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10月25日发表题为《画家、浪子、不羁的挑衅者毕加索诞辰140周年》的文章,作者是亚历山大·扎伊采夫。全文摘编如下: 10月25日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毕加索的140年诞辰。他的名字已成为先锋派艺术和名利成功的象征,即便是彻底的艺术门外汉也耳熟能详。不使用"最"字打头的形容词,便无法准确描述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一生:20世纪最高产(至少创作了15万幅作品)、最具影响力、最富有的画家。毕翁的画作价值连城,盗贼最爱下手:警方尚在追踪下落的失窃真迹便接近1500幅。他活得长久,内心强大,精力充沛,无论是作画还是追求心上人,皆游刃有余。 天才 毕加索不仅身高与拿破仑相似,好胜心也难分伯仲。母亲从小便为他打"鸡血":"如果当兵,你定会成为将军;若当教士,你将是罗马教皇。"他是家中长子,出生时命悬一线。据说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救不过来,未想嗜烟如命的叔叔萨尔瓦叼着雪茄,冲着他的脸颊吞云吐雾,他被呛得咳嗽了两声,总算活了过来,所以家人对他倍加宠爱。 据说,小毕加索说出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铅笔。父亲鲁伊斯·布拉斯科是画家,也是美术老师,经常通过画鸽子来养家糊口,所以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其实饱含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哪怕两人对人生、对艺术看法迥异,永远争吵不休。 生性不受拘束的毕加索对父亲的约束相当抗拒。而布拉斯科所推崇的古典主义,又恰恰是毕加索用毕生创作去讨伐的。他最终选择了母亲的姓氏。当然,这更多出于现实考量。在西班牙,毕加索这个姓氏听上去似乎更为卓尔不群。 至于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天赋异禀的毕加索在15岁时便已掌握得炉火纯青了。他那时的作品像《最初的圣餐》和《科学与慈善》,令成熟的画家都自愧弗如。 王者 16岁时,毕加索考入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一年后,他自觉已打通了作画的任督二脉,再无可学,便毫不留恋地离开了。他重返巴塞罗那,加入了当地的画家团体,经常出没于四只猫咖啡馆,并在那里举办了人生中的头几回画展。 1900年,他跟同为画家的挚友卡萨吉玛斯一同前往巴黎,随身带着"我是王者"的自画像。那里的一切都令毕加索着迷。虽然一句法语不会,但这丝毫未妨碍他们徜徉艺术海洋。 然而,点燃毕加索创作激情的并非陌生的艺术,而是个人生活所受的冲击。1901年,卡萨吉玛斯因恋情受挫而轻生,毕加索悲痛欲绝,一改往日风流不羁的作派,变成了忧郁多思之人。他试图通过疯狂地画画,来消解胸中块垒。他甚至还与导致卡萨吉玛斯饮弹自尽的热尔梅娜发展出一段恋情,试图以此探究死亡的秘密。从中不难窥见他的执拗性格:一往无前、千方百计得到想要的一切。 涅槃 如果说毕加索的绘画技艺学自父亲,那么灵感启蒙则是由母亲完成的。她每晚都给儿子讲自编的故事,情节均来自日常所见。毕加索将所思所想视为创作的首要源泉与素材,并终身服膺于这一原则。 恸失挚友后的心绪流转,孤独、煎熬、痛苦、失落,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首个重要阶段,代表作为《喝苦艾酒的人》(1901)、《生命》(1903)、《悲剧》(1903)。 被问及为何如此钟情不幸题材,毕加索回答说:"愁苦的人儿最为真诚。"此类画作自然买家寥寥,他索性将它们卷成一团,送给好友皮绍,后者是热尔梅娜的丈夫。 毕加索异常热爱生活,虽然他时常会陷入抑郁、一蹶不振。但他拥有如同凤凰一般的涅槃力,总能浴火重生,再度投入到生活的熔炉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自己的涅槃力愈加深信不疑。 "磁石" 1904年,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奥利维耶。她是令众多画家趋之若鹜的模特与缪斯。妒火中烧的毕加索想独占美人芳心,将她锁在蒙马特尔一处被称为"洗衣船"的破楼的顶层房间里。楼里的房客来自三教九流,有马戏团演员、骗子,也有像毕加索一样的穷画家。楼里只有一间洗衣房,还是凉水,但奥利维耶回忆说,那段时光中的自己最幸福。 一文不名的西班牙画家如何能俘获这位见多识广美女的芳心?奥利维耶解释说:"他没有什么蛊惑人心的特殊之处,但他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非常执着。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气场、内心熊熊燃烧的火焰,这如同磁石,令我无力招架。" 沦陷的不只是奥利维耶,矮个子的毕加索在情场上可谓所向披靡。甚至连教他法语的著名诗人马克斯·雅各布都为他意乱神迷。 毕加索流连于衣香鬓影中不单是出于男性的虚荣或是为了追求刺激。她们是他创作的对象、灵感的缪斯。为他诞下女儿的玛丽·泰雷扎·瓦尔特,便说他经常像个为艺术吞噬和折磨女性的怪物。 他的另一位情人、画家吉洛回忆起与毕加索在一起的时光,最初如梦如幻,但激情消退后,她发现他不过是任性的老头,仍在跟过往的情人暧昧不清。她选择主动离开毕加索。据说毕加索相当崩溃,未曾想过自己也会被抛弃。吉洛后来出版了回忆录,虽然笔下仍有爱,但仍将毕加索拉下了神坛。 摄影师多拉·玛尔因为与他的恋情而精神崩溃,入院治疗,接受法国的"弗洛伊德"雅克·拉康的电击疗法。 72岁的毕加索最后情定26岁的陶器作坊女工洛克,为她创作了数百幅肖像。