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它的土特产是"鞋子",这也是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放眼国内十大运动品牌,除了李宁外,均出自晋江,然而它的故事却是一场沧海桑田。 晋江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晋朝永嘉南渡开始,中原人士因避战乱搬迁至此。 永嘉南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西晋王朝开始走向分崩瓦解,十六国先后割据北方,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趁虚而入,出现了"五胡乱华"的乱局。 永嘉南渡也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东晋南朝定都建康,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南渡的汉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还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 中原人士因怀念晋地,故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晋江市也因江得名。 晋江,地杰人灵。 一个国家贫困县城的"瞩目远方" 在这片土地上晋江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勾勒出的轮廓,有着淳朴、可爱的憨态,给人一种踏实和亲切的感觉。水土无言,而在这方水土上生长着的人,心中始终激荡着万千波浪。 这里曾经"人稠山谷瘠",为了一个初步的温饱,晋江人只好向山要地、与海争田,甚至还出现过"海者,闽人之田也"的论断。 穷困没有限制他们要飞翔的心:海的那边,是个什么模样?于是,"每岁造舟通异域",且看天地壮胸怀。"市井十洲人",简单的五个字,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通商盛况描摹了出来。 时势骤变,几度沧桑,晋江人的手脚被束缚住了。1978年以前,晋江人被圈定在有限的耕地上挥洒汗水,虽然"高产",却依然被扣上"穷县"的帽子,在全国能排得上名次的穷县。 偏居一隅,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晋江犹如这个古老民族的一个切片,折射出时代之困与命运之惑。 70年代晋江县田间 作为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 地理赋予晋江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历史赋予晋江闽南文化和宗教文化,而晋江人背靠海港、大步流星,创造了独属于他们的华侨文化。 这种文化始终贯穿晋江经济发展脉络之中。它既是源泉也是动力,支撑着晋江一路走来创造奇迹,继续推动新时代的晋江爬坡过坎、砥砺前行。 90年代晋江市 改革吹醒"雄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全国上下的主旋律,就像一道思想的光,洞穿了雾,抚平了痛,划过中华大地的上空,制造出动人的明亮。 晋江人闻风而动、逢时弄潮,沉睡在血液里的思维开始苏醒和迸发。 受制于濒临东南沿海的客观地理条件,晋江的土地资源总量和土壤生产力都明显不足,这迫使晋江"以工代农",实施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政策如此,但谁是带头吃螃蟹者呢?事情往往是从一个点突破。 "鳄莱特"开启晋江鞋都 1979年,晋江市洋埭(dai)村村民林土秋在香港打拼多年的的哥哥回乡探亲,看到家中破败,对林土秋说:"不要埋头种田,办厂。" 哥哥回到香港后,寄回了8万元巨款。 可办什么厂子呢?林土秋联想此前在上海看到的皮鞋热卖的场景,林土秋决定:办一家鞋厂! 林士秋老年 担心钱不够,林土秋找一些亲戚、邻居凑钱,用"认股"的方式,一股2000元,凑了14个股东。加上哥哥寄来的钱,林土秋以10.8万元开始了创业。 林土秋用这些钱办鞋厂,买来几台缝纫机,就在自己破旧的石头房子里,创办了陈埭镇第一家股份制乡镇企业——洋埭鞋帽厂。 林土秋的皮鞋很快卖出去了,头一年就赚了8万块。 到了1983年,运动鞋已成为市场抢手货,林土秋顺势而为,晋江第一双运动鞋就诞生在林土秋的鞋帽厂里,一传十,十传百,洋埭村就这样走进了新时代,后来洋埭鞋帽厂改名"鳄莱特",后来也倒闭了,这个我们暂时不说,但它却标志着晋江制鞋业的开端。 晋江县标志 无品牌的阵痛,品牌的崛起 80年代初期,人民初涉市场经济,"市场"便是唯一的风向标,于是在晋江掀起了一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具有家庭作坊特征的"仿制生产"浪潮。 1983年,361°最早的前身华丰鞋厂成立。 1987年,丁世忠背着几百双鞋子北上闯荡赚了20万回到晋江,丁水波在河边搭起了棚子,创办三兴制鞋厂,那年他俩17岁。林水盘已经在鞋厂当了2年学徒;丁明亮已经经营了4年的鞋厂…… 这四人,分别是安踏、特步、喜得龙和德尔惠的创始人。而"德尔惠"这个连员工都觉得"土得要命"的名字是工商局工作人员临时取的。 1987年,特步前身三兴公司成立。 1989年,匹克的前身丰登鞋厂成立。 1993年,喜得龙前身九州奔克成立。