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小故事(激励你一生的5个小故事) 故事1:你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理想 一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 一个小学生在他的本子上飞快地写下了他的理想:"我希望将来能拥有一座占地十公顷的庄园,在辽阔的土地上种满茵茵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和一座休闲旅馆。除了我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供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有住处供他们休憩。" 这位小学生的作文被老师要求重写,可他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的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这些梦呓般的空想,你知道吗?" 小学生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理想啊!" 老师坚持道:"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 小学生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就是我的理想。" 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会让你及格。" 然而小学生坚决不重写,于是他那篇作文也就没有及格。 30年后,这位老师带着另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村旅行,尽情享受着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以及香味四溢的烤肉。而这个地方,恰恰就是当年写那篇作文的小学生创建的度假庄园。 拿破仑有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要想成大事,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重视自己,敢于梦想。有雄心壮志的人心中只有一种信念: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仍旧能做到。志高千里的人绝不会自甘平庸,甘心做下人的人永远成不了主人。 故事2:伟大往往出自于平凡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一个声名狼藉的贫民窟,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肮脏的、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那么,是什么唤醒了他的能力而使其走出贫民窟,成为纽约州州长的呢?是信心! 一天,当罗杰·罗尔斯又像以前一样从窗台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他的老师并没有指责他,而是轻声地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准是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老师并不是一位高明的算命先生,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贫民窟里的孩子,给他们树立信心。然而,这句话却令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他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小船的船长。这一次,老师竟说自己能成为纽约州的州长,难道真的会这样吗?这太令人振奋了!于是,罗尔斯记住了这句话,并对之充满了信心。 信心激发出了罗尔斯的能力。从此,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州长。 他在就职演说中讲了这样几句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一直在提醒他——你是天下最优秀的,你的失败是暂时的,再做一次肯定会成功的,那么他将会树立再试一次的信心。现实生活中,那些才能普通、表现平平、安分守己的人占大多数,殊不知,平凡不等于平庸。伟大往往出自于平凡,很多有雄心成大事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强信念的普通人。 故事3: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的张超说,自己小时候,是小姨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张超的小姨考入了北京大学,别看和张超差了一个辈份,是两代人,但年龄只比他大6岁,所以他们平时很谈得来。小姨经常向张超描述北京大学优雅的教学环境、老师与同学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和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情景。这些使得张超对北大心驰神往,读初中时他就立志,一定要考入北京大学。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目标就是考上北京大学。当我疲惫不堪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梦想;当我遇到困难想逃避的时候,我的梦想告诉我逃避不可行;当我获得小成功时,梦想告诉我,笑到最后才是赢……" 有梦想就有动力。自从立下这个目标后,张超学习劲头也更足了。他在房间墙壁上贴了几个大字:"北大,北大,努力奋发!"他每天以此来时刻激励自己。 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压力比初中更大了,但是张超始终坚持着自己考入北大的目标,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从没有放弃过。经过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在受到众多的成功激励后,张超又把目标设得更加远大。经过不懈的努力,北大毕业后他成功进入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目标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目标的指引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地向目标挺进。作为一个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相信自己。要知道,信心多一分,成功就近一步。 故事4:有梦想,就有动力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25年前的一班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就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学生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位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0多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从四面八方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当然更多的是身份普通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布伦克特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孩子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多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一定能成为总统。 多少成功的例子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有了明确而伟大的梦想,才会产生不竭的动力。在对梦想的追寻过程中,即使直面戈壁险滩、荆棘丛生,也不会动摇有志者的决心。只有穿越这些艰难险阻的人才会谱写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故事5:成大事一定要有雄心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走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啊?"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呀,正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一首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他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这就是神奇的命运!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生不逢时,感叹命运不公,这其实只是自己的借口而已。想想我们身边与自己一样出身,有些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却攀上了人生的高峰。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没有目标,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同样是有雄心的人,雄心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能否成功和获得成功的大小。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通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 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由此看来,树立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