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 我们经常在求职网站上看到,有非常多的岗位把对应聘者的经验要求粗暴的分为「应届生」、「1-3 年」、「3-5 年」、「5-10 年」等,从求职的角度来说,入行 3 年可以说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一个职业节点,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工作时间的制约,没有达到的话会失去很多工作的准入机会,但其实背后还包含着「不需要调教、能独当一面」、「基础扎实」等默认的工作素质。 回顾自己毕业以来这些年的职场经历,一方面幸运自己坚守了选择专业时的初心,做着相关的工作,也从实习起就选定了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说在这条路上走得还算「顺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打工人」,对于工作和职业规划,我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只能说是做出了当时认知范围内的「最好选择」。 这篇文章的存在,既是为了厘清自己在下一个阶段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希望我的经历和思路能对正在选择专业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毕竟于普通人而言,选择专业大概率意味着选择未来要入行的职业领域,即使是以后也有一些修正的机会,比如说大学转专业、考研跨专业、工作转行......,但这毕竟需要一定的成本,能尽力提供一个视角给选专业的小朋友,也算是这篇文章额外的价值。挑选服务器,创建角色 职场生涯就好比是一场大型的 RPG 游戏,从选择服务器开始,这场游戏就正式启动了。挑选服务器 每个人在挑选服务器时的诉求是不太一样的,有些人希望「网络通道不拥挤」,人少的新服自然是他的理想选择;而有些人更希望去火爆一点的服务器,能结识更多的大佬,运气好或许还有大号带躺,或者是想挑战强者。 选专业也是一样的。火爆的服务器对应的是已经被验证过的、但竞争激烈的专业,而新服则是一些相对小众的、「少有人走的路」,两种选择各有利弊。 已经被验证过、有明确的上升通道、行业内有非常多的翘楚,虽说就业选择多一点,但相对竞争激烈、出头很难。小众的领域内资料获取难、少有成熟前辈的经验、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就业机会相对来说也较少一点,但也意味着更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比如传说中「六代单传」的北大古生物学,可谓是冷门专业届的巨无霸,而当年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的薛逸凡修完了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的计算生物学硕士课程后,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博士专业录取,已经在带薪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前景良好。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外界的眼光和环境的起伏,从来都不是选择一个专业的决定因素。 我的专业选择过程并没有太多坎坷,但太过草率地做好了选择,以至于用现在的视角看曾经,多少是有些后悔的。 文理分班的时候,一方面,理智告诉我,以想要「考出更高成绩、读更好学校」为目的去选,文科是更优的选择(两边成绩差不多但功夫全用在理科上);另一方面爸妈一直心心念念要我去学医学,而大部分医学专业只招收理科学生,我在两难之间拗不过家长,学了理科,从而在选专业的时候,犯下了两个错误:一是抱着「已经学了理科」的想法,为了那一丁点的沉没成本,放弃了一些我擅长又喜欢的方向,幼稚的我总觉得学了理科再去选文科也可以学的专业很亏;二是由于想从事互联网行业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太过于偏颇地理解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视情况而定,某些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自学门槛较高,你极难通过毕业后转行的方式从事相关职业,像医生这种需要专业背书的职业更是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而毕业后想要做个普通程序员,门槛相对来说则低了很多。可惜的是毕业后,我才知道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方式,想要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也有非常多途径,况且即使在工作后,也拥有非常多「曲线救国」的机会,并不是只有选择计算机专业这一条道路,反而在很多时候,行业其实看重学历多过专业。选专业的几个参考因素兴趣 / 天赋 明确自己的兴趣点和天赋所在,在选择专业时至关重要。拥有兴趣通常意味着你会有更多的热情去钻研,更容易坚持下去,而找到天赋所在则是容易获得更好的结果,获得成就感。比如从小就喜欢打辩论赛的学姐,在选择专业时很自然地读了法律;也有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同学,报考专业的时候选的都是小语种,毕业后做起职业翻译,这种兴趣和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选择上会少很多迷茫。 经常听到「无脑选计算机」的言论,这种话并不负责任,不要因为什么热门就去学什么,我见过不少学得很痛苦却无法转专业的同学,因为行业过热而贸然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甚至选择学校为专业让步,毕业后却做着不相关的工作,白白浪费大学四年。 