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房产时事环球科技商业
投稿投诉
商业财经
热点动态
科技数码
软件应用
国际环球
晨报科学
新闻时事
信息智能
汽车房产
办公手机
教育体育
生活生物

研究表明物理学家终于解开茶壶效应之谜

  在倒茶时,茶水顺着茶壶边上滴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茶壶效应”,对普通喝茶的人来说是个小麻烦。但对全世界的物理学家来说,它却构成了一个跨越数十年研究的棘手理论问题,并因为相关研究结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奖。2019年,当荷兰物理学家提出一个量化模型,准确预测一个茶壶在倒水时将滴出多少(或多少)的精确流速时,我们认为研究人员终于结束了对“茶壶效应”之谜的探讨。但显然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以填补理论中的一些漏洞, 维也纳技术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物理学家承担了这些工作。
  研究人员说,他们最终为“茶壶效应”开发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描述,该描述抓住了惯性力、粘性力和毛细管力的复杂相互作用,这些力在满足某些条件时共同起到了重新引导液体流动的作用。然而,事实证明,重力并不那么重要;它所做的只是决定流动的方向。根据作者的说法,这意味着在月球上仍然会得到“茶壶效应”,但如果在国际空间站上倒茶就不会。
  研究人员在《流体力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他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而现在他们已经宣布了他们为测试其理论模型而进行的实验结果。虽然这可能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难题,但所获得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流体流动,例如微流控设备。
  Markus Reiner 在1956年首次描述了“茶壶效应”,并帮助开创了流变学(研究液体如何流动)领域。随后,已故斯坦福大学工程师和数学家 Joseph B. Keller 进行了自己的调查,并得出结论,滴水是由于气压而不是表面张力造成的,正如许多人所假设的。他和同事Jean-Marc Vanden-Broeck在198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这项工作为他们赢得了1999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根据 Keller的说法,液体的压力在浇口处低于周围的空气,后者将茶水推到壶嘴外面。
  以下是基本的工作解释。在较高的流速下,最接近茶壶壶嘴的那层液体会分离,因此它的流动很顺畅,不会滴落。在较低的流速下,当发生流动分离时,这层液体会重新附着在壶嘴表面,从而导致滴漏的流动。壶嘴的直径、壶嘴的弧度以及茶壶所采用的任何材料的"润湿性"(液体喜欢与被另一种液体包围的固体接触)也是影响水壶是否滴漏的因素。
  但它们并不是主要的罪魁祸首。2010年,法国物理学家证明,滴水的实际原因是一种"水力毛细管效应",它可以防止(在较慢的倾倒速度下)液体从壶嘴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流畅、干净的流动。所有其他因素在决定这种"水力毛细管效应"有多强方面起着作用。那些物理学家建议将壶嘴做得尽可能薄和尖锐,以减少滴漏,甚至可能在壶嘴涂上超防水材料。
  2019年的研究是由于共同作者Etienne Jambon-Puillet(当时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名博士后)有一天对他在实验室里清洗的注射器中的圆柱形针头周围的液体如何缠绕感到着迷。他和几位同事建立了一系列垂直圆柱体,并向它们喷射染色水,对液体在不同流速下的表现进行录像。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水柱在高流速下保持直线路径,而随着流速的降低,水开始有一点偏转。在更低的流速下,水开始盘旋并"依附"在圆柱形表面上,然后旋转形成一个螺旋。
  作为奖励,研究人员的新模型准确地预测了这种"粘"在--而不是脱离--像圆柱体(或茶水嘴)这样的固体表面的关键过渡何时会发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当静水吸力和湿润之间存在耦合时,当茶液向下流动时,它就会与茶壶的侧面结合起来。
  这篇最新的论文与之前的那些研究是一致的,也表明下降到一个临界流速以下会产生“茶壶效应”。根据作者的说法,水滴不可避免地在壶嘴下的尖锐边缘形成,确保这一区域始终被打湿。流速决定了这些水滴的大小。在最低的流速下,水滴可能大到足以将整个水流转向边缘,茶水就会滴落下来。
  至于工作中的力量,惯性帮助流体保持其原始方向。毛细管力减缓了壶嘴处的流速。其他关键因素是液体表面与茶壶壁之间的接触角,以及茶壶材料的亲水性(或湿润性)。角度越小,或者材料越亲水,液体的脱离速度就越慢。
  “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看似简单的效应,但要在流体力学的框架内准确地解释它是非常困难的,”共同作者Bernhard Scheichl(维也纳大学)说。“我们现在首次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水滴形成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边缘的底面总是保持湿润。”
  当然,一个好的工作理论的预测仍然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Scheichl等人通过从一个倾斜的茶壶中倒水,改变流速(高、中、极低),并用高速摄像机捕捉这些动态来测试他们的模型。在上面的视频中,你可以准确地看到低于临界流速是如何导致边缘湿润和“茶壶效应”的明显滴漏的。
  【来源:cnBeta.COM】

