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永春县(古属泉州府永春县)福建省泉州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县、大田县交界。 永春县辖18镇、4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2015年末,根据计生报表统计,共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3117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全境呈长带形状,东西长84.7千米,南北宽37.2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桃城镇衙口街1号。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5万人。 2015年,永春县荣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永春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永春县GDP达484.10亿元,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总量为基数,初步核算增长8.2%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历史人物 余承尧 余承尧,原国民党退役中将、台湾著名画家,不仅是一名弦管迷,而且是一位南管专家。 生于福建永春县洋上村,幼年家境困苦,十四岁时方得入学。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在国民政府平定军阀后回到故乡成婚。其后在一个友人的劝说下,余承尧到了日本东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后来因为经济因素改读士官学校。余承尧在此时期习得地图知识,并熟读地形学。一个偶然的巧合,余承尧在日本接触了南管,后终其一生,他都奉献心力在南管文化上。 余承尧生于福建永春县,四岁失怙,由祖母抚育成人。早年投笔从戎,1920 年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又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钻研战术。返国后服务军旅,1946 年以中将退伍,1950 年辗转来台,经营药材生意,余暇则读书、作诗、作画、写字自娱。他从56 岁开始作画,没有师承,仅以大自然为师,他以细碎密结的笔法,皱擦出山岩,再由多块山石或山峰结组密实的山形。是自修成功的画家、书法家及诗人。 1989年10月2日,年过九旬的余承尧在义女的护送下返回厦门和永春,探望40年未见面的家人乡亲。1991年年初在厦门美仁新村购楼定居,1993年4月4日,以95岁高龄安逝于厦门。 黄永源 黄永源(1904—1987),字睦招,福建永春县城南门街人。父亲以制作漆篮、纸织画手工艺品为业。永源小时候读过私塾三年,14岁从父学艺,19岁起即能独立制作各种规格的漆篮、纸织画成品。长期以来,一些艺人以纸织画销路不广,难以借此谋生而改行。至抗日战争初期,只剩下黄永源的"黄芳亭"一家。 在这种境况下,永源却拜仙游著名画家李霞为师,并把所学的仕女画引入纸织画中,使原来以花鸟、山水、神像为主的纸织画题材更加丰富多彩。以后沿海被日寇封锁,纸织画销路更成问题,永源不得不以较多的时间从事漆画工艺以维持生活,而对纸织画工艺仍孜孜研习,从不间断。产品虽无销路,但不时制作,自留鉴赏。新中国成立后,永春的纸织画重新获得生机。1958年,永源作的《永春五化》被选参加全省工艺美术会议新产品观摩评比,获个人创作奖。1959年国庆节,他的《江山春色图》被选送参加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紫禁城》第30期(建院60周年特辑)介绍了永春的纸织画和黄永源的《白雪冬日》、《永春云龙桥》等四幅作品。他的作品还被选送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50多次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1955年8月,他创作的大型纸织画《和平颂》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美术展览会。1957年,他的40幅作品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部被印尼巨港国际画社购去。不少报刊曾给予品评介绍,苏联一位专家对永源的纸织画的评价是"技艺好,形式美观"。永春的纸织画工艺,历来是家传相承,不轻易外传。永源认为这种传统习俗不合时代要求,为了促进这一独特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在县文化馆帮助下,于1957年10月破例地把纸织画技艺公开,免费招收30多名初中、高小毕业生为徒弟。1958年6月,成立永春县纸织画合作社,后并入永春工艺厂。1987年病逝。 留从效 留从效(906年-962年 ),字元范,原籍泉州桃林县(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后迁居泉州永春县。五代十国时期割据闽南地区的军阀。留从效出自寒门,年轻时为本城衙兵,后升任泉州散指挥使。在闽国灭亡前后的福建动乱中,相继夺取泉、漳二州,被南唐封为清源军节度使,累加至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等,进爵晋江王。后被宋太祖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戴恩奉国保庆功臣。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割据一方。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去世,年五十七。获南唐追赠为太尉、灵州大都督。 留从效在统治闽南的十余年内,采取息兵安民、保守疆土的政策。他重视文教,积极发展农业,又在泉州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发展海运 。此外,还灵活周旋于中原王朝及南唐之间,使泉、漳二州在五代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 留从效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庙始建于宋,历代均有翻修,现存为民国时重建的建筑物。庙为三开间二进深单檐硬山顶建筑,祀广泽尊王,庙内有宋代覆盆柱础、石门墩、方首石栏杆望柱、界石碑等 。1999年6月,留从效庙被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留正 留正(1129年—1206年),字仲至。宋福建路泉州永春县昭善里留湾(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 南宋宰相。 留正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为政清正廉明,文武并用。 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封魏国公。 卒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师。 宝庆三年(1227年),追谥忠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今已佚。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六世祖从效,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绍兴十三年(1143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龚茂良守番禺,正言:"在法:劫盗脏满五贯死,海盗加等。小民饵利,率身陷重辟。请镂梓海上,使户知之。"民始知避。用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得对,正言:"国家有文而略武备,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承平日久,边不为备,至敌人长驱而不能支。今当改辙,使文武并用。"孝宗嘉叹,书札中要语下三省施行。知循州,陛辞,言:"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上益喜,明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职事官。"除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官。太常谥叶义问"恭简",正覆谥,言:"义问将兵出疆,不知敌人情伪,及金犯边,督视寡谋,几至败事。"下太常更议,时论韪之。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光宗自东宫朝,顾见正,谓左右曰:"修整如此,其人可知。"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正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自今日免奏御。"诏从之。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兵部侍郎,除给事中。张说子荐往视镇江战舰,挟势游观,沉舟溺卒,除知阁门事、枢密副承旨。 历史变迁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齐(479年—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年—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年—589年)均属南安郡。 永春古称"桃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析南安县西北乡置桃林场(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 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宋开宝二年(969年)迁大鹏山南今址。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泉州路、泉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 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永春县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