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毯(新疆手工织毯) 编者按: 撰文|王彤彤 编辑|李慧珊 "你小时候太喜欢爬了!" "形容一下?" "家里的第一块纯手工羊毛地毯,那是我和你妈攒钱为你买下来的。" 从高中开始,我便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每逢假期回家,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是瘫坐在客厅的这块地毯上。每个周末,把家里老旧的、新添置的地毯都做一遍彻底清洁,不过是家庭清洁中极其普通的一项,但对我来说,只要坐在地毯上,周围的一切都会令我感到难言的踏实。 每当回家和爸妈谈起儿时的记忆,总是逃不过这一块可以铺满整个客厅的羊毛地毯。无论是咿呀学语还是蹒跚学步,这块毛毯陪着我度过不同阶段的成长,而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铺色、单一重复的花纹样式、并不完全对称的走线构成了我脑海中对它的印象。 该接一块地毯回家了 驱车穿过市中心的繁华嘈杂,与不同的楼宇错肩,又驶过人烟稀少的沙地,我和爸爸来到了二十年前买那块地毯的老市场——中国地毯交易中心,二十年的光阴来去匆匆,听爸爸说,那家店的位置并没有变化。 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着,这里并没有电视广告里宣传的那样嘈杂,周遭来往着用推车运送货物的人们和用维吾尔语交谈的店主。 店门双扇敞开以示欢迎,门店四周的墙壁被不同尺寸大小的地毯错落覆盖着,我仰起头看见一张红色的牌子——"宇宙羊毛地毯",牌子悬在二楼那三块窗户口前,顶上立着褪了颜色的广告牌,古铜色的墙壁刚好与其呼应,"旧"却陌生,我定了定神径直走进去。 这是买吐孙的地毯店,放眼望去像是进了一家以地毯为墙皮的洞穴。悬在墙上的挂毯在亮黄灯光的照射下显的格外显眼,花纹的颜色也在其上被衬得鲜亮。 买吐孙的店铺内摆满各色地毯 二十多年前,买吐孙刚刚大学毕业,地毯的事都是哥哥在负责打理,对于家里的地毯生意,他心里并没有方向。那时的地毯图案大都由人工手绘,传统图案库也很久没有任何更新,地毯的生产存在样式单一、设计美感无法跟进主流、制作过程花费时间偏长的问题。买吐孙的哥哥为了能做出更优良的地毯,决定去内地学习先进技术,买吐孙便跟着哥哥和厂内的工人一起坐上了去往山东的火车。 在这支学习队伍中,每个人的学习任务和问题相互对应,有人负责学习更为精细的编织技术,也有人跟进琢磨走线的美感技巧,买吐孙依据兴趣选择学习如何用电脑设计地毯图案。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一行人从很多的不适应中走出来,对买吐孙而言,那次学习经历为当时的他减淡了很多迷茫,也为他日后将传统和新技术的结合埋下了种子。 一家地毯厂的和田地毯展示陈列 从业二十年,每一张地毯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买吐孙来说,地毯是家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员,通过不同的花纹或是色调,每张地毯为每户人家带去的都是不尽相同的氛围。老人在地毯上能找到羊毛般的温暖记忆,女儿结婚也以此作为嫁妆,新房中也会因有地毯而从陌生的空间生发出"家"的质感。在这里,诸如结婚生子这样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刻,传统中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愫会适时泛起声响,那声响告诉大家,"该接一块地毯回家了。" 说着,买吐孙用双手抚摸着身旁那块粉绿色花纹的挂毯不再做声,一阵杂音响起,店内新来的客人打断了这片沉默。"如果你们想找源头,我们的工厂在那边",他转过头用手指了指,那是地毯市场的北方,各种维吾尔族手工艺品生产厂聚集在那里,有许多已传承多年,绵延几代。 在那克西万以后 在新疆和田地区流传的著名传说"地毯之父"中,居住在玉龙喀什河畔的穷苦农民那克西万为了将羊毛织成地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失败。时至今日,织好地毯依然需要有极度的专心和恒久的毅力,也正因如此工厂对织工的考验非常细致。从走线到花纹图案是否能与图纸完全一致,地毯厂里的每一位织工都是地毯厂从不同乡镇选拔来的,确保通过后才能来到这里,其中手工编结是否精湛是衡量织毯技艺的根本标准。 顺着大路开车直走,我们找到了"纳克西湾地毯厂",爸爸向一位维吾尔族大叔表明来意后,大叔点头同意并开始带着我们参观。 纺织工作都在楼上的房间进行,房间四周是清一色的织线木架子。每一个架子最上方悬挂着不同颜色的织线团,每一个织毯架下平均坐着两到三个织工,他们服装样式基本统一,佩戴统一的卫生帽,架子之间的距离均为两米。 地毯厂纺织工们的工作区域 织毯架上的白线是经线,横向的则是纬线,透过第一层毛线往后则是地毯设计图纸。她手下穿过的每一条线或是织成的每一块图案都会和图纸上的一个坐标相对应。绕线、裁剪、压实、再次裁剪,在这里,这样的一套动作每天会在每一双手中重复上千次,而每天能增加十厘米地毯就是不错的"业绩"了。 在窗边一个中号架子下坐着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她大部分的头发被蓝色的卫生帽包裹,身穿带有维吾尔族特色花纹的玫紫长裙,高挺的鼻梁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大叔在我旁边说道,这是她的名字。 