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作品(王家卫风格形成的背后) 2016年左右的时候我关注到王家卫,之后他的所有电影都看了,很着迷。 他电影中那种浪漫迷人又神秘的情绪,种种暧昧与情绪累积成想像,角色的独白让我们觉得这世界好像就剩下他一人又让每个人很有共鸣。其中充斥着伤痕与美丽,追寻与失落,城市记忆,时代记忆,个人记忆,其丰富与美丽可以让每个人各取所需。 我一直喜欢有个人风格、有自己特质而且追求美感诗意的人。比如还有杨丽萍,她也是独创的自己舞蹈风格,做人也非常有个人主张。 "他可以把震撼的影像和隐喻和浪漫绝美的场景糅合在一起,意义难明的时候再加一些如梦似幻的对白或独白,还有迷人的音乐。我不知道现在是该嫉妒他还是喜欢他了。"这是李安对他的评价。这两天在看他的采访纪录片,了解他背后的风格的形成真是一件很滋养的事。 16年刚看他的电影那段时间 ,白天上班不能看,我也会听他电影里的音乐,简直太有审美品味了,太符合我的口味。后来他说这主要归功于他妈妈,妈妈的音乐品味很好。包括他对电影的喜欢也是因为从5岁时移民到香港,下了学,妈妈就接他去吃个饭就去看一场电影每天,这样每天的熏陶,再加上妈妈的基因,难怪他这么有艺术品味了。看了很多名人传记,都是从很小就开始接触自己的热爱,后来功成名就。从小就确信自己的热爱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有一些明星后来不愿意和他再合作,因为拍摄期太长,因为没有剧本,他都是随想随拍的。但我想这才是有感情地拍而不是制式的死板的,这才是让他有自己的风格的一大原因之一啊!还有他会看演员自己对戏的理解和演员自己身上的特质,让其自由发挥,而不是完全听导演对戏的安排和理解。这样才能让演员也最大的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质和风格出来,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剧都是千篇一面的烂俗,被美颜包裹后,面无味道的苍白。 有的因为他捉摸不定的性格让演员们吃尽了苦头。梁朝伟就因拍《阿飞正传》时,一个吃梨的镜头拍了27遍而开始怀疑自己,还哭了好几天。但也因这部电影他说他才学会了真正地演戏,对他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启发。张曼玉也在拍完《旺角卡门》后说学会了演戏,没想到内心世界有这么多可挖掘的东西。她在一个《阮玲玉》得影后领奖时,言辞真切地吐露了心声:"王家卫导演是我的挖掘导师,他的出现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王菲也在《2046》里表现了自己古灵精怪的特质被他抓取得换个人演同样的戏份就是出不来这种味道。这样的成功,我觉得是王家卫跟演员之间的一种相互成就。 刚进入公司当编剧时,他也是爱拖稿,但那个时候的香港,都是崇尚快餐文化的,一天写出剧本,一个月就拍一部剧,而他写一个剧本写了一年多,当他把剧本交到公司的时候,上司说我们都把续集拍完了,就这样被辞退了。 这种格格不入,也是他建立自己风格的一个必然吧。再加上自小生活在上海,上海人的那种对精致、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是烙印在他身上的,从小那么追求精致的人怎么忍受得了那种粗制滥造呢。后来被第一个公司辞退后,又换了一个公司,也是快餐式的拍摄,长此以往他也忍受不了,骨子里就不是这种人。他向往儿时看的那种电影,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是经过雕琢的。 后来他就决定自己来做导演,自己掌控自己的作品。看了很多人物传记后,不得不说,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受不了世俗的普遍的框架而自己独立出去做出自己的风格的。 他导的《阿飞正传》是第一个在香港金像奖上荣获最佳男主演、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三个很重要的奖。但票房不理想,那时的人们都说他拍得太艺术,不赚钱,这样的导演以后会没有人用的,也让他压力倍增。