或许这个阶段,你还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兴趣究竟跟怎样的专业关联,先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自己理想的工作内容是怎样的,尽可能详尽地将其描述出来,然后去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去求助,说不定真的存在这样的职业,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我就因为整天自己臆想、从没问过而错失机会 (也是去年偶然和朋友聊起,才知道竟然真的有这样的工作),有见识的确很重要,没有也没关系,我们拥有广大有见识的网友们! 去年偶然和朋友聊起,才知道竟然真的有这样的工作 这个网站(https://xz.chsi.com.cn/recommend/index.action)提供的职业百科也可供参考,它罗列了职业职责、技能、所需的大学课程、工作环境、发展前景、薪酬等多项指标,但收录的职业不够全。性格 性格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影响也不小,比如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面对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会比较痛苦。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匹配,有一些测试可以帮助你决断,最常见的就是 MBTI 职业性格测试 和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每个性格有对应的职业库可以选择。 虽然说有些东西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偶尔也会听到类似「性格内向的销售冠军」这样的故事,但那终究是少数,也需要努力地勉强自己,又不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事业,没必要在这上面死磕。前景 在选择专业时也要注意看下行业前景,尽量不要进入夕阳产业,我们每年都会看到有一些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专业被取消,又有一些全新的专业在开设。以前总听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我的理解中,复合型人才体现在知识结构中,或许是多个学科知识的结合,对应在专业的选择上,一些交叉学科或许是一个思考方向,比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个专业,兼具语言和计算机的双重优势,可以去到 IT 公司的全球化部门或是语言产品的产品经理、技术传播等新兴岗位。 提醒:报考志愿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手,如果你没有很明确的兴趣点、也暂时没发现自己特别有天赋的地方,自己的性格又不过于极端,对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还未曾有过想象,不妨看一下相对大众一点的专业,可以拿公务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考试的岗位表来对照一下,有哪些专业是比较受欢迎的,省得将来被社会毒打、转头想考公务员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能报考「三不限岗位」。 总结我的选择,不管是文理科还是专业,我都没有遵循「喜欢且擅长」的第一原则。人生是由一连串选择塑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自己以后的生活砌路,但事实上回头看自己的选择,总是「被迫」在没那么恰好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选择职业 选好了专业算是完成了创建角色这一步,接下来就要选择职业了。 关于上班这件事,网上调侃的表情包层出不穷,它们无一不传达着当代社畜们「上班如上坟」的沉重心情,我也曾因为讨厌早会而无力起床去上班。可能你现在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收入却很令人羞涩,也可能正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却做着令自己崩溃、需要忍受的工作,尽管大家职业各不相同,但是大部分人希望拥有一份能给自己带来金钱和快乐的工作,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得到丰厚回报。 不过事实上,很多年轻人正深陷令人崩溃的工作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脱身,用忍受糟糕的现状来换取或许丰厚的报酬和或许充足的时间,眼下似乎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安于现状,选择认命,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然后继续在现在的工作中煎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试图把人生意义构筑在其他事情上或者干脆躺平;要么就破釜沉舟,努力去寻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快乐。理想的职业应该是怎样的 理想的职业应该能让你无须在做喜欢的事情和谋生之间左右为难,它需要同时满足让你感受到快乐或带给你价值感、能带给你不错的薪水以及是你真正擅长的事情这几个要求。 快乐 「做你喜欢的事情」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余生中每周至少要花 40 个小时面对的事情来说,我们需要的也不过如此。 虽然没有人能永远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是再喜欢的工作也免不了会做一些让人苦恼的行政内容如整理报告、做PPT等,但如果你没办法喜欢自己花大部分时间去做的事,就很难从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钱 寻找理想工作的时候,钱不可能是次要因素。