因为语言不通,我在她身边坐下来后,只是静静看着她重复大抵相似的步骤。她每织完一行就会转过头来看看我,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心里的想法,只是用好奇的目光跟随她的双手,大拇指上的银顶针反射窗外照进的光缕,不同颜色的毛线也一点一点归落到每一个相应的行列中去。 大叔暂时变成了我和她之间的传话筒,我这才知道,今年已经是库尔班尼萨织地毯的第二十四个年头。从小在农村出生的她因为视力的缺陷而跟着母亲学习了这门传统手艺,"那时的农村女孩都会织地毯,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她一边用紧震器砸向刚刚压实的线头一边给我们说。 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坐在了她的旁边,指了指她的手,她很自然地朝我伸过来,听老一辈的人说,经常织地毯的人手会变得越来越硬。我凑近捧起她的手,面前的这双手像是一块布满细小裂缝的石头,分布在指腹上的老茧状态不一,正在蜕皮或是已被磨平变硬,这在指尖的转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循环焕新。 四年前,库尔班尼萨的母亲去世了。她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也同样以女儿织地毯的出色手艺为荣。自那之后,为了更好地独自生活,库尔班尼萨在地毯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占据了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今年她43岁了,织地毯对她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更是她安放思念的一处寄托。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 在归属之地上 在往地毯厂楼上走的时候,身旁的楼梯墙面上悬挂着长方形的地毯,我站定想从这些样式中观察出些细微的不同。后来听大叔讲解时才得知,每一块毛毯就是一段年份的记录,沿着地毯记录的脉络,我们便能看出不同时期人们喜好的变化,从最初固有的民族风格传统图案:开立肯(开阔式)、恰其曼(散花式)、安娜古丽(石榴花),到开始使用汉族的克努斯卡(博古式)、拜西其切克(五枝花式)以及结合苏联的阿塞拜疆式、阿拉伯的加衣乃玛孜等图案。一百年前或是现在,新疆地毯的图案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和买吐孙谈起二十年前爸妈来买地毯的经历,买吐孙坐在地毯上朝我们笑了笑并坦言道,相比于过去,如今掌握了用电脑设计地毯图案的他,做起设计能更加自如。用心的图案设计和设计者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整个过程之中需要考虑到的不仅是美感,还有关信仰,维吾尔族地毯图案设计主要以花草类别为主,"图案设计讲究灵感,我会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设计图腾,在此之上做一定的改进。"买吐孙耸了耸肩,说完继续翻看手中的那叠进货单。 每一块地毯身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承载着一段完整的个人情感。人们用它装饰屋子想要让它给自己的"私人港湾"增添几丝温暖。也有人坚持手工编织,努力地想要将手工编织的技艺传承下去。 这样一张张带着不同花色的地毯,穿过无数根经纬线和有些泛红、老茧遍布的双手,游离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中,寻觅几分最终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在不同的"家"中找到贴合自己气质的真正归宿。 而我为什么渴望在地毯中寻找和这片土地或是和这个民族微妙的联系,除了单纯如实地记录下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为纪念那些难以割舍——浸透在无意识之中,又被我在无数个时刻感受到的真实情感。 我与故乡是由一块红色花纹、羊毛地毯维系着的。这是我在附近嗅到的气息,同样他们的存在也是我在这座小城里生活过的印迹证明。 人们试图用不同的语句表达自己,用创作作为个体活过的痕迹。回望历史,传统的技艺为人本能的表达欲找到了归处,并将人渴望寻求生命源头的念想落到了具体的实物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绵延不绝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即便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之中,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依然通过扎实的工序和精良的质地,从而孕育出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地毯。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库尔班"在维语里是牺牲的意思,这十一个字的名字是她希望能够永远保持一颗纯净初心的期许,无论面对生活中的任何磨难,都能乐观的看待并勇敢的奉献。 