她将他奉为"我的太阳、我的上帝",两人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不见朋友和儿女,直至画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飞跃 与奥利维耶的恋情让毕加索摆脱了忧郁,他的画作上开始出现明丽的色彩,他的目光也从行人和酒馆食客变成了杂技演员,《站在球上的女孩》是他玫瑰时期最早的作品之一。 熟识的杂技团小丑转行做了画廊经纪人,介绍他认识了与法国艺术圈交往密切的美国人格特鲁德·斯坦及其兄长莱奥。兄妹俩斥巨资买下他的《拎花篮的少女》。他还结交了众多著名画家与诗人,如野兽派先驱马蒂斯和德兰、立体主义画派的布拉克、先锋派作家科克托、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里耐等。后者成为毕加索作品的积极宣传者。 毕加索不断更换缪斯,创作上推陈出新。他最害怕的是停滞不前、千篇一律。摄影令古典画派变得毫无意义,印象派与现代派也展露锋芒,焦虑中的毕加索从非洲艺术中汲取了飞跃的源泉,那里的面具和雕塑粗砺原始,但却散发出神奇的力量。他开始创作巨幅油画《亚威农少女》,朋友们都被支离破碎的图案、如同面具般可怕的面容惊呆了。殊不知它是毕加索发出的新画派宣言书,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而后,他不断完善立体主义,将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报纸、椅子也加入进去,令拼贴成为潮流。立体主义"打破"了艺术界,就如同毕加索在画纸上改变了现实一样。 动荡 20世纪10年代初,毕加索连接遭遇不幸,先是父亲去世,而后是深爱的情人古埃尔因癌症香消玉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仍在燃烧,他的内心及外部世界都坍塌了。所幸科克托介绍他与率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欧洲巡演的谢尔盖·佳吉列夫相识。毕加索为后者的《游行》担任舞美设计,对芭蕾明星奥莉加·霍赫洛娃一见钟情。 佳吉列夫告诉他:"跟俄罗斯女子不能调情,只能迎娶。"毕加索略加思忖,便在巴黎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按东正教仪式与奥莉加完婚。跟俄罗斯贵族女孩喜结连理帮助毕加索跻身上流社交圈。但他很快便厌倦了浮华,而奥莉加让他潦倒的画家朋友吃了闭门羹。 两情相悦时,毕加索为讨奥莉加欢心,甚至开始创作比较写实的作品。1921年,他们的儿子保罗出生了。毕加索心花怒放。他一直为佳吉列夫的芭蕾担任舞美,作品变得明丽起来。这也契合了当时欧洲的思潮,战后的人们格外渴望宁静美好的生活。 但毕加索的生活注定不会长久风平浪静。他与奥莉加的感情很快出现危机,他的油画开始充满动荡不安的元素。超现实主义时期来临了,17岁的妙龄少女瓦尔特给46岁的毕加索带来了新的灵感,为她创作了《梦》、《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坐在窗前的女人》。毕加索还开始玩雕塑、写诗。 反战 1937年,在德国纳粹轰炸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后,毕加索创作了同名作品《格尔尼卡》。14年后,他又挥毫完成了另一幅反战杰作《朝鲜大屠杀》,谴责美国军队的悍然入侵。 1937年,他创作版画《弗朗哥的幻梦与谎言》和同名诗歌,痛斥沾满鲜血的西班牙独裁者,并将发行画作明信片的收入全部捐给共和国政府。 1944年,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1956年,他成为第一位在莫斯科举办画展的当代西方艺术家。当时恰逢苏联"解冻"初期,牵线者是他青年时代结识的俄罗斯作家爱伦堡。 爱伦堡甚至说服毕加索领取了1962年的"列宁奖金"。当年,赫鲁晓夫在马涅什广场的苏联先锋派艺术展上痛批作品及画家,令毕加索深感愤怒。他甚至公开表示,这堪称为给世界奉献了先锋派杰作的国家之耻。 当时,爱伦堡已经拿着奖章抵达巴黎,他开始劝说桀骜不驯的友人:接受该奖能保护苏联年轻画家免遭迫害,既然莫斯科已授予全球头号先锋派画家列宁奖金,它怎能禁止国内的先锋画派? 毕加索最终接受了苏联政府的颁奖。 留痕 暮年的毕加索,灵感与激情并未枯竭。他似乎在拼尽全力,阻挡死神的召唤,画更多的画,追求更年轻的女子。但同龄人相继撒手人寰,他也于1973年4月8日永远合上了双目。 毕加索是全面开花的天才,他总是斩钉截铁、从无遗憾地改变风格、题材和表现手法。他推崇多样性,有自己的口头禅:"让风格滚蛋去吧!难道上帝有风格吗?" 毕加索深受欢迎的另一原因是他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的风口。20世纪是战争与革命、社会摧毁与建构的年代,毕加索用画笔为时代留痕。 正如后现代主义先驱格特鲁德·斯坦所说,在那一时期的画家中,唯有毕加索真正懂得且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其他的画家,哪怕像马蒂斯这样的巨匠,都没有完全读懂变化,还是用老眼光解读世界。毕加索知道旧时代一去不复返,注定被新事物取而代之。 他喜欢谈摧毁,但他是非常睿智的毁灭者,对古典艺术和前辈画家口诛笔伐的同时,他又从他们那里汲取了一切养分。他说:"优秀的画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窃取。"他对待现实也是如此的"巧取豪夺",从不模仿,只管为自己的作品直接攫取所需,他的世界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而非对现实的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