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 在上一期,我们学习了被老子称为"惚恍"的道纪,也就是大道的规律。道的情形是无色无声无形,若有若无的的惚恍状态,那么掌握了道纪的人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他们有什么特征能够让我们辨识,又有什么优点能够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看一下第15章的原文: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俨 兮 其 若 客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这一章内容较多,我们现在逐句讲解。第一句老子就开宗明义,说现在要讲一讲"古之善为道者"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大道是至深至奥、玄而又玄的,同样,真正体悟了大道的人,也像大道一样微妙玄通,深广而难以辨识的。当然了,善于行道的人毕竟是实实在在的人,虽然是深奥通达难以琢磨,但他们的行为处事还是有一定规律和特征的,老子很谦虚,说我也是勉强给他们做一下描绘和形容。然后老子通过各种比喻来描述得道之人普遍的举止风貌,人格形态,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一系列排比句可以说是老子对悟道者的描绘和赞扬: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这两句是说明为道之人具有谨慎和警惕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这两句放在一起讲,是因为这两句中包含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汇"犹豫",犹"和"豫"的原意分别是指古代的两种动物;《康熙字典》里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又叫犹猢,长尾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警惕性很高;豫,是一种卷鼻的古代大象,觅食时非常小心谨慎。 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这种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大象南迁,因此中原地区喜欢大象的人只能靠想象来怀念这个体形庞大的动物了,这既是想象一词的来源,也是河南省简称为"豫"的原因。字典里解释说,犹和豫这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后来就用犹豫一词代指人们多疑不决,成了一个贬义词,但在古代却是谨慎和警惕的意思,属于褒义词。 冬天河水冰冻,所以人们过河往往会踩冰渡河。但冰常常冻结的薄厚不匀,一旦一脚踏空,便会掉下深渊。因此,踏冰渡河的人每迈出一步,都要极为谨慎,决不能贸然前进。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说做人做事要时刻保持小心谨慎,才能不出在的差错。现在是和平和发展的年代,人们觉得太小心谨慎的话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还有一些人面对所谓的投资机会时把"宁肯错,不要错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实则是自己的贪婪和莽撞的借口。结果大多都是投资失败、血本无归。 其实很多骗局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上当受骗呢?说白了就是太不谨慎了,就算一两次运气好赚到钱了,如果不小心的话,以后再亏掉的可能性还是很大。而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就不会如此,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思前想后,尽量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 处理邻里关系也是一样,远亲不如近邻,大家相互帮忙是好事,但有时候发生矛盾的也往往是邻居,或者是有人恃强凌弱,欺负乡邻;或者是因房头儿、地边儿互不相让,大打出手;还有人妒忌邻居家富有,偷盗财物甚至绑架勒索;网络上关于绑架并杀害邻居家小孩子的报道恐怕不止一起两起吧;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既不能恃强凌弱,也不要炫富招摇,就算是做了好事,也不必到处张扬,因为这都会给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犹 兮 若 畏 四 邻,真正体悟大道的人是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尽量不要对别人特别是身边的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俨 兮 其 若 客 ﹔俨,是俨然的意思,恭敬严肃,不敢随便。就好比是到别人家里做客去一样,什么事情自然会约束自己,谨慎从事,决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做过客人的人,自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使县再好的主人,我们也只能说宾至如归,还是不如在自己的家里随便。所谓的别客气,像在自己家一样只是客套话而已,真要是做客像在自己家一样,那就出问题了;客气不是虚伪,而是一种礼节;体悟大道的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从来不把自己当主人看,总是像宾客一样,对身边的人相敬如宾,论语里讲"恭则不侮",有礼有节,自然也就不有祸患及身了。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涣(huàn)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第59卦、风水涣,顺风顺水,寓意亨通;涣本义是流散,消散,指冰雪消融的状态,这里指洒脱,随和。寒冰坚硬而粗糙,而慢慢融化的冰却细腻光滑,有个成语叫涣然冰释,意思是像冰一样溶解消散。多用以指误会、疑难的消散)真正体道的人,对待任何人事都不执着,仿佛是冰凌消释,一派融和,不会出现任何牵挂。不执着不牵挂了,自然就会洒脱随和、自由自在了。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浊 ﹔一个人长期与大众在一起,不能巧智诈伪;质朴、厚道、豁达、宽容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我们常说浑金璞玉,就是还没有被冶炼开发的金玉,不会那么耀眼夺目,招惹是非。体道的人就像是那浑金璞玉一样,既是真材实料,却不加炫耀,淳厚质朴,自然会得到大家的爱戴了。 他们胸怀宽广,就像那深山大谷一样,无所不能包容,可以藏污纳垢而不计较,平等待人而没有分别。那么,能做到虚怀若谷,他们还会有什么烦恼与痛苦、灾难与祸患吗!正因为他们洗涤了污垢,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混浊一样。我们平常总是喜欢清净无染,所以便厌恶那些污浊恶秽,那么分别心也就产生了,麻烦与祸患也就随之降临了。这里的混浊,我觉得应该理解成难得糊涂,郑板桥说过: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正因为厚道、豁达,没有分别心,所以才能处污而无所谓污,处清而无所谓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正是老子辩证法里的大智若愚,大清若浊啊。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无 止 。可能有些版本的道德经,这两句话在第二十章,不过我觉得和第二十章的上下文意思不通,反而和第十五章上下文意思通达,所以采取了这个版本,把这两句放在第十五章来讲解。 他们看似浑浊却又很清澈澹然,仿佛是那汪洋大海一般,沉静不争却能容纳百川。尽管洗污涤垢,包容了天下最污秽的东西,却仍然是显得那么清澈;养育着海里的万物,而且永远不会枯竭。他们静止的时候像沉睡的大海,而动起来的时候,却是那样地飘逸绝伦,潇洒出尘,随风飘荡,而不会执着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因为一旦停止在某一地方,那么其他的地方就无法顾及了。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的确,体悟大道的人能静能动,动静自如,除了他们,谁还能够安心地处在那混浊之中,而静静地等待着浊水慢慢地变得清澈呢?除了他们,谁还能够长期地处在那安静之中,而默默地变动着生机慢慢地促使生生不息呢?也就是说,身体处在污浊之中,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现状,水是越搅越浑的,只需顺其自然,静下来那浊水也就慢慢地澄清了。同样道理,即使是身处寂寞之中,也不用急于要去脱离,而是默默地积聚力量,等待时机再慢慢地发动起来,促使万物自己去生生不息。因为一旦有了不必要的作为,不仅不能改变现状,反而还会增加无端的烦恼和灾难。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正因为他们认识体悟了大道,而且做到了遵道而行,所以决不会自骄自满。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因为一旦满盈了,大道也就离开了。我们在第四章讲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正因为大道始终与他们在一起,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地更新已经陈旧和凋敝的东西,让自己仿佛是新生的一样,永不盈满,永远如新。 好,第十五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