午后的日光透过窗子,我沿着那列并不对称的走编者按: 撰文|王彤彤 编辑|李慧珊 "你小时候太喜欢爬了!" "形容一下?" "家里的第一块纯手工羊毛地毯,那是我和你妈攒钱为你买下来的。" 从高中开始,我便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每逢假期回家,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是瘫坐在客厅的这块地毯上。每个周末,把家里老旧的、新添置的地毯都做一遍彻底清洁,不过是家庭清洁中极其普通的一项,但对我来说,只要坐在地毯上,周围的一切都会令我感到难言的踏实。 每当回家和爸妈谈起儿时的记忆,总是逃不过这一块可以铺满整个客厅的羊毛地毯。无论是咿呀学语还是蹒跚学步,这块毛毯陪着我度过不同阶段的成长,而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铺色、单一重复的花纹样式、并不完全对称的走线构成了我脑海中对它的印象。 该接一块地毯回家了 驱车穿过市中心的繁华嘈杂,与不同的楼宇错肩,又驶过人烟稀少的沙地,我和爸爸来到了二十年前买那块地毯的老市场——中国地毯交易中心,二十年的光阴来去匆匆,听爸爸说,那家店的位置并没有变化。 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着,这里并没有电视广告里宣传的那样嘈杂,周遭来往着用推车运送货物的人们和用维吾尔语交谈的店主。 店门双扇敞开以示欢迎,门店四周的墙壁被不同尺寸大小的地毯错落覆盖着,我仰起头看见一张红色的牌子——"宇宙羊毛地毯",牌子悬在二楼那三块窗户口前,顶上立着褪了颜色的广告牌,古铜色的墙壁刚好与其呼应,"旧"却陌生,我定了定神径直走进去。 这是买吐孙的地毯店,放眼望去像是进了一家以地毯为墙皮的洞穴。悬在墙上的挂毯在亮黄灯光的照射下显的格外显眼,花纹的颜色也在其上被衬得鲜亮。 买吐孙的店铺内摆满各色地毯 二十多年前,买吐孙刚刚大学毕业,地毯的事都是哥哥在负责打理,对于家里的地毯生意,他心里并没有方向。那时的地毯图案大都由人工手绘,传统图案库也很久没有任何更新,地毯的生产存在样式单一、设计美感无法跟进主流、制作过程花费时间偏长的问题。买吐孙的哥哥为了能做出更优良的地毯,决定去内地学习先进技术,买吐孙便跟着哥哥和厂内的工人一起坐上了去往山东的火车。 在这支学习队伍中,每个人的学习任务和问题相互对应,有人负责学习更为精细的编织技术,也有人跟进琢磨走线的美感技巧,买吐孙依据兴趣选择学习如何用电脑设计地毯图案。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一行人从很多的不适应中走出来,对买吐孙而言,那次学习经历为当时的他减淡了很多迷茫,也为他日后将传统和新技术的结合埋下了种子。 一家地毯厂的和田地毯展示陈列 从业二十年,每一张地毯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买吐孙来说,地毯是家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员,通过不同的花纹或是色调,每张地毯为每户人家带去的都是不尽相同的氛围。老人在地毯上能找到羊毛般的温暖记忆,女儿结婚也以此作为嫁妆,新房中也会因有地毯而从陌生的空间生发出"家"的质感。在这里,诸如结婚生子这样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刻,传统中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愫会适时泛起声响,那声响告诉大家,"该接一块地毯回家了。" 说着,买吐孙用双手抚摸着身旁那块粉绿色花纹的挂毯不再做声,一阵杂音响起,店内新来的客人打断了这片沉默。"如果你们想找源头,我们的工厂在那边",他转过头用手指了指,那是地毯市场的北方,各种维吾尔族手工艺品生产厂聚集在那里,有许多已传承多年,绵延几代。 在那克西万以后 在新疆和田地区流传的著名传说"地毯之父"中,居住在玉龙喀什河畔的穷苦农民那克西万为了将羊毛织成地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失败。时至今日,织好地毯依然需要有极度的专心和恒久的毅力,也正因如此工厂对织工的考验非常细致。从走线到花纹图案是否能与图纸完全一致,地毯厂里的每一位织工都是地毯厂从不同乡镇选拔来的,确保通过后才能来到这里,其中手工编结是否精湛是衡量织毯技艺的根本标准。 顺着大路开车直走,我们找到了"纳克西湾地毯厂",爸爸向一位维吾尔族大叔表明来意后,大叔点头同意并开始带着我们参观。 纺织工作都在楼上的房间进行,房间四周是清一色的织线木架子。每一个架子最上方悬挂着不同颜色的织线团,每一个织毯架下平均坐着两到三个织工,他们服装样式基本统一,佩戴统一的卫生帽,架子之间的距离均为两米。 地毯厂纺织工们的工作区域 织毯架上的白线是经线,横向的则是纬线,透过第一层毛线往后则是地毯设计图纸。她手下穿过的每一条线或是织成的每一块图案都会和图纸上的一个坐标相对应。绕线、裁剪、压实、再次裁剪,在这里,这样的一套动作每天会在每一双手中重复上千次,而每天能增加十厘米地毯就是不错的"业绩"了。 在窗边一个中号架子下坐着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她大部分的头发被蓝色的卫生帽包裹,身穿带有维吾尔族特色花纹的玫紫长裙,高挺的鼻梁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大叔在我旁边说道,这是她的名字。 因为语言不通,我在她身边坐下来后,只是静静看着她重复大抵相似的步骤。