那个时期商业片盛行,王晶、吴宇森、周星驰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王家卫的文艺片确实很难立足。在此片赔钱后,他在刘镇伟的帮助下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 接下来就是拍《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拍《东邪西毒》时由于王家卫的拖沓的毛病又犯了,导致三个月就用完了投资,戏只开个了头。在刘镇伟的帮助下,他们就商量先拍《东成西就》这部快餐式的喜剧,后来票房还不错,就用这个钱投入到《东邪西毒》中。也让公司得以继续发展。后来拍了《重庆森林》票房也不错,这个也是短期就拍出来的,可见他不是不可以快速,内在的积累够厚够广,只是他对精致及完美的追求让他一再拖延。 说到这,我也想起我曾因为追求完美,完稿时间长被一个老板辞退的事,那个老板对我也是喜欢的,但完美不是他想要的,因为他要赚钱他要快速效率,于是跟我谈话,然后我还是我行我素,我也不是听不进他的话,只是我一做图就自动追求完美,每个地方都扣得很细,这是一个自己的审美问题,不好看的没法给出去。因此我非常理解王家卫的追求,所以也是我非常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吧。大部分人对自己喜爱的偶像身上的特质,基本自己身上多少也有点那种感觉才会喜欢的吧我想。 当时的王晶是主拍商业片,王家卫主要文艺片,可谓是两个极端。但王晶对他甚是喜爱和钦佩的,因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必定是条更艰辛的路比起商业片的路来说。 如今他还是依旧保持自己的风格和节奏。也赢得了不仅是口碑还有票房的认可还成为世界大师级导演。 喜欢的人的穿衣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纯色的黑白,经典耐看。看他的所有采访都是白色打底黑外衣墨镜,我觉得这是他有意的,就像他的电影强烈的个人风格。我的衣服也几乎都是纯色,黑白灰蓝,几乎没有别人的色彩,不喜欢太图案的或颜色艳丽的。 总是为他电影里的那欲说还休的感觉吸引,那种人与人的疏离,沟通无效的孤独,爱而不得的痛苦,渴望又绝望的逃避,太有味道。 有人曾问他"生命中最完美的时刻是什么?"而他的回答也是很朴素,"清晨醒来旁边是你喜欢的人在睡觉;看见一个孩子的脸;走在街上闻到别人家中飘来的饭菜香。"他说的这个也是我总有的意象,每次我走在街上,看到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笑脸我总会盯着看,还有出去买菜时总会闻到别人家的饭菜香飘出来,然后去猜测他炒的什么菜。所以这就是感觉类似的人必定会有种莫名地喜爱吧。就像爱情中,感觉不对,一切都不对。飘渺又确信。 在一个采访中,主持人问"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曼玉和梁朝伟是作为王家卫电影的一种符号式的演员,是不是觉得这两个演员能够最恰如其分地表达你心里想表达的那种东西?" 王家卫说"很多时间,我们都是同时一起成长,每个阶段包括他们自己的改变或我自己的改变,都刚好就是适逢其会,也正是通过他们去表达了这种变化,所以这也是一种缘份。" 他说的话也都是特别有他电影那种风格的,追求那种特别虚无飘渺的感觉,那种人物独白跟对人的观察和评价也都让我觉得好契合,用词好精准,太贴合我心了,就像他的电影台词一样让人回味。 他对章子怡的表述中说"她最让人注意的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身上那种狠劲,很犟的感觉,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她很幸运,《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太符合她的个性。"看完这句,我又惊叹了!我对章子怡的感觉也是这种,老实说我并不喜欢章子怡,但对她的感觉就是如王家卫所说的,身上有狠劲很犟的感觉,让我觉得目的性、野心太强而缺少一种人情味的感觉。 