通过"仿制生产",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不仅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生产技术也逐渐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1年,"北漂青年"丁世忠带着在北京卖鞋赚得的20万原始资金回到晋江创立了安踏。 摆脱了"山寨"的黑历史,凭借便捷的海陆交通条件以及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晋江开启了一种按照外贸订单组织生产的OEM代工厂模式。 于是,包括安踏在内的众多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纷纷加入到给国际运动品牌做代工的行列之中。 匹克从1983年开始就为耐克做配套加工。 特步从1987年到2001年之间的14年时间都在做贴牌代工。 安踏在1996年之前也一直在接海外订单。 有所不同的是,丁世忠深知OEM并非长久之计,代工之余,他开始琢磨如何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两年时间,安踏形成了代理分销的销售模式,也有了第一批经销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陈埭镇为中心的鞋产业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做着和鞋有关的买卖。然而,这些产业在形成集聚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低端竞争已经不可持续。 有挺长一段时间,福建鞋服产业的加工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得到的仅是微薄的加工费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一半曾依靠海外订单躺着赚钱的晋江鞋厂再也站不起来,其中自然不包括未雨绸缪的安踏。 雪上加霜,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产品赋予更响亮的名号。 多年的代工生涯令晋江运动品牌企业获益匪浅,其中最重要的是跟着国际大牌"偷师学艺"。大浪淘沙,余下存活的企业也终于意识到了"品牌"二字的重量,于是纷纷自立门户。 在那个还对品牌懵懂的年代,丁明亮1989年在晋江注册了当地第一个鞋服产业商标"德尔惠",紧接着,"安踏"也出世了。 当了多年学徒的林水盘成立了自己的鞋厂九州奔克,丁水波的三兴进入俄罗斯市场做起外贸。 在一场风风火火的"造牌运动"中,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德尔惠、贵人鸟等晋江运动品牌应运而生。 从安踏开始,晋江运动企业又进行了一次销售渠道的变革。 专卖店、专卖柜取代了代理商、经销商,从批发转向零售,晋江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的购销关系。解决了销售模式的优化问题,如何打响知名度自然成为企业的终极议题。后来,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不得不直面曾经他们轻松绕开的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两座大山。 我们得以看得见的品牌才浮出水面!纷纷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和战场。 现在,晋江鞋服企业通过细分市场、精准定位、渠道下沉、电商平台等方式开拓延伸着新通路。在不少三四线城市,来自晋江的鞋服品牌在县区、镇街的商场、旺区十分常见,成为"小镇经济"的一名主角。 晋江,全市一城, 全国一都 事实上,晋江鞋服制造业只不过是万千制造业中的一个缩影,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是必然趋势。这样的转型需要"领头雁",引导企业协作,形成产业集群联盟。 晋江,成为鞋业的领头羊,最终在福建形成当前城市三巨头:福州是行政中心,厦门是旅游中心,泉州是经济中心。 晋江 其中,"福建龙"晋江堪称泉州乃至福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泉州身居二线,保持低调,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它的真正实力。2018年全年,泉州实现生产总值8467亿元,GDP首次突破8000亿,名义增速为12.19%,同比去年增长了920亿元,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2020年晋江GDP达2616.11亿元。 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珠三角)模式和晋江模式中,晋江是唯一以县域经济形成的模式。 晋江 以安踏、恒安为龙头,一个个知名品牌,手牵手,排成队,一道铸就"晋江"这张品牌。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第5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位居第三,上市公司46家,"晋江经济"沉甸甸的。 历经四十载的精心培育,晋江从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翠,洋溢着蓬勃生命的动人气象。 "叶茂"基于"根深","枝荣"在于"本固"。晋江这棵大树,主干敦实、健壮,稳稳扎根大地,朝着辽阔的天空挺拔起伟岸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