我们总是要生活的,得养家糊口,最理想的工作是能让我们衣食无忧,如果能实现财务自由,那就更好了。(多少有点白日做梦️ )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整天因为收入微薄犯愁,我们也很难去热爱自己的生活。 天赋(真正擅长的事情)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过多的放大了天赋的作用,但此天赋非彼天赋。在职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完全完成工作任务,能做到不错甚至相当不错,但是有些工作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出色完成,会受到其他人的侧目或者夸奖,或者有时候会在完成某项工作时达到心流状态,沉浸其中,丝毫不觉得辛苦。职场上所谓的天赋,不代表你一定得是像朗朗一样的钢琴家,才叫在音乐上有天赋,不代表你一定要在某个领域上特别出色,才叫有天赋,它是你与自身相较、而不是与他人相较的结果。 理想工作就是这三个要素的完美组合:你有偿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每天都能感觉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但这三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对所有人来说都不一样,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也会侧重不同的要素,明确自己想要的,可以结合一些测试,找到自己当前阶段最侧重的一些因子,找到这个组合属于自己的最佳路径。 《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这本书中给出的职业「蜜罐区」的概念,缺失了「钱」的因素,换成了性格要素,这无非在于你自己如何看待工作这回事,是把职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还是一种糊口的方式,或者是其他。 我们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往往是围绕着他人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在职业选择方面,来自家庭、同侪的压力会使得我们经常围绕「安全」、「稳定」、「高薪」等因素做出选择。钱通常会驱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判断,我们也或许为了钱在选择上做出妥协,但一定程度上,薪资也反映了这份工作对我们的认可程度,至于究竟它能占到多大的比例,还是要根据个人自身情况来了。 如何找到理想的职业审视自己 每个人职场生活的打开方式大不相似,工作经验也会不尽相同,虽然你会在职场中收获很多,但更多时候比起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更快发现的可能是自己不想做什么。 我们需要很好地审视自己,仔细识别并且盘点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开始「乱点技能树」之前,先把自己现有的技能点列出来,借助测试和他人的评价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擅长或者合适的领域。 然后再列出自己讨厌和不擅长的事情,了解自己的长处很重要,同时知道自己的短板也很重要。虽然我们最短的短板大概率永远不会变成长板,但可以对比自己已有技能点和合适领域,可以并且需要改进的事情。跳出思维定势,扩大选择范围 要想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就要跳出思维定势,需要尽可能的扩大选择范围,增加选项,而且它们不必看起来一定切实可行。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工作建议。 当列好所有能想到的选项时,接下来就可以排除了:首先,要排除那些不能让我们快乐的选项,生命很短暂,要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接下来,排除那些没有创收潜力的想法,可以把其作为爱好,但不能作为选定的职业跑道(没有经济压力或者对金钱不屑一顾的朋友们不在讨论范围内)。最后,排除那些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的事情。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但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不在于你能做什么,而在于你应该做什么。 当然可能这个排除的过程极其艰难痛苦,也有人会如我一样想要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答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很多不同的想法,在寻找和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排除、缩小选项,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或者是给自己一段时间去调研,得到直接的反馈,打破幻想。 我在三年半的时间中做了不少尝试,虽然已经选定了某个岗位,但是岗位细分的工作内容和方向是不同的,对能力需求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以后的职业规划路径都会略有偏差,网上的信息和他人的经验比起自己的体会总是差了很多,于是还是自己去体验了一下。这个过程成本还是偏高的,最好利用好自己的新手光环,尽量在实习阶段多尝试,找准方向,尽早入场。 沃伦·巴菲特有一个「5 个人生目标」法可以参考:首先,列出你一生中想做的 25 件事。然后,从列表中圈出最想做的 5 件事。