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电影(80年代被忽略的好电影) 1981年,我国出产的好电影层出不穷。 像《喜盈门》、《沙鸥》、《西安事变》、《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小街》、《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次年举办的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评选中,一部在当时并不怎么显眼的电影,却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的一部获奖影片。 这部电影不是由当时的四大厂——上影、北影、长影、八一厂出品,也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制作成本很低,剧中人物的服装,都是演员们自己带的。电影上映后,票房成绩,也不是最好的。 然而它却获得了金鸡奖评委们的一致青睐。 这部电影,就是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邻居》。 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邻居》真实展现了当前现实生活的生动图景,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揭示出我国人民的美好心灵,艺术表现质朴、生动,格调统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授予最佳故事片。 不过尽管它是金鸡奖最佳影片,但当时看过的朋友,却并不多(因为没有明星加盟,而且宣传也不到位)。 所以,这是一部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好电影。 如今,40年后,当我们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时,就会觉得具有别样的意义。 就好像自己穿越回了80年代,去感受那时的生活,那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关系,以及那时的住房、机制等问题。 因为它的表现实在太真实,所以我们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影片的剧情,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讲述了住在某高校筒子楼宿舍的几户人家,围绕改善住房问题,所发生的风波。 影片的主创,将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老百姓,真实地展现出了80年代窘迫的住房状况。 那时的房子,才是真的紧张啊。 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太多房子啊。 不像现在,虽然仍有太多的人买不起房,但房子却遍地都是。而且房子的面积越来越大,只要你有钱,你想住宫殿都可以。 可是在80年代,人们的心愿多简单啊,只要能够从筒子楼,搬进一居室,或两居室,就心满意足了。 我觉得,随着房子的面积越住越大,人们的贪心也越来越大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再来谈谈这部老电影。谈谈这部电影的背后的一些故事,以及它的主创们的发展情况。然后,再将我们的现在的生活和过去对比一下,也许会让更多的观众,产生不一样的体会。一、《邻居》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电影《邻居》,是在1981年,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青年电影制片厂,是北京电影学院附属的一家电影生产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学,让电影学院的师生,有一个创作的机会和实践的场所。 它与当时精兵强将的四大厂相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 可是青年电影制片厂却同样拍出了众多优秀电影,如《樱》、《沙鸥》、《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等,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邻居》也是其中的一部。 它的编剧,是马林、达江复和朱枚,最初的剧本叫《厨房交响曲》。导演郑洞天要对它进行再创作时,将主题确定为:透过"房子"问题来表现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因为当时远离大众生活、"瞎编乱造"式的电影泛滥成灾,所以郑洞天想要拍一部完全贴近生活的电影。 "真实,真实,再真实",就是他拍这部电影,从始至终,所坚持的原则。 他将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将他们的生存环境真实地记录下来。1981年我们看《邻居》,就觉得它真是充满烟火气。其中的每个人物,他们不高大,也不完美,但却都是那么生动鲜活。 影片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的声音,建筑工程学院的职工宿舍楼里烟火弥漫。狭小的楼道里,几户人家正忙碌着做午饭。因为空间太狭小,所以人一多,就转不开身。 跟随摄影机镜头,我们认识了在这筒子楼里住着的六户人家,他们分别是助教冯卫东小两口、校医明锦华、校党委书记袁亦方一家、工人喜凤年一家、讲师章炳华以及老领导刘力行。 尽管他们住在拥挤的筒子楼里,只能在楼道里做饭,但他们的邻里关系,却相当和睦,处得就跟一家人一样。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原来,市里为了照顾领导干部,专门给袁书记安排了一套住房。又在袁书记的争取下,为老领导刘力行也安排了一套新房。