研究人员发现家用化学品跟人体肠道微生物存在关联性据外媒报道,一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儿童胃肠道中的细菌和真菌含量跟家庭环境中常见化学物质的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项发表在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东方1号历史性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60周年纪念60年前的星期一,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最初为发射核武器而设计的改版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成为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第一人。虽然他的飞行只持续了1小时48分钟,但这是一个历史性小行星2021GT3从地球和月球之间经过下个月还有新来客2021AF8一颗小行星从地球旁近距离经过。这颗小行星名为2021GT3,是一颗直径约19米的小行星,它从地球和月球之间经过,距离约为25586公里。虽然这离撞击地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从宇宙尺MIT科学家设计新系统可以在几小时创造出海星机器人据外媒报道,在研究水下海洋生物时,如果能使用一种不会因为对动物来说显得不自然而吓到它们的设备,就会有所帮助。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利用一种新的快速开发系三名宇航员将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据外媒CNET报道,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两轮对接泊位重新安置任务之后,现在已经为接下来的几批乘员前往轨道科学实验室扫清了道路。搭载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MarkVandeHeSpaceX在为NASA发射Crew2任务完成静态火箭测试SpaceX公司已经启动了火箭,该火箭将在下周执行Crew2任务,以将其下一批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这家私人航天公司周六(4月22日)在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发射台对其在地球上建造一颗恒星很难正寻找更好的材料核聚变是为太阳和所有其他恒星提供动力的过程。在核聚变过程中,两个原子核的距离足够近,它们融合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地球上复制这一过程,有可能提供几乎无限的电力,而且碳排放几乎新研究称系外宜居行星的降雨模式都与地球类似未来某一天,人类可能会登上另一个宜居的星球。即便地貌与地球截然不同,但大家肯定不会对某种自然现象感到陌生,那就是mdashmdash下雨!近日,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JGR行星期刊上发SpaceX星际飞船原型SN11在试飞落地前发生爆炸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SN11进行了高空飞行测试。但不幸的是,在着陆之前,SN11在空中发生了爆炸。当地时间周二早上8点,SpNASA为最强火箭SLS进行第二次RS25发动机热火测试美国宇航局于2021年4月6日进行了第二次RS25单引擎全时热测试试验,以支持未来登月任务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的引擎研发和生产。这次超过8分钟(500秒)的全时热测试是在圣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合并星系中的两对双类星体据外媒CNET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正在提供来自宇宙的更多有见地的图像。根据上周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它捕捉到了两颗看起来相当接近的类星体,来自一
研究人员呼吁扩大对助长肥胖的化学品的监管范围据外媒报道,化学品暴露正在助长世界各地的肥胖问题,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呼吁政府扩大针对这些物质的法规。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ldquo肥胖因子rdquo,具有干扰荷尔蒙的作用,可能在肥胖症国际空间站忙碌的周末啮齿动物研究微生物取样等等本周末,国际空间站变得异常忙碌。在啮齿动物研究微生物取样之外,参与远征65任务的三名宇航员将准备下周从Soyuz载人飞船中转移到对接口中。美国宇航局飞行工程师梅根middot麦克阿外媒MIT的生物学家发现癌症疫苗新目标据外媒报道,在过去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将疫苗接种作为一种帮助抗击癌症的方式。这些实验性的癌症疫苗旨在通过注射在肿瘤上发现的癌症蛋白片段来刺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摧毁肿瘤。到目前化石脚印证明早期人类在大约23000年前抵达北美据外媒CNET报道,2009年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国家公园发现的化石脚印现在证明了早期人类在大约23000年前抵达北美。最近对被困在化石中的种子的分析帮助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确定了SpaceX证实在Inspiration4任务期间有警报响起据外媒报道,不久前,Inspiration4任务首次将全平民宇航员送入轨道。他们乘坐特殊的载人龙飞船进入轨道,该乘员舱放弃了通常用于连接国际空间站的对接硬件,而采用了一个穹顶窗,使与理论相反暴饮暴食不是由压力诱发的冲动引起的与理论相反,压力改变了抑制网络中的大脑活动,但并没有促使暴饮暴食。根据发表在神经科学(JNeurosci)上的新研究,压力改变了自我抑制区域的大脑活动,但并不引发暴饮暴食。暴饮暴食科学家开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据外媒报道,辛辛那提大学的工程师们正在开发将温室气体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以应对气候变化并让获得火星燃料。辛辛那提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吴敬杰(音译)和他的学生在一个反应器中使新的麦片盒大小的CUTE卫星或帮助实现远大的目标据外媒报道,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大气和空间物理实验室(LASP)设计和建造的一个新的微型卫星正在证明,ldquo可爱rdquo的东西可以接受大的科学挑战。ldquo科罗拉多紫外线科学家发现一种能解决最难计算机问题的新方法据外媒报道,一种相对较新的模拟人脑工作方式的计算方式已经改变了科学家解决一些最困难的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它可以使所谓的ldquo储层计算rdquo的工天文学家为何要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段来观察宇宙?据外媒报道,射电天文学家在几个波长范围内我们称之为波段观察宇宙。超大型阵列(VLA)使用的波长范围从4米到不到1厘米不等。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使用的无线电波段NASA想让人们为Artemis宇航员设计一辆巴士据外媒报道,当航天飞机项目在2011年结束时,Atlantis航天飞机并不是最后退役的交通工具。这个荣誉应该属于Astrovan,这是一个经过改装的Airstream汽车之家,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