要慎重选择!放弃其余的 20 件事,只做和那 5 件事相关的工作。 你可能会认为其余 20 件事依然重要,只是没有那 5 件重要。但是不要这样想,巴菲特的建议是尽快放弃未被圈中的事情。如果只选择 5 个人生目标,你就将集中更多精力去实现它们。既要不断尝试,也要学会放弃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很多人对进入错误的行业、做出错误的职业选择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但有时候这是难免的,可能你大学读几年才发现这个专业不适合你,可能你毕业出来找工作才发现自己的就业面极窄,也许你工作中无意接触到工作让你发掘了自己天赋所在...... 不管当初我们因为信息有限或是已经改变了初衷「入错了行」,要正视转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很少有人的职业生涯像最初设想的那样一路顺风顺水的发展下去,我们也很难在 18 或者 22 岁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 40 年职业生涯里真正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在探索自己的理想工作时,不止要不断尝试,也要善于放弃,尽量忽略沉没成本,克服自己的错失恐惧症。 关于沉没成本,自觉我的前半生都在这一回事上反复地栽跟头,自己明明知道,却就是舍不得、不甘心,总是抱着「我已经xx」的心态来做选择,明明已经发现了自己最擅长最合适的事情,也挣扎了很久才开始行动,试试把心态转换成「及时止损」,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不擅长的事情,所以要快快终止。 初入职场,可能有的人目标明确,一出校门就进入令自己满意的岗位,但大部分人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这很正常。寻找理想工作很少一路坦途,放平心态,拉长战线,慢慢寻找,反正人生还很长。如何得到理想工作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工作,下一步自然是想要得到它,但这需要先设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技能,然后才能向着这份工作冲击! 得到理想工作是技能、规划和运气的组合技,有技能和规划才有资格碰到好运气。设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在开始职业规划前,首先要对两个数字有概念:⌛️ 职业生涯的长度:用你想退休的年龄减去现在的年龄,比如我想 50 岁退休,那就还剩下 25 年多的职业生涯年限,很多人会认为职业生涯到 40 就差不多结束了(比如传说中职业寿命较短的程序员岗位),但其实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有规划、有准备,并且把握好节奏,掌握好每一个职业阶段的所作所为。⌛️ 精通一项技能花费的时间:《异类》里说要达到某个领域佼佼者的水平,大概需要 1w 小时的训练。无论是什么样的天赋型选手,想要在自己的行业内有所成就,达到前 10% 或者 20% 的水平,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训练。对需要掌握的技能越精通,就越能为职业生涯做最佳决策,从而将你获得长期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 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份「个人商业模式画布」的九个关键点去梳理自己的职场规划。 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就好比塑造一个品牌,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从 0 到 1 地去打磨、改进和更新,在这个层面上讲,的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职业生涯可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个阶段:进入新手村,打怪升级 第一个阶段是需要我们学习探索的阶段,过程可能充满尝试和错误,找到自己长板、确定好行业及职业方向、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习惯,都是这个阶段要完成的事情。 这阶段的唯一目标就是为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打好基础,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我们也总是听到「1-3 年是基础期,重点打好产品基本功」这样的话,在这个阶段,我们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增长年龄和阅历,但也不一定必须要得到理想工作,而是要找出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以及不喜欢做什么。 对于刚进新手村的职场新人,我有一些小 tips 仅供参考: 如果你还在校,请利用这个职场前置黄金期做好准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或是你有几个喜欢的方向,比如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运营、设计岗你都还挺有兴趣的,那么一定要珍惜「实习期」这样低成本的试错机会,打下基础,为以后能做出成功的职业生涯决策积累信息。我就是在大学期间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工作,也有意识的在毕业前积累这个工作需要的基础技能,很幸运地在实习时就一直做了产品经理,履历看起来对这个职业很「坚定」。 制订求职作战计划。你可以列出一份可能对你感兴趣的 10~20 家公司或者岗位的初始清单,记录下岗位的职能 / 技能要求,然后盘点自己的工作技能清单,梳理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评估自己的目前水平,绘制出提升路径。