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 养利,作为地名,除了当地人,相信知道的人不多;即便是有养利街,养利州古城门这些名字,但相信很多人对"养利"这名字后面的历史也不甚了解了;讲到桃城,那知道的人就多几个了,毕竟这是现在使用的地名,当然,本文讲的是广西故事,所以,这桃城不是那个以高考闻名全国的衡水桃城,而是指现在崇左市大新县的桃城镇。 桃城,养利,大新之间什么关联呢?老话有讲:开局一张图,故事照书编。今天的故事就从一张地图讲起…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養利州志》·养利州境图 这张地图岁月沧桑,保存不好,看起比较模糊,但依稀可见,中间是一个城池图,形似桃,这就是桃城在史籍中曾经的模样,当然,那时候,并没有桃城的称呼,真正叫养利州城! 这座养利州城因何而建,又有什么历史呢?那就得扯远一点了。 唐代以前,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此区域以外的地方,边远一点的,都被附以"蛮地"之称。就像岭南地区,虽然早在秦始皇征岭南时就立了三郡,汉武帝平赵佗时又分了九郡,但中原文化真正影响到的地方还有强弱之分的,像广西,东部一带中原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而西部一带,中原文化则影响较弱。 在边缘地带的还早期先民,原住民所占据,被俗称为"蛮地"。居住生活在这一带地方的人也被附以各种各样的称谓,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民族人群区分。 到了唐代,在大唐朝的影响下,很多边缘地区与中原汉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慢慢的在行政上也归附大唐,起码是形式上归附,为了管治这些这地方,大唐朝自然就给这些地方起了行政地名,同时,也推出了一种对区域有针对性的行政制度,即羁縻制度。 在现在广西西部,按当时地理划分,被称为西原蛮地,大唐按羁縻制度,也就把"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的区域,设立为西原峒(峒也是一个行政划分单位),开始中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行政划分,这些羁摩州、县、峒,属邕州都督府管辖。 清康熙三十三年《養利州志》汪溶日續纂 养利州这个地方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进入了史籍记载。 但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地方又偏远,文化也不一样,所以这片区域的文献记载比较少,于是区域的历史记载比较稀疏,模糊而又混乱,导致各家说法不一样,虽然有一本《養利州志》流传,但这本书保存状况一般,多页模糊,养利的故事就不能按书读史了,只能翻开多本方志综合解读了。 有说在唐时设置的西原峒,多以当地氏族占据地盘为行政划分,也就是以势力说了算,早期这一带最强大的统治者是宁氏,后来又依次升起了侬,黄,韦,周等大姓,如历史中记载比较重的,比较多的为西原黄峒和西原侬峒。 西原峒地被唐代设立划分羁縻行政州时,在西原侬峒地设立了几个行政区。有史料说,其中养利州就是其中一个,按这算,养利州的历史应该从这个时候开始。 但更多的史籍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唐代的时候,西原侬峒地是设了五个州,当中并没有"养利州"之名,而这里的第一个名字,叫历阳(是不是历阳州,不能判断),曾经有个村叫历阳村即是其治所。 历阳作为地名,在当地有着很深的烙印,如到清康熙年汪溶日续写《養利州志》时,也介绍说是在"历阳署"写的序,历阳就是此地的旧称,旧名。 到北宋皇祐年时,狄青南征侬智高,征平后,为稳定地方,也就分封有功将士在这一片区域,有划地戎边的意思,在历阳这里设了一个州,叫上雷州,最高的长官为赵氏,隶太平寨。由此开始了赵氏世袭管治地方的历史。与之对应有个下雷州,之前介绍过《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崇左·大新)改土归流话雷平》。 据学者研究,这上雷州州治,即在现在那岭乡旧州屯,至于赵家土司管治下的上雷州如何,史籍中提到甚少,这段历史也难以查实,也许也是因为撤改得太早了,提不提都一样。 到了元代,1313年,交趾出兵数万侵入元朝太平路,杀民烧仓,上雷州也受到了波及,州治被毁,赵氏只得另外择地重建。有一说法,就是这个时候,赵家土司把州治迁到利江边,以养山利水为名,改叫养利土州。 为什么搬这里,有诗为证:"养山叠翠堪美景,利水流清正良图。" 赵家安定下来后,作为土司之所,对地方就进行了初代建设,那个时代,各种环境,历史条制约,赵氏的州治最多就像个山寨一样,搞个围墙,搞个门,等于是富家大院,地主大院一样,并不是意义上的"城"。 