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儿,邻居们都挺高兴。因为袁亦方搬走之后,他原来所住的房子,就可以作为大家的公用厨房了。这样一来,大家也就不用挤在楼道里做饭了。 可是没想到房管科长却开后门,偷偷地将老袁的房子分给了一位省干部的侄子。这事儿让大伙分外恼火。 后来袁亦方成为了市建委的领导,假借名义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却置广大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于不顾。 明锦华的弟弟明玉朗看清事情的真相后,给市委书记写信,揭发了这一问题,然后他就遭到了打击报复,连明大夫也受到牵连。 身患重病住进医院的刘力行得知消息后,忍着病痛找到市委书记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终,市委决定停建高级住宅,而着重解决群众们住房难的问题。 学院里盖起了三栋新楼,上上下下很多人都来争新房名额。可是筒子楼的许多住户比如冯卫东小两口等,却抢着让出名额。这让人们打心眼里对他们产生敬意。 又一个春天来临,筒子楼里的邻居们,马上就要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了,大家又欢聚在一起,共同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以上,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 它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只是在讲述家长里短,吵吵闹闹。 但在电影的背后,我们却能看到创作者们满满的诚意,以及他们回归朴实无华的艺术追求。使得该片成为了80年代新现实主义影片的代表之作,与50年代的《乌鸦与麻雀》、60年代的《72家房客》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让我们看到普通老百姓在80年代初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影片的场景高度还原了生活的原貌。比如邻居们所住的筒子楼,美工们为了让其更有质感,他们遍访了北京各大院校的宿舍楼,最终制造出烟熏火燎的效果。剧中人物所用的道具,他们也不是将新的做旧,而是用新的去换旧的。 该片还有一个大胆的探索,就是全片都没有用音乐,而是用音响代替。比如收音机里报时声,楼道里的炒菜声,扫地的声音,剁馅的声音,都是那么清晰可辨。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观众随时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导演想要的——真实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当然就是演员们的表演,是那么接地气,又是那么无距离,就连演员说台词时偶尔的口吃,也显得那么亲切自然。 导演在演员的选择上,也要求演员"不要好看",而是要真实,要平易近人,要让观众感觉看到老熟人一样。 这样一来,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就像"干巴老头"一样的冯汉元,所扮演的男主角刘力行,一脸忠厚的许忠全,所扮演的工人喜凤年,以及并不十分漂亮的郑振瑶和袁牧女,所扮演的明锦华和刘力行的女儿刘小京。 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大明星,但却有许多观众所熟悉的老面孔,比如像凌元、安琪、黄凯等,他们都凭借真实接地气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二、影片的主创,这些年都有些什么变化?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郑洞天和徐谷明。 郑洞天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8年参与执导首部电影《火娃》。1981年因执导《邻居》而声名鹊起,成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此后他又执导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刘天华》、《郑培民》等电影以及《命运》、《人情》等电视剧。数次获得大奖。2005年,他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如今郑洞天76岁,仍在坚持艺术创作。 而影片的另一位导演徐谷明却已经去世了。她也是我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1949年曾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1981年和郑洞天联合执导了《邻居》,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1992年,徐谷明因病去世,享年66岁。 影片的主演冯汉元,他本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邻居》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当时他已经52岁了。他通过朴实自然的表演,将刘力行这个关心群众疾苦的老领导,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之后,冯汉元又出演了《边城》、《代理市长》、《春桃》、《商旗》、《台湾往事》等影视剧,扮演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备受观众喜爱。2010年2月,冯汉元逝世,享年81岁。 扮演袁亦方的王培,也是一位老演员,国家一级导演。曾担任众多艺术院校的台词课和表演课的老师。不仅参演多部话剧,而且还撰写了《导演可否做示范表演》、《导演要在人物上下功夫》等论著。1997年,王培去世,享年70岁。 