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公元440年,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那么问题就来了,圣诞节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要知道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得要知道圣诞节的历史。 你知道吗?圣诞老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的原型圣·尼古拉斯——其实来自亚洲。他的老家在位于安塔利亚的米拉小镇,就是如今土耳其境内的戴姆雷镇。 圣·尼古拉斯 和许多早期的圣人不同的是,我们可以确定圣·尼古拉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史料记载,他在公元325年出席了尼西亚会议。尼古拉斯在中世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圣人,当时的许多传统都和他有关。不过,把圣人尼古拉斯变成圣诞老人的却是荷兰人。荷兰人口中的Sinterklaas是一个留着白色长胡须的老人,头戴主教冠、手持权杖、身着长袍。他不是在圣诞前夜坐着雪橇,而是在12月6日骑着白马发放礼物。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圣诞老人其实是美国文化大熔炉的产物。荷兰的Sinterklaas融合了德国文化中圣婴耶稣在圣诞前夜送礼物的传统。德语中的"圣婴"是Christkindl,后来变化成Kris Kringle,也就是圣诞老人的另一个称呼。 Santa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773年的一期《纽约公报》(New York Gazette)上,当时写着"St. A. Claus"。 后来在同年发布的利文顿地名索引(Rivington’s Gazetteer)上记载了一个庆祝活动,欢庆"圣·尼古拉斯也就是圣诞老人的纪念日",这个活动充满了"欢乐和节日的气氛"。 创造了现代圣诞老人的则是三位纽约的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就是第一个把纽约市称作"哥谭市"的作家,在他1809年出版的纽约市历史一书中描绘了一个爬烟囱送礼物的圣·尼古拉斯的形象。 不过这个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穿得像一个荷兰水手。1821年一首佚名创作的诗Old Stanteclaus with Much Delight中的圣诞老人就有了一个驯鹿拉着的雪橇了。 真正标志着现代圣诞老人的诞生是1823年Clement Clark Moore创作的"圣·尼古拉斯来访"(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这首诗。 到19世纪初期,就有了这样的说法,在圣诞前夜,开怀大笑的圣诞老人驾驶着八只驯鹿(第九只驯鹿,红鼻子鲁道夫1939年才加入)拉着的雪橇,从烟囱下来送礼物。那时的圣诞老人是一个矮人,一个"快乐的矮人老头儿"。 1886年才问世,而可口可乐的广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使用了圣诞老人的形象。 1881年,德国裔美籍卡通画家Thomas Nast在他的作品里画了一个穿着红色配有白色毛皮装饰外套的圣诞老人。和英国的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一样,Nast创作的圣诞老人头上戴着冬青树花环,而不是现在我们常看到的流苏帽子。 1860年,卡通画家Thomas Nast到访英国,当时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刚刚出版不久。 Thomas Nast 1881年创作的现代圣诞老人形象 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建、利玛窦来华,开启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1807年,新教马礼逊也来华传教,伴随着的传播,圣诞节等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也开始进入中国。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故事,就此开始。 好好一个宗教节日,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又是怎么在中国变成全民狂欢节的? 事实上,20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有圣诞节这个节日。传入中国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多了。 第一批西方传教士在唐朝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在西安市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传教士在公元635年获准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而在唐朝传入中国的所谓"景教"(Nestorian)教派,比西方的覆盖了更广阔的区域,从太平洋到如今土耳其境内的一些地区,信教者也更多。 传入中国的在元朝时期最为兴盛,不过到14世纪的明朝近乎衰败。在之后的500年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代,西方人极力想把带回中国,却受到了朝廷的强烈抵制。19世纪不断扩大的殖民主义让传教士有机会传教,不过直到20世纪,圣诞节作为一个"自我放纵"的节日才在中国出现。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圣诞节到新年的这段时间是节日派对季的高潮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的和消费主义都曾不被接纳。当时最接近圣诞老人的应该算是斯大林了,从下面这首发表在1949年人民日报的诗中可以看到: 当时,庆祝圣诞节是为了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和慷慨。1956年的圣诞节,中国政府在北京市少年宫举办了庆祝活动,接待了来自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的孩子们。 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之后,圣诞老人的名字才进入中国。圣诞老人的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很快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 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的学校禁止举办任何圣诞主题的庆祝活动。温州晚报上有相关报道:"我们并不是要抵制西方节日,我们只是希望学校可以在过洋节的问题上平衡一下。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些节日过度。" 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应该算作圣诞老人的"礼物之乡"了,美国和欧洲销售的大部分圣诞礼物都产自中国,全世界60%的圣诞节装饰品都是在义乌生产的。 到底是怎么受到中国人喜爱的?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会的世俗化努力; 二是商家借机打造购物节。 民国初年,上海教会在圣诞节前后演滑稽剧、办演唱会、搞文艺游行,还派出圣诞老人送礼物。中国人爱看热闹,很快就参与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圣诞节,已经各国人民"普天同庆"了。 不光百姓们喜欢过节,各家公司也盯上了这个欢乐的商机。 而能做商品代言人的,自然是可爱的"圣诞老人"。 20年代的马玉山公司,从十二月初开始,就连着二十多天在《民国日报》上打百货广告。 中德商店则在《申报》上用圣诞老人吸引消费者,说送玩具给孩子,能培养小孩的好奇心,送礼物给亲友,能联络感情,对国家社会都有好处。 人人都爱买东西,从激发购物欲的能力上看,民国的圣诞节和现在的双十一差不多。 在全民狂欢和商业广告的推动下, 圣诞节的热度年年飙升。 到了四十年代,从上海、香港、桂林到重庆,到处都洋溢着欢度圣诞的喜庆气氛。 反倒是曾经习俗很复杂的传统节日冬至,被人们过得越来越敷衍。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圣诞节有三十年的时间无人问津。 直到1979年,深圳、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教堂和大饭店才重新办起了庆祝活动。 从这以后,中国从大城市到小村镇,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张灯结彩过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