他对巩俐的评价是得天独厚。有天分和功底。他觉得巩俐和梁朝伟是一类型的,都是很有天份的那种,旗鼓相当的,说他们会有火花,所以才他们演《2046》。 拍《蓝莓》的时候,那经典的一吻原来也是经过思考的。本来这部片就是想要让外国人拍出中国片的感觉,所以按中国的比较传统保守的说法应该是男主先帮女主抹掉嘴上的奶油再吻下去,跟美国那边的合作商量问他们会怎么样处理,他们说会直接吻下去。后来采用了第二个,果然还是直接吻更有感觉。对于女主的选择上,他选了一位歌手,主持人问为何不选演员,他的回答又是很有感觉的回答"歌手本来节奏感非常好,而且她没有套路化的东西,反而给你一些惊喜。" 所有人都好奇他为什么一直戴那个墨镜。外界有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本身是个腼腆害羞的人,墨镜可以帮他抵挡一些外界的影响,让他在墨镜后更笃定地做自己,也有人说他是斗鸡眼形象不好用来遮丑,其实他并不丑,有年轻时的照片做证。在这个采访中,他回答别的问题时顺便带出了这个墨镜疑云:"你穿的衣服会把你带进那个空间里,就是张曼玉说她换上旗袍后,行为举止自动就变得淑女起来一样,所以有时候外界的一些因素会限制你。所以我为什么戴墨镜,就是因为它带我走进那个神态里去。"应该是还有一个原因是,墨镜是他妻子送他的,一方面代表他对妻子的爱,一方面代表妻子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在他的内心形成一种坚定的后盾感。我想他说的就是那种"场",注重精神感觉的人都会追求那个场的,就是那份看不见的若有若无的东西。没有这种感觉的人也就不会特别喜欢王家卫。 关于《春光乍泄》为什么会辛辛苦苦跑到阿根廷去拍?那个时候室内搭棚也是可以的了。他的回答还是就要那种感觉"不一样,空气、还有人的表现,会不一样。在那种棚里拍的演员的精神状态没有走进去,所以看见几个人就穿着那个年代的衣服,讲那个年代的台词,但他表现不同,你不会相信他是这个年代的。"哇,连空气都算上!他始终把这种看不见的东西看得很重。这部片是讲同性恋嘛,当时的梁朝伟不够Open,当时问王家卫"我做男的还是女的?"张国荣就不会问这种问题,直接演。王家卫说"你这个想法太肤浅了,这种事情里面没有男跟女,就是两个人。"。 他说"电影在拍前是有计划,但在拍的过程中还是会很多很多偶然在里面。"如《东邪西毒》里的鸟笼投射出的那片光影的流转,就是临时起意的,确实很美。"意外总会有的,不要说这感觉跟我构思的不一样,而是要懂得去包容它,怎么发挥它的意外。"他说。感受到一种驾驭的力量。你一定要比你遇到的问题强大,不然就会被它限制。 主持人问:"张曼玉好像说过这样的话,说王家卫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宇宙里的人,所以外人一般很难进入他的世界,但他有时候也会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他说"对,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些人都什么通的时候,那就什么都不用讲了。"这就是我要的那种感觉~就是什么都不用讲,彼此都懂的感觉,又被他说出来了。 他很注重诚实。我也是很在意真诚这部分特质的人,我所交往的朋友必须是真诚的,那些表面的虚假的爱耍小心机地就被我早早剔除了出去。他说,"当你有这样的感情的时候,你拍出来的东西能感受得到,这个才是真实的。有些东西导演自己都不信,拍出来的都是虚的。"王家卫还说,"武林里说千拳归一路,不管是导演也好,其他艺术也好,最后表达的也是一个"真"字,在真里你会看到完整,看到完美,看到地道。"我觉得这一点我感觉也很明显,我一点都受不了不真实的人。不知道跟那样的人相处有什么意义。 王家卫电影里的那些情感虽飘渺,但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正是那份既飘渺又真实的感觉让我们痴迷。表现人物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及欲望与需求等,这也是人最值得玩味的。 他说"我也曾为了拍一部关于俄国间谍的电影,在美国呆了整整一年做研究,我不仅要看到文字,还需要图片,这样我才能在电影里精准呈现。