郑振瑶曾错过许多好电影的拍摄,如《闪闪的红星》、《人到中年》等。1980年她首演电影《飞行交响曲》,随后便在《邻居》中出演了明锦华一角。1982年,她凭借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宋妈一角获得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她还出演过《如意》、《火烧圆明园》、《弧光》、《南行记》、《皇城根儿》、《我爱我家》、《中国空姐》、《戊戌风云》、《美丽上海》、《台湾往事》等影视剧,是我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如今84岁。 扮演冯卫东的李占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师资班。除了《邻居》之外,还参演过《罗湖桥头》、《南方的岸》、《本命年》等影视剧。后成为了一名制片。 扮演讲师章炳华的王憧,40年代就开始拍电影,后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曾在《邻居》、《西陵峡之谜》、86版《西游记》、《哦,香雪》等影视剧中出演角色。他1989年离休,2006年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影片中扮演喜凤年夫妇的,是许忠全和安琪。两人都是老演员。许忠全就是在《金光大道》中扮演冯少怀的那位演员,后来又演过《车水马龙》、《来了个男子汉》、《高朋满座》、《吉他回旋曲》等影视剧。老爷子如今85岁,身子骨硬朗着呢。 而安琪比许忠全大3岁,她1949年就开始演电影,陆续在《白衣战士》、《赵一曼》、《卫国保家》、《夏天的故事》、《槐树庄》、《车水马龙》等电影中出演角色。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任职。如今这位老艺术家88岁。 扮演姥姥的凌元,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戏骨,由她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的李母、《锦上添花》中扮演的胖大妈、《黑三角》中扮演的于黄氏等,都十分深入人心。她从艺50多年,在影视剧中塑造了数十个中老年妇女形象。2012年1月20日凌元去世,享年95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就读的好几位学生,都参加了本片的演出。比如扮演刘小京的袁牧女,扮演明玉朗的陈浥,和扮演开后门分到房子的小青年陆小兵的谢园,当时都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78班的学生。 他们虽然面庞青涩,但表演却朴实、含蓄、生活化,他们通过眼神、表情和动作,都很成功地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树立在银幕之上。 但遗憾的是,他们三个当中,有两位,如今都已经离世了。一个是袁牧女,她2014年2月22日,因心源性心脏病而去世,享年57岁。一个是谢园,他于2020年8月18日,也是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享年61岁。 而陈浥,后来并未参演更多戏,而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起了老师。1994年被评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教授。后曾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等职务。执导过《风雪夜归人》、《但愿人长久》、《神算子》等影视剧,如今63岁。三、40年来,我们的身边,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今天,当我们再次重温《邻居》这部电影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40年来,我们的身边,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我记得1981年,我国许多地方购买东西都还需要票证呢。每个地方都只有一家国营商店和国营饭店,服务员的态度差得不得了。 而现在,所有货物应有尽有。而且都不用出门,只需上网一搜,你所需要的商品就会有人送货到家。 1981年,我们出门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而现在,高铁、飞机、私家车,总有一款适合你。 40年前,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吃饱饭。而40年后,我们更大的心愿是快减肥。 40年前,我们服装的颜色,是统一的灰色和白色,最时髦的面料是的确良。而现在,琳琅满目的衣柜,每天都要为穿什么衣服出门发愁,年轻人更不懂的确良是个什么东东? 40年来,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子的变化。 1981年,那时我们所住的房子,是不需要花钱买的。只要你是单位的人,单位就会为你解决住房。 当然,那时的房子通常小得就像麻雀窝一样,但一家人住在里面,也觉得其乐融融。 而现在,我们所住的房子,又宽大又明亮,装修也无比高大上,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欢乐指数,反而不如从前了呢? 除了房价一天天在上涨之外,我觉得是我们变得更贪心了。 在电影《邻居》中,有几场戏,看得我眼眶湿润。一场是刘力行分了新房却不住,宁愿放弃这个资格,以给邻居换取一个公用厨房。另一个是当新的校职工大楼盖好之后,筒子楼里的助教冯卫东小两口,却主动放弃了分新房的权利。 我想,这事儿就搁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可是在1981年,这样的事情,却是时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