她每织完一行就会转过头来看看我,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心里的想法,只是用好奇的目光跟随她的双手,大拇指上的银顶针反射窗外照进的光缕,不同颜色的毛线也一点一点归落到每一个相应的行列中去。 大叔暂时变成了我和她之间的传话筒,我这才知道,今年已经是库尔班尼萨织地毯的第二十四个年头。从小在农村出生的她因为视力的缺陷而跟着母亲学习了这门传统手艺,"那时的农村女孩都会织地毯,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她一边用紧震器砸向刚刚压实的线头一边给我们说。 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坐在了她的旁边,指了指她的手,她很自然地朝我伸过来,听老一辈的人说,经常织地毯的人手会变得越来越硬。我凑近捧起她的手,面前的这双手像是一块布满细小裂缝的石头,分布在指腹上的老茧状态不一,正在蜕皮或是已被磨平变硬,这在指尖的转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循环焕新。 四年前,库尔班尼萨的母亲去世了。她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也同样以女儿织地毯的出色手艺为荣。自那之后,为了更好地独自生活,库尔班尼萨在地毯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占据了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今年她43岁了,织地毯对她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更是她安放思念的一处寄托。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 在归属之地上 在往地毯厂楼上走的时候,身旁的楼梯墙面上悬挂着长方形的地毯,我站定想从这些样式中观察出些细微的不同。后来听大叔讲解时才得知,每一块毛毯就是一段年份的记录,沿着地毯记录的脉络,我们便能看出不同时期人们喜好的变化,从最初固有的民族风格传统图案:开立肯(开阔式)、恰其曼(散花式)、安娜古丽(石榴花),到开始使用汉族的克努斯卡(博古式)、拜西其切克(五枝花式)以及结合苏联的阿塞拜疆式、阿拉伯的加衣乃玛孜等图案。一百年前或是现在,新疆地毯的图案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和买吐孙谈起二十年前爸妈来买地毯的经历,买吐孙坐在地毯上朝我们笑了笑并坦言道,相比于过去,如今掌握了用电脑设计地毯图案的他,做起设计能更加自如。用心的图案设计和设计者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整个过程之中需要考虑到的不仅是美感,还有关信仰,维吾尔族地毯图案设计主要以花草类别为主,"图案设计讲究灵感,我会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设计图腾,在此之上做一定的改进。"买吐孙耸了耸肩,说完继续翻看手中的那叠进货单。 每一块地毯身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承载着一段完整的个人情感。人们用它装饰屋子想要让它给自己的"私人港湾"增添几丝温暖。也有人坚持手工编织,努力地想要将手工编织的技艺传承下去。 这样一张张带着不同花色的地毯,穿过无数根经纬线和有些泛红、老茧遍布的双手,游离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中,寻觅几分最终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在不同的"家"中找到贴合自己气质的真正归宿。 而我为什么渴望在地毯中寻找和这片土地或是和这个民族微妙的联系,除了单纯如实地记录下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为纪念那些难以割舍——浸透在无意识之中,又被我在无数个时刻感受到的真实情感。 我与故乡是由一块红色花纹、羊毛地毯维系着的。这是我在附近嗅到的气息,同样他们的存在也是我在这座小城里生活过的印迹证明。 人们试图用不同的语句表达自己,用创作作为个体活过的痕迹。回望历史,传统的技艺为人本能的表达欲找到了归处,并将人渴望寻求生命源头的念想落到了具体的实物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绵延不绝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即便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之中,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依然通过扎实的工序和精良的质地,从而孕育出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地毯。 "库尔班尼萨·塔西铁木尔","库尔班"在维语里是牺牲的意思,这十一个字的名字是她希望能够永远保持一颗纯净初心的期许,无论面对生活中的任何磨难,都能乐观的看待并勇敢的奉献。 午后的日光透过窗子,我沿着那列并不对称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