到了明代,养利州就迎来了翻天的变化,走了一条不同于周边州县的历史道路,那就是改土归流,可以说养利州是明代太平府众多土属行政中,比较早被改土归流的地方。为什么他这么早走了这条道呢? 那就是赵氏子孙自己选择的了。 养利州·古东门 说法一是,在明洪武年,赵氏土官"故绝",就是没有子嗣,由此养利州被"趁势改土归流"了,进入了流官时代,成为这区域"改土归流"比较早的地方,这种说法为孤例,更多的史籍记载的是第二种说法。 说法二是,大明南征大军进入这片区域,时任养利知州赵氏土官赵日泰,本为元朝从四品官,朝列大夫。依大势归附了大明,由此得继续留任养利土知州,后来连传七代。位传到其第七代孙赵文安时,这货不好好管理地方,不珍惜赵家荣耀地位,却生乱心,在宣德三年,"侵袭领境,弑戮良民",引起地方乱局生变。 这样的行为,自然被定义为为害一方的土司了,于是,作为有管治权的邕州都督府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于是采取行动,将其"逮拿并没其家",由此取消赵氏家族一切权利,赵氏土司世袭养利州统治结束,养利从此改土归流,从养利土州成为养利州。 一个"土"字的差别,看着相近,实际差别却很大,养利州的行政官制从宣德六年起,改为流官制,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成为区域内唯一的流官任职县。 养利州·古西门 正如老话说:铁打的城堡,流水的官。流官,流官,流动的官,那是有任期的,短的一两年一换,长的十年八年一换,明清二代养利州经历了多少位流官知州,第一位又是谁,这众说纷纭,但真正对养利州作出重贡献,被地方历史所重墨记载的,也不过寥寥几人。 到明弘治年,第一个对养利州历史影响比较大的人,是江西吉水人罗爵。他先后两次到养利州任知州,第一次为弘治八年,第二次为弘治十八年,两次任职,他做了什么?为养利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人文遗产? 首先,在他上任养利州知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弘治十年(1497年),他的儿子罗洪先在州署衙出世了,这个罗洪先在历史上可不是无名之辈,在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高中当年的状元,攀点关系的话,他应该也是明代唯一在广西出生的状元(明代广西没有状元的记载)。 其次,作为来自书香文风颇浓的江南举人,崇文尊教的罗爵,在任上开始了养利州的地方人文,教育文化的建设,如建署建坛庙(社稷坛,城隍庙),这些都是古代汉文化城市的标配建筑。同时,教民从学文教,正式的,系统的接受孔礼儒学,办儒学,由此开始了养利文化启蒙之路,开启了养利学子参加科举的开端。 再次,罗爵在任上,第一次开始了养利州城的建设,初建土城,虽然城不大,但养利州城也算是正真有了"城"。至于他是怎么解决建城工程量的问题,那就不好考证了,结果就是,养利土城建起来了。 养利州·古南门 到万历十一年,第二个对同样对养利州历史影响较大的人来到这里任知州,即是福建福清恩贡生叶朝荣,他又做了什么呢? 一,改养利州土城为石城,由此基本确定了养利古城的大体样子,从这说,后人所说的桃城,就是由他所开创。 二,开建水利,引水灌田,这是切实为民的好举措,州境民生得到了改善。 三,继续加强前任知州王之绪的人才建设工作,建立社学,革除陋规,正是这前后几任知州的努力,就万历一朝,养利州就有多位学子中举出仕。 四,他也有个不得不讲的牛嗨儿子,就在他到养利州上任知州的这一年,他儿子叶向高中当年进士,后来更是二度入相,成为明史中十分重墨的后期首辅宰相。 《殿粤要纂》养利州图说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又一位知州,广东潮汕饶平人许时谦上任,他见内城空旷,于是改建了养利州城,所以把"北门收减了十之三",最终一座周长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垛口六百四十,敌楼五座,有东西南北四门,加小西门,水闸门共六城门的城池立于利江边上,成为太平府区域内仅次于左州城,府城崇善城的第三大城。 在这么个边境地方,不说穷山恶水,但也是交通相对闭塞,生产力不高,当时经济,人力,财力相对比较低下,人口并不多,史书记载,明代嘉靖元年养利州本身行政区域分三季三甲九十九个村,全州人口不过二百二十二户,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人,民户一百二十七,铺户仅五户,即使到隆庆六年,以人口算,也只增加到五千一百九十人。 这种条件下,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建这样规模的一个城池呢?出于什么考虑,这人力,物力财力如何解决的?这都不太清楚。 但明中后期,这里社会环境比较乱倒是真的,区域内并不太平,地方的农民起义都有多次,周边各土司间的争斗也不少,而且养利州作为区域内第一个改土归流的土州,面对的地方民情复杂,可能是出于对外固边安邦、对内防范"土酋"及防范战火蔓延为主要目的,才决定而耗资耗力兴建城池的。 