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乐曲磅礴悲壮,震撼人心,酣畅淋漓,自带杀气,描绘了楚王项羽当时被汉军围困走投无路,最后拔剑自刎的悲壮历史场景,故事性极强。自古至今都被视为上乘之艺术佳作。 《十面埋伏》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23年(即1818年)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编写出版的《华氏谱》,1895年李芳园(清末光绪年间琵琶演奏家)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曾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琵琶曲《楚汉》。明代王猷(读音"游")定( 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著有《四照堂集》)在《汤琵琶传》中,记有当时人称"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有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尔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羽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就已经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前202年的10月,在萧瑟的秋风里,汉高祖刘邦率领着众多人马正在向彭城进发,追击他曾经的兄弟、现在的敌人——楚霸王项羽。追到阳夏之南时,刘邦突然下令暂停追击,他派出使者火速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系,许诺如果他们出兵一起讨伐项羽,日后则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等大片土地分封给他们。果然不出刘邦所料,使者们纷纷回报,各路诸侯即将发兵讨伐项羽。 不久,各路诸侯果然先后出兵夹击项羽军队。韩信的30万大军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并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了项羽的南逃之路。情急之下,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读音"该")下,中了韩信早已设下的"十面埋伏"的圈套。随后,各路诸侯军蜂拥而至,把项羽的军队层层围困了起来。 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只好固守垓下,犹如瓮中之鳖。此刻,曾经雄姿英发的楚霸王项羽一筹莫展,将士们的反击如同困兽之斗,而刘邦的军队那边则捷报频传。两军对阵,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正杀生震天。 为了早日赢得胜利,动摇和瓦解项羽部队的军心,刘邦心生一计。一个寂静的夜晚,四面围困楚军的汉军竟高声唱起了楚歌。楚军听到了令自己魂萦梦牵的家乡的歌谣,愈发想念起自己的妻儿、父母和故土,大多数楚军已随项羽离家多年,南征北战,他们早已身心疲惫,厌倦了这种连年征战、疲于奔波的军旅生活。渐渐地,楚军中不禁有人眼含热泪,也朝着家乡的方向跟着汉军一起唱和起来,很快一唱百和,歌声此起彼伏,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项羽听到楚歌后,知道军心已被彻底动摇,一种不详之感油然而生,便惶惶不能入睡,独自在军帐里喝酒消愁。回想自己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想一统江山,如今却败落到这般田地!不多时,他也一边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读音"追")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是项羽的爱妾,随项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忠贞不渝,她在自己的账中闻听项王唱罢,不禁泪流满面,也含泪高声唱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心想自己如果一死,项王就再无牵挂,或许还有突围的希望,歌声停罢,遂拔剑自刎身亡! 虞姬殉情,项羽明之其意,痛不欲生。他见大势已去,便带了八百精壮骑兵连夜突围设法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了项羽的突围,急忙派灌婴带五千精兵前去追杀。 渡过淮河,项羽发现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可是逃到阴陵时,项羽他们迷了路,陷进了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等退至乌江时,竟只剩下二十八名将士了! 当时,乌江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面对此情此景,项王深知败局已定,愧对江东父老,不禁悲愤交加: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说罢,项王看了一眼自己深爱的战马,又对亭长说:"我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敌人追上来后,项王命令骑马的部下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精悍的刀剑作战,仅他一人就杀敌过百,不幸身负重伤。在猛然回头间,他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道:"若非我故人乎?"吕马童面对着项羽,把他指给身边的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接着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速拔剑自刎而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垓下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名闻古今的战役。根据这样一段悲壮传奇的历史故事,后人创作了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这部乐曲出色地运用了跳动的音符,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画面,乐曲内容恢弘壮丽,风格奇特,撩拨飞舞,出神入化,气势雄伟甚为罕见,与《春江花月夜》并称为琵琶古曲"一文一武"的代表乐曲。同时,琵琶的高超演奏技法也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所有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实乃千秋不朽之杰作。 在《十面埋伏》高昂激越的旋律中,传播开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呼号角,还有失败者的非凡气概,它深刻的刻画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在四面楚歌的悲困中,那种百感交集的哀怨心情。 一段传奇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结束了,带着一个王者苍凉的手势。然而细思量,却好像又有什么从已经泯灭的时光中被唤醒,伴着好风万里像隐隐的春雷从远方声声传来,在无数个岁月里的落日之间,从容地响彻开来。 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 扩展资料: 华秋苹(公元1785年—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江苏无锡人,清代出色的琵琶演奏家。 其在嘉庆年间(1818年)主编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对后世琵琶的普及与流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华氏谱》中收录南北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部,大曲中便包括了著名的《十面埋伏》。他主编的《华氏谱》开创了近代最早的琵琶流派——无锡派。 感谢您阅读曼蒂公主原创文章。 欢迎您曼蒂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