但我是个很贪心的人,我会收集大量的材料最后挑出最精华的部分,那也是最难的部分。" 这里的话感觉又切到我的要点了,我做图的时候也是,搜集大量素材,选择最好地去挑选到我的作品里,所以我才这么慢。因我的贪心,个性上的不爱解释,也让人很不喜欢。但偏偏我又是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所以才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风格,太容易被外界所干扰。 在王家卫看来,慢有它的道理、它的审美、它的观念,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尊重。"功夫就是时间,功夫都不是白花的,在这个时代什么事情好像都变得短平快了,但要达到一定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王家卫说。不能更同意,只是契合的人太少太少了,都奔着金钱去的,而不是质感与独特。 而王家卫显然在最初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周围的声音很多的不支持,他的路也是很艰辛的路,不支持的声音必定会很多,那个墨镜我觉得是也有这种作用的,他很快意识到了并做出了防范。就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就是他说的会进入那个神采里。有自己风格的人必须要有一颗非常强大的内心来抵挡外界的各种声音的。不然根本就走不出来。就像爱因斯坦对自己所追求的对宇宙的好奇让他一直研究,不被身边人影响动摇自己。 而我自己的虚弱,我明显感觉到是因为我之前没意识到这点,被外界的风吹得一会飘到这,一会飘到那,像被卷入龙卷风旋涡,没有了自己的力量。必须要学会,让自己在龙卷风的最里面,最中心,那里才是最不会被吹到的,任凭外界的声音再大,也不会再让自己卷入其中。我们与那些成功人的区别在哪,一、对自己的目标的坚定坚信,一定要守住这份坚定。二、有了问题马上意识到并做出改变,可以驾驭问题而不是被问题包围,卷入旋涡。难的就是马上意识到问题在哪,这也是佛教所说的"悟性"二字。 后来由他又关注到他身边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是个非常可爱的外国人。说到他的名字,正好跟我上面的说的"风"是类似的概念,又不由得感叹,同类人的同频啊。他说,做事必须自己的风的方向要大,不然你会被别人的风带跑偏,但在准备阶段必须是微风。 越往下挖越发现王家卫的魅力之大,原来他老婆陈以靳是他事业的贵人。如果当时没有遇见他现在的老婆,可能他没有现在的成功。光有才华没有运气真的不行。最初进导演行业也是因陈以靳是当时在香港无线电视TVB做电视节目监制,正好招导演写作辅导班,于是先让他考导演。 从1982年起,王家卫就开始撰写电影剧本,虽在影视界小有名气,但他的事业仍没有太大的突破,"阿靳,我一直达不到我所要求的生活。"看到王家卫一度颓废灰心,陈以靳以婉转的语气开导他说:"家卫,你就是写一辈子剧本,也是没有太大前途的,你必须自己导演电影,开创一种新的电影模式,我相信你能办到。"她寥寥几语让王家卫茅塞顿开。 于是,接下来的陈以靳以自己多年来的资源积累,开始东奔西走,为他张罗一切,劝说电影公司老板投资,物色香港第一流的人才为王家卫做班底。第一部电影也是她老婆陈以靳拉的投资。终于,1988年,王家卫导演的处女作《旺角卡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揽香港金像奖十多项提名,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电影模式——王家卫电影。包括后面的"三剑客"的形成,她也功不可没,是她一次又一次劝说杜可风加盟,是她一条条向张叔平列举王家卫的潜质,最终博取了两人深深的信赖。 不得不说,王家卫遇到陈以靳好幸运!不愧是他的灵感缪斯、事业成功的好推手,这份懂得简直太难得了。在我内心也始终觉得,当你足够有才华,足够坚定内心的那份渴望,终会遇到与你特别契合特别懂你的另一半,不过是时间问题。 期待他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