1947年养利县域图 事实上,说养利州城墙几百年中没起过什么军事作用,也算对,对比周边建制的各处土州,几百年间周边各地兵祸多次,外侵,起义等等,各种兵事,唯养利州城没多大事,没有受过很大的兵乱之苦。 直到1928年,养利州城才真正被兵围过一次,这城墙才发挥了真正的一次军事作用,墙高门坚,虽然城中以不到二千的百姓为主,兵力为弱,但围困之兵一千余人愣是毫无办法,多日攻不下养利城,听闻援兵一到,只得无奈而撤。 几百年中,养利州受到兵祸少,当然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高大的城墙,无形中给人一种震胁感。而且凑齐利城还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生态系统,有给水饮用、防水淹没、防火罹患、防盗抢掠等功能,重要的是城中有井,井水长年不枯,话说到1962年时,周边大旱,11条水流8条干断,12座水塘水库有9座干塘,连山上耐旱而生的蕨草也几乎全完,可是城中的井水依然能够供全城人日常生活使用。 那在没枪没炮的冷兵器,弱火力时代,只要城里存点粮,那谁能耗得过这养利城呢?自然灾害就没办法避了,天灾,仅清一代,养利州城就历数次,水泡水浸,城塌又数次重建。 但是,就是这么一座扛过天灾无数的古老的养利城,最后却经不起和平年代的建设,最后被拆得七零八落,几近绝迹。 1897年养州州图 到清末,养利州的行政建制开始变化频繁,改图,改团,设村,设排等,十分复杂,各种资料说法不一,那就不介绍了。 进入民国,实行撤州改县,那养利州也就改为养利县,中间也经历了多次行政改革,什么民团,乡之类,到1933年,全县划分为4个乡,44个村(街) ,494个甲。 关于这一年的改革,留意看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这些地名十分的熟悉。"民权","民主","仁义礼智信","国"的字眼很多,非常有时代特色。这和之前《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行政区域历史》中介绍的情况是一样的。 在广西西部很多地名多是以本地语言的意思,发音为主,最为代表的就是如以"那"字为首的地名,成千上万,但按当时改革来说,一些人不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地名,认为土味重,不合时代,得跟着时代流行,于是就加点时代新意,强行更改流传已久的"土"地名,于是,物华乡,天宝乡,人杰乡,地灵乡,仁义礼智信,这些文气十足的名字就起来了。 另据《大新县志》载:据口碑资料,民国三十年增设维新乡,辖龙盛、武能、万康、万全、万美、 万宁、教礼、乌龙村。 到1947年2月,当时的广西省府曾有方案,计划把养利县,万承县二县合并,改为万利县。但因为时局原因,最终没有真正实施《广西历史:1947年广西颁布却未能实施的一次县并县行政区划改革》。 直到1951年,养利县和万承县的真正行政区划改革了。 随着人民政府的成立,1952年前后,广西进行了一次全面大范围的行政区划改革,其中就有养利、万承两县合并的方案,按当时普遍的改革规则,二县合并,新县名的确是应该从二县名四字组合中选取的,养利,万承应该取名"万利""养万"之类组合名,但不知什么原因,一句内定,二县合并的新县名就被定为"大新县"了,县城设在桃城街。 从此养利县作为地名,也就成为了历史,养利县城也就成为了大新县县城,因为当时县城街有有桃城街之称,后来又改为桃城镇,于是,桃城这个名字也就慢慢叫开了,正式成为旧养利州城的代称,最后被使用到今天。 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在1959年1月的时候,曾经也有过一个方案,就是大新县与天等县合并为新英县,县城设在龙茗街。不过各项工作还没来得及着手,四个月后,当年5月,新英县方案撤销, 重置大新县,县城仍设在桃城。 由此,今天的大新算是稳定下来了。 1949年~1951年 大新县新置,地方总要发展,自然要进行各种建设,1952年,大新开建通往崇左的公路,开工的大崇公路,首先就遇到一个城南建桥的问题,两方案:一建新桥可以拉直路线,一用旧桥则要加固,在新中国初立的时候,基础建设,基础水平,基建材料都是相对薄弱的,对比之下,还是加固旧桥来得划算,快捷。 但是加固旧桥方案要大量石料,而境内周边山体无法取石,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养利州古城那近四百丈的城墙,石料基量充足,取材又近又方便,建议拆城取石。 拆城取石建公路,事大也大,事小也算小,但当时没人敢作主,只建议去征求桃城街群众的意见。都知道,就在1952年,作为首都的北京古城墙都开始拆除了,那拆除养利州城墙自然也是可以效仿的事情,于是拆城取石的建议得到了群众同意,并于当年秋开始从南门楼左右开始拆,有着450年历史的养利州古城从此万劫不复,不再完整。 