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文,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当日,汕头迅速行动起来,召开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审议贯彻落实打造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行动方案。 特区的活力,就体现在这样争分夺秒抢抓发展机遇的细节里。 这份重磅文件,是广东支持汕头发展的宣言书,更是汕头谋划新发展的开场白。 经济特区 省域副中心"双重赋能",这样的汕头让人上头。 在这背后,是汕头发展的意义,远不止自身,更是在于与深圳协同,带动汕潮揭都市圈,推动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 一座城市要如何在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上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中,汕头率先起步;新时代的今天,汕头更要走上C位。 "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被放在了此次汕头五大战略定位之首,足见"活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活力?深化改革是活力,创新创业也是活力。"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数十年研究广东区域经济,几乎走遍全省市、县、区,但汕头始终是他最牵挂、最熟悉的城市之一。 要通过内外发力,激发汕头的市场活力、创新活力、城市活力。陈鸿宇看来,和深圳等其他经济特区相比,汕头不必也不应将目标放在经济总量指标上的比较和追赶,而是要在"有没有经济活力""能不能高质量发展"这些方面迎头赶上。 文件提出,汕头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 比如,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支持汕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深化改革。 再如,加快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和宝奥国际玩具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 广东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部分省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在用地、用人和财政上给出真金白银,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汕头的主观能动性。 粤评君认为,今后,汕头要更加敢于、善于向省里要权——不是出于私利,而是出于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了更大的管理权限之后,更是要乘势而上,让特区的"特"点更凸显,让发展更加"活"起来。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三分之一汕头人在汕头,三分之一在国内其他城市,还有三分之一在海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如此概括。 地球仪上,汕头很小,但在500多万汕头居民和遍布海内外的汕头游子心里,汕头的位置无可取代。 此次文件明确提出,引导激励华侨华人在支持和参与祖(籍)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维护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千百年来,千百万汕头人从家乡的海湾出发,漂泊海外,很多在当地扎根发展,取得累累硕果。 吸引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当然要继续做,而且要做得更好,但还远远不够。 林勇认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有三项功课要做:一要吸引人才回流,特别是商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二要优化政策为侨资产业进入汕头提供方便;其三,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发展医疗健康和养老产业,给华侨更宽松的生活创业环境。 在粤评君看来,华人华侨最宝贵的资源从来就不是银行账户上的资金,而是他们穿梭在世界各地,日积月累、艰难打拼中形成的见识、经验和判断力。 这是一个世所罕见的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的文化群体,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天然的经商投资和信息交换网络,更是一个行业分布广泛、整体素质优秀的超级人才库。 汕头当前面临的诸多暂时性短板和困难,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寻找答案,进而找到资源。 汕头文化特色不够凸显?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创新研发机制不够完善?这些都可以让他们一起支招,共同参与。 当然,前提是汕头要营造良好氛围,与华人华侨更加心贴心。 这需要文化建设的久久为功。文件提出,打造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示范城市、独具韵味的粤东文化明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文化中心。 这需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文件提出,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完善创业投资发展的法治环境,跻身营商环境先进地区行列。 这需要城市建设的快步跟上。文件提出,推动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支持汕头建设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医学实验室。 用好环境凝聚千百万汕头人的精神和力量,这正是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最大短板。 破解之法,绝对不是让走在前面的珠三角减缓发展,而只能是推动其他城市快步跟上。 作为汕潮揭都市圈的"龙头"城市,汕头责无旁贷: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就要通过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交通辐射等,带动沿海经济带东翼的整体腾飞。 为此,文件提出,完善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机制,引领粤东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开展汕潮揭都市圈户籍准入认证、居住证互认工作。 然而,单凭汕头自身,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创新水平,都难以实现辐射带动粤东"小伙伴"们的目标。 也正因此,深圳与汕头的连接和协作也就格外重要。 文件将"建立健全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作为保障措施的单独条目列出,提出:探索建立两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建设深圳证券交易所汕头基地,支持两市以市场化方式创新开展产业合作,探索共建产业园,支持深圳"创新 ""设计 "赋能汕头传统优势产业。 在陈鸿宇看来,无论是深圳与汕头,广州与湛江,都不能简单理解成"帮扶",而是双方都各有所需。 他建议,一要建立长期性协作机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一年开一两次会。",二要有具体的合作项目,三要在体制机制上放宽放松,用改革的办法让协作落实,四要组织政府和民间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相互了解、投资的机会。 对于汕头来说,还可以借此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进而成为整个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 这样的协作一旦形成并持续运转,市场的力量将不断发挥作用,还可以为其他地方的城市联动提供经验——这也正是作为经济特区的价值所在。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全国的产业链、要素链、创新链,甚至政策链的跨区域协同是大势所趋。"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说,深圳和汕头完全可以在经济指标、企业利税、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深度联动,探索新的协同发展模式,将来还可以在全国推广。 ■延伸阅读 图解|@汕头人:经济特区 省域副中心的"双重赋能"来了(附全文)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 【主笔】南方经济智库研究员 王彪 【统筹】吴哲 辛均庆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作者】 王彪 经济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