时,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在正北方向,南极圈内极昼时,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在正南方向;北半球中纬度房屋朝向多为正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植物向阳一侧生长旺盛,年轮稀疏等。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判读出某一方向,然后逐次判读其他方向。 例如,如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公路一侧为利用太阳能的路灯,对于我国北方而言,路灯太阳能帆板朝向正南时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强,由此可以判读出南北方向,然后根据南北方向推测东西方向即可。此图中公路呈南北方向延伸,图中汽车向北方行驶。 (三)比例尺的比较与缩放 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分数)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倍 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倍 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2倍等高线 一、"读" (一)数值——知类型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甲地的海拔为1500 m,乙地的海拔为500 m。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 m。 2.等高线地形图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又称高程)相同,并且都以海平面作为0米。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的等高距相同。 ③等高线为闭合曲线:等高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能显示出其全部闭合状态。 ④两条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在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所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只有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才显示为重合状态。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甲、乙两处坡度较陡的是乙。 ⑥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垂直相交,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⑦示坡线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地形部位的判断 ①AB线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②CD线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③丁处为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连接两条山谷线和山脊线。 ④丙处为陡崖,该处等高线重叠。 (4)地形类型的判断 山地 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 丘陵 海拔介于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 平原 海拔小于200米,相对高度很小 高原 海拔大于500米,内部起伏小,边缘起伏大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1.陆地常见的基本地形 (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2)丘陵:海拔大约在200m~500m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3)山地: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海拔高度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 (4)高原:海拔高度大(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中间稀疏,边缘密集) (5)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6)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2.等高线分布形态判读地形部位: 等高线图中的地形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山地:闭合曲线,内高外低 盆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鞍部: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 (鞍部可以看作组合:两侧为谷,两侧为脊)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 【知识扩展】 海洋地形 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地形有: 大陆架:(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水深200米以内);特点: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的部分(坡度大) 岛弧: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弧形分布) 海沟: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板块消亡边界。 洋盆:海沟与洋中脊之间深度大,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海岭(大洋中脊):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较为活跃。 (二)疏密 1.坡度陡缓。同一幅图中的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2.通视问题。两点之间从高处到低处,如果等高线是先密集后稀疏,表明为凹坡,可通视; 如果等高线是由稀疏到密集,表明为凸坡,不可通视。 【小技巧】 判断凹凸坡关键在于做自己绘制剖面图,等值线较密集就画陡峭一点,等值线较稀疏就画平缓一点,即可分析。 注意:通视还有另一中考法,如果两点之间存在山脊或者其他障碍物,也不可通视。 (三)弯曲 1.凸低为高,是山脊。山脊为分水岭,连接分水岭,可以推测山脉的大致走向。 2.凸高为低,是山谷。山谷为汇水区,发育。水往低处流,因此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四)闭合大于大的:山地,高原地形小于小的:盆地,谷地地形 (五)地形剖面 1.地形剖面图:可直观显示出某条剖面线上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步骤 具体内容 定线 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如图中的A—B) 确立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建坐标 纵坐标表示高度,由垂直比例尺确定;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图上高程间距要与图中等高距相等 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连线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图中8、9两点间为河谷,地势较低) 剖面线主要用来表示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而在等高线图的绘制中,一般水平比例尺是采用原图的比例尺(保持不变);主要通过改变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注意:坡度大小是固定的,垂直比例尺扩大只是视觉上坡度陡缓更明显而已,对实际坡度无法影响! 3.根据剖面图确定剖面线:【解题技巧】 其基本的思路是: (1)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线的高度是否相同。 (2)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与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与剖面图是否一致; 【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①类型(复杂)多样或单一(地形以××为主); ②主要分布在××地形区 地势 高、低①地形崎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 ②地势××低、地势自××向××倾斜; 海岸线 平直、曲折①海岸线平直; ②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等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风力地貌发育; 多火山(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二、"算" (一)计算两点相对高度和温差的方法 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高度(海拔),根据公式:H相=H高-H低,计算出两点的相对高度,可以根据对流层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 ℃/100 m)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 (二)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1.估算方法: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