旧桥加固了,公路通车了,养利州城的拆墙之举也有了开端,再后来各种项目中,拆城取材也就顺理成章了,拆一块城砖是拆,拆一段城墙也是拆,你拆我拆大家拆… 最后,太平府改土归流第一城,也就剩下几座城门楼,桃城也就没有"桃形"了,仅留其名在人间,属于古城的辉煌时代已经远去,渐渐被人遗忘,几座城门楼被挤在城区民居中间,相互间估计也看不到了,只是无奈的看着周边的民居,街道慢慢发展,看看一代代大新人来来往往,看着大新城的城市发展变迁了。 拆城多年以后,三座分立不一定能遥望的古城门楼却听到流传的一个声音,有说要重建养利州城。可是,时代变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已经不是几个人的提议,征集下意见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旧时拆改一朝事,今日重建如登天"这样的戏码在这里上演了,原址重建养利州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真正的养利州古城也就只能存在于史籍中了。 如果,当年的养利州古城能完整的保留到今天,那么,在文物古迹相对重视的今天,大新会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呢? 一个个如果,也只用一声叹息来回应了,也就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样的人,才会对他的过往有兴趣,才会重提他曾经的往事了。 大新县桃城镇,古太平府养利州,还有什么样的精彩历史,少为人知的历史过往呢?请看下篇:开局养利一本书,故事全靠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编。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 广西抗战史料:各县市抗战时期资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 广西历史:差点一分为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地区行政划区域分之历史图说 民国"废府置县"的行政区域历史与广西"市"级行政区的诞生 广西历史:民国时期"废府留县"政策影响下十一府二州二厅的变革 广西人文:民国时期同名县改名,你知道广西有几个被改有几个得留 广西历史:清末民初广西省、县之间的道级行政区划范围历史 广西历史:一次鲜为人知的区域行政改革备选方案——重启郡县制 广西历史:民国时期废府留县政策影响下名字带"州"的地方哪去了 广西历史:清朝时期广西布政司辖下十一府二州二厅的区划历史 广西历史:明朝时期广西布政司辖下十二府的区域历史 广西历史:元朝时期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十四路五州一司一府的区划 广西历史:宋朝时期广南西路的二府二十州三军的行政区划沿革历史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一,桂林府行政区划范围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二,柳州府行政区划范围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三,庆远府行政区划范围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区划范围,思恩府故事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区划范围,泗城府故事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六,平乐府行政区划范围,平乐的沉浮 广西蒙山县本地乡镇的历史沿革 广西侗族之乡——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镇行政区域历史沿革 广西印在人民币上的县——阳朔县乡镇行政区域历史沿革 广西地势最高的县——资源县历史中的行政区地理划分 广西最新设立的县级市——平果市的乡镇行政区域历史沿革 广西最大的县——田林县行政区历史沿革 广西钦北防地区的"划出,划入"历史 广西历史:一言难尽钦北防之二——明代的钦州古城 广西陆川县乡镇行政区域历史沿革 藤县本地乡镇的历史沿革 武宣历史中的行政区地理划分 广西贵港本地乡镇的历史沿革(贵港) 广西平南本地乡镇的历史沿革(贵港) 桂平的"乡里乡亲",你知道你是那个"乡",那个"里"的人吗? 广西人文:地方志里宋,元,明中的三位皇帝在广西的故事传说 广西人文:你家上几代是不是柳州人?来,读一读再说! 