如果还在校,可以利用校园招聘资源等,尝试跟自己喜欢的工作沟通咨询,它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需要达到什么样水准才能获得一份工作,不一定靠这个认真来找工作,你可以把这个视为一次次的预演。 创建一份来自未来的简历。不妨花时间想想希望自己几年后的简历看起来是什么样,创建一份「未来简历」,可以从你向往的领域大佬的履历里剪贴,也可以是从你理想工作的 Job Description 里摘抄,总之有一个憧憬想象中的未来可以督促自己采取行动,向着梦中的简历努力。✌第二个阶段:聚焦主线任务,快速升级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职业生涯中最要紧最重要的时间,需要你聚焦主线任务、着眼于核心长板,突破自我。 这个时候需要识别、拓展和投注自己的长板,在你的长板、你的爱好以及这个世界的需求之间寻找交集。想补足短板已经没有太大性价比,更好的办法是专注自己的长板,没有人能面面俱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短板,尽量针对其寻找能补足他们的队友,把大把时间放在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是更划算的打算,为自己贴上标签,在职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创造真正的差异。麦肯锡在人才档案中「尖峰点 spiking」,即大幅超过平均水平的技能和热情,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点并且花时间培养它,成为自己这个品牌的优势和记忆点。 如果用互联网产品来做比喻,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基础框架、做好基础功能的话,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建立你产品护城河的时候。 第三个阶段:开疆拓土,世界排名赛阶段 一般来说会认为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大势已去,没有太多的职业竞争力,是时候退位让贤。但坦率讲第三个阶段确实很考验人的规划力和思维高度,很多人或许坚持不到这个阶段就转行了,但也有许多人从执行或管理层转变成顾问、专家、老师的角色,比如很多程序员转行做职业教育的老师,很多产品经理辞职去创业。要想在第三阶段继续活跃,需要合理规划,不断地学习,保持和行业的联结,不断收集行业内前辈的经验,规划好自己的道路。提高专业技能 跟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领域的技能是自己一定要掌握的,并且不断提高的,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安身立命之本,每一个领域需要掌握的技能都不一样,但想要精准地练习一项技能,从单点开始突破最容易成功。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不止一项,如果什么都想学,就很容易陷入「乱点技能树」的误区,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更好也更有效率的做法是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个技能更快达到行业内较高水准,然后就安心地挑战下一项技能,从单点开始突破容易很快看到效果,逐渐树立职业自信。训练可迁移「软技能」 可迁移技能是指不论你是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时都能依靠的能力和基础,也就是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技能。 比如写作能力,不是只有职业作家需要具备写作能力,大部分人在工作中都需要清晰表达的能力,写作本质上是梳理自己思路,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理解或者认可自己的观点。无论从事哪种工作,能够充满自信的提出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观点都非常关键; 比如执行力,提出想法很容易,而能把想法付诸实践的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训练这些受用一生的关键能力对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益无害。积累有意义的经验 有意义的经验可能既可以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又给自己创造新的机会,还帮我克服掉「损失厌恶」的心理。比如我在游戏行业及 AI 领域积累的行业经验是在为我后来的工作蓄势,新的经验会让自己离开舒适圈,建立新的职业技能,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也侧面证明自己的适应性和灵活度。在职业道路上,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所有的经历,都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运用在新的工作中。结语 关于工作是什么,想必每一个职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在三年多的尝试后,对于自己擅长什么、适合怎样的方向,我心里大致也有了答案。跟自己性格八字不合的职位,还是不要勉强了,是有人「天生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的确有人天生就不适合,比如我天生就不适合做管理,每天接触太多的人让我非常心累。人生哲学是「学会放弃」和「快乐第一」的我,只想尽力找到自己适合、擅长并做得开心,能从其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