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是哪里(临安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临安地处浙江西北部,山川雄秀,文物荟萃,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时曾有"临安十景"、"潜阳八景"和"唐昌十景"等。境北天目山有"植物王国"之誉,境西北龙塘山,也多珍稀动植物,均为自然保护区。境东青山湖,群峰耸翠,碧波如镜。湖周有玲珑山、功臣山、太庙山等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
1、钱王陵公园
在县城太庙山(又名安国山),海拔92米,山上古松葱郁,山南麓有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墓。《吴越备史》卷一载:"长兴三年三月庚戍,王薨于正寝……。应顺元年正月壬午,敕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安国县即临安县,茅山即安国山。1981年,以钱镠墓为主体,辟为公园,占地面积153亩,园内筑林荫蹊径,建逸兴亭、芙蓉亭、饮翠轩等景观,广种树木花卉,为游园休息佳处。
2、功臣山
在县城南1公里,海拔157米。后梁乾化、贞明间,钱镠在山巅建功臣塔,俗称宝塔山。1982年9月,重修功臣塔时,筑上山石阶小径,建亭二,立重修塔记石碑。山顶可鸟瞰临安镇全景。山西麓有婆留井、石镜山等景点。
3、青山湖
位于临安县城城郊,为大型人工湖,也称青山水库,建成于1964年。横贯公山、母山间的大坝,长580米,高24.1米,顶宽5.5米,将南苕溪拦腰截断,湖面面积达10平方公里。湖周围青山四合,群峰绵延,层次丰富,自然景色秀美。公山为湖区最高山,海拔310米,山上松竹繁茂,对面琴山、鹤山,翠黛如簇。湖区内还有静谧的湖湾,蜿蜒的溪涧、流泉、飞瀑。
4、石镜山
在临安县功臣山西麓。 《隋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都记有这座小山的山名。山的出名传说有两个原因,一因"东有圆石,光莹如镜";一因唐末藩镇割据时以山取名称"石镜镇"。山东南钱坞垅为吴越国王钱镠故里。
5、玲珑山
东距临安县城5公里,海拔358米。山不高而清奇,水不深而激越,石径盘曲,林木幽深,千年前即为临安游览胜地之一。玲珑山山名即为苏轼取名,苏还为山间一湾取名雾风湾,寺为卧龙寺。现保存有苏轼石刻像和明万历年间临安知县褚栋作的《苏轼游玲珑山纪事》。近代作家郁达夫《游玲珑山》诗称:"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
6、岝崿山
在临安县於潜镇西。清《吴兴记》载:"岝山东临县之西溪(按指天日溪),有绝壁高四十丈许。""岝崿者,山之高峻貌。"其山峭耸清绝,下浸碧溪,旁通翠岫,遥望天日,为醒必豁目杰特之观。""岝崿行吟"为潜阳八景之一。山上下古代曾建有野翁、山翁、溪翁,双溪、欸乃、跨虚、大观、怀谢诸亭,现已废圮,今建有岝崿公园。
临安县7、南屏山
古名青山,又名官山,在临安县昌化双溪南岸,海拔157米。清《昌化县志》载:"青山,联峰罗峙,丛木花翠,影落中流,秀色可览,其状如屏,故又称南屏山,亦称官山"。苏东坡诗"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即指青山,双溪之景。山顶有北宋熙宁年间始建的南塔,后圮。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为6面7层仿木结构砖塔,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塔残烟"曾列为"唐昌十景"之一。山上旧时有景湘、环翠亭、般若台等,均先后圮废。今新建有东坡、环翠、倦飞诸亭和茶轩。
8、龙塘山
在临安县颊口镇,西界安徽,海拔1586米,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为浙西最高峰,属天目山系。"唐昌十景"之一的"曲岭云深"即指此。山上有龙池两处,一在山巅,广10余公顷;一距滇池5公里,广一公顷,龙塘山因此二池得名。山间风光奇秀,植物种类繁多,并有多种珍稀植物。今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9、瑞晶洞
原名老石洞,在临安县昌化区石瑞乡蒲村茶坞山腰,海拔370米。洞口向南,洞内按自然组合分7厅,总长460余米,总落差达111.6米,面积约1.69万平方米。洞口为一天然平台,由此俯视第一厅,60米高的悬崖绝壁,陡险激人游兴。第一洞厅高达57.5米的拱型洞室,气势雄伟。第二厅洞景层次分明,石柱、石塔支柱着宽敞的洞室,各类钟乳石洁白如玉,挺拔俊秀。第三厅有5000平方米,华丽如地下宫殿。第四厅集瑞晶洞精华于一室。第五、六、七厅石笋、石柱高低错落,形态各具,犹如钟磬,叩之有声。
10、大涤洞
在临安县青山镇宫里村,距洞霄宫西北半里地。洞门有一宽约1丈的石鼓,扣之"砰砰"有声。两旁岩石高低错落,夹道而立。洞内一石柱,取名"隔凡",意即人洞过此石柱,即已离开尘世进入神仙境地。过石柱又一石洞,中有圆井,深不可测。相传此井系古代为求雨投放龙简(一种竹制的简)处。附近还有白茅、鸣凤、蜕龙、石室、栖真、鸣铃诸洞。
11、湍口温泉
在临安县湍口乡湍口村,距瑞晶洞10公里。热区为0.2平方公里,水温29℃至33℃,是一种五色、无味,微涩、透明的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水,单井水量每天约300吨左右。
12.天目山
天目山在临安县城西北31公里处,西起浙皖边界百丈峰,向东北延伸至湖州,逐渐倾没于杭嘉湖平原,长130公里,宽20公里,山体由火山岩组成。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天眼山、天池山,自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始,改称天目山,一直沿用至今。山分东、西两支,东天日山面积约3000公顷,西天日山约6700公顷。东、西天目相距15公里。旧时两座山峰顶上各有一口水池,冬夏不涸,宛如仰望蓝天的一双巨眼,天目之名,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