广西人文:历史上的"布山悬案"——广西第一古县到底是哪里 广西人文:历史上的"布山悬案"——布山是秦置,汉置还是南越置 广西人文:宜州本地史书中记载的刘三姐的故事,出乎你的意料 广西人文:再说三融故事——一拆为二话融县之融安县长安镇 广西人文:八桂中心,来人做宾,史说来宾县的千年沿革 广西人文:粤桂通衢古铜州——《北流县志》话北流 广西人文:鱼生之城,茉莉之乡,一根乌木定横州·南宁横州沿革 广西人文:科举进士哪家强,藤县才子佳话多 广西人文:从桂籍科举状元浅聊科举制度 广西人文:广西最注重历史文化记载研究传承的地方——钦北防 广西人文:民国时期同名县改名,你知道广西有几个被改有几个得留 广西人文:浅聊地方姓氏文化之田西县(现田林境)几大姓氏的历史 广西历史人文记录与阅读:广西的山水,探索的历史,精彩的地方志 广西人文:名噪一时的太平天国王侯是哪里人?看看各县志如何记载 广西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五——天国盛衰转折关键之北王韦昌辉 广西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六——金田起义博物馆的一处错误展示 广西桂平人文:大成国记忆(五)——官府的白石山岁月 你知道云南的广西府,云南的南宁县吗? 桂平:秦·布山之争,桂平 or 贵县 新解历史谜题:大明"最后的长城"蓟辽督师——袁崇焕出生地之争 只知石南云吞美味,不知兴业历史辉煌!广西玉林兴业的前世与今生 广西名字最复杂,最难认,最难写的城市——玉林:这不是我的本名 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名人故里与历史遗址争论 广西解放后被拆划给广东的县——怀集县的行政沿革演变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一)——宜北县行政区域历史(河池)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田西县行政区域历史(百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迁江县行政区域历史(来宾)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四)——永淳县一分为三的行政区域历史(南宁)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行政区域历史(崇左)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崇左·大新)改土归流话雷平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六)——桂林·义宁县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七)——柳州·榴江县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第一个解放的县——少为人知的平治县,现百色·平果境内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九)——(崇左)同正县的"改土归流"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广西最民族的地区之一——(崇左)崇善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一)——天河县(河池·罗城县境)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二——一拆为二话融县(柳州·融水融安)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三——三黄鸡之都的沿革历史(贺州信都)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四——雒容说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五——与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县(桂林)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六——思恩县:兜兜转转终归环江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七——新圉宁谧·扶南县史话(崇左扶绥)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八——百寿岩下百寿县史话,桂林永福百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九——岑瑛围鹿话那马(南宁·马山周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十——隆山县土司记忆(南宁·马山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