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朝阳,辽宁省辖地级市,古称龙城、柳城、兴中。位于辽宁西部;地势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东偏低,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朝阳是中国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多民族的东北历史名城和历代塞外战略要地。"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期,属鸽子洞古人类、西八间房古人类活动地区,境内现存鸽子洞遗址、西八间房遗址。鸽子洞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最晚的一处,地质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中期之末,距今5一7万年。鸽子洞遗物代表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鸽子洞出土的文化遗物较为丰富,两次发掘出石制品280余件,制作技术较高,工具的类型、规格、修理石器的方法,与以北京猿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有相继承的关系,说明鸽子洞是北京人向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一支。新石器时期,属红山文化核心地区,境内现存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其中牛河梁"曾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牛河梁遗址,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女神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庙内出土了被誉为"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 战国 夏朝时期,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地区,为古营州地。商朝时期,属魏营子文化地区,为孤竹国北境。西周时期,属夏家店上层文化地区。同时期基氏(箕子)族群也北上来到朝阳地区 。春秋时期,属山戎、东胡的活动区域,为燕国北境。战国时期,属燕国地,在燕昭王时,派大将秦开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千里之外,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市境属辽西郡,境内置酉城都、阳安都、白庚都、狗泽都。 秦 秦朝时期,属辽西郡。秦统一后,于凌源东城安杖子村置县,名平刚,仍隶右北平郡。 西汉 西汉时期,属幽州刺史部,东部属辽西郡,西部属右北平郡。设柳城县、狐苏县、白狼县。 汉武帝时期,经过三次对匈奴征伐后使这里成为汉之实际领地。后正式在辽西郡设柳城县,柳城遗址在今柳城街道袁台子村。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刚,平刚县成为郡、县两级治所。 东汉 东汉时期,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乌桓、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东汉元帝时期乌桓人内附汉廷,为安置、管理乌桓分辽东、辽西郡设置"辽东属国"。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汉末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朝阳西部为鲜卑活动区域,东部属辽西郡。东汉末年,属公孙度平州。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镇大阳山),斩乌桓首领蹋顿。- 三国-魏 三国时期,西部属鲜卑,司马懿灭公孙氏废平州,东部属魏国幽州地。正始五年改辽东属国都尉置辽东属国,随即改置昌黎郡,郡治昌黎县,朝阳东境属之。 西晋 西晋时期,西部属鲜卑的宇文部,复置平州,东部属平州昌黎郡。 十六国-北燕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先后出现了"前燕"(鲜卑慕容)、"后燕"(鲜卑慕容)和"北燕"(汉族冯跋)三个割据政权。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皝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营建新都,定名"龙城"。龙城位于今朝阳市老城区三燕龙城遗址处。前燕、后燕、北燕先后定都于此,朝阳因而得名三燕古都。南北朝时期,属北魏。公元436年,北魏灭北燕,在龙城置和龙镇。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改置营州。公元447年,又置昌黎郡,治龙城。东魏、北齐相沿,领昌黎郡、建德郡等郡。 隋 隋朝时期,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为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置柳城郡。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 唐 唐朝时期,设营州总管府、东夷都护府。唐玄宗时,唐王朝复置松漠都督府。营州都督府亦还治于柳城,并设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和营、辽、燕三州。 辽 辽朝时期,地属中京大定府,境内置霸州、建州、惠州、榆州、利州、潭州、安德州、黔州和川州。 契丹在朝阳县置霸州彰武军,设霸城县 ,初属中京道,隶属五京中的中京大定府。公元1041年,改霸城县为兴中县,设兴中府,兴中府、县治所在今朝阳市老城区;安德州在朝阳县五十家子;建州故地在今朝阳县大平房镇的黄花。由于辽朝时期在故营州柳城置霸州彰武军节度使及兴中府,所以柳城又有霸州、兴中府之称。 金 金朝时期,西部属北京路大定府,东部属兴中府,朝阳仍为兴中府治。 元 元朝时期,属大宁路。境内置兴中州、利州、川州、建州,以及龙山县、和众县、富庶县、惠和县、金源县。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降兴中府为州,后升懿州为路,兴中改属懿州。 明 明朝时期,洪武二十五年至永乐元年(1392年-1403年)属大宁都司营州卫地,境内置营州前、后、左、右、中五屯卫,继撤营州卫并入泰宁卫,后划归兀良哈三卫做蒙古牧地,明末又为吐默特等蒙古部落所并。 清 清朝时期,乾隆三年(1738年)在西部设塔子沟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东部设置三座塔厅。清朝初年,蒙汉移民在元代兴中州城废墟上兴建城铺,因当时城内尚存古塔三座(即后世的朝阳北塔、朝阳南塔、朝阳东塔),遂称之为"三座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销二厅,分别改为建昌县和朝阳县,均属承德府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同年置建平县,因旧属建昌(今凌源)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县)两县辖境,设该县时遂取建昌、平泉两县首字而得"建平"一名。光绪年间发现煤矿四处,经土默特右翼旗报奏,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准予开采,并发给执照四张——即"龙票"。因四矿皆在朝阳以北,故称"北四票",后来简称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