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自从微信推出“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后,这个话题便引发热议,对于这个功能,有人赞赏,认为“我可以从这些人里挑出那些我想删除的人了”,也有人吐槽,认为选择某个选项后 ,要删除接近90%的人,“我1700个联系人,半年内没说过话的,没回复过朋友圈,无共同小群的人高达1300多人,这让我怎么删?”(知乎网友楠爷)。 事实上,这只是微信的一个小更新,却可能反应了它背后对于自身社交关系的思考。 一个人最多能与150人保持稳定好友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曾研究过一个人能维系多大朋友圈的命题。他于1993年提出了“邓巴数字”,他在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时,发现物种的大脑新皮质(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最后形成的部分)的平均大小与每一物种社交群体的大小具有相关性。 他估计,将这一结论推导到人类身上,人们的社交圈人数应该在150人左右,其中包括了亲朋好友及经常碰面的熟人。具体来讲, 5个死党、15个密友、150个朋友,这是一般人维持的社交关系。 真实的世界同样如此,想想你半年来与你联系紧密的有几人?保持过联系的有几人?有过互动的有几人?这些数字恐怕不会超出“邓巴数字”的范畴。这也就难怪当你测试不常联系的朋友时,这个数字要占到你全部好友的90%了,正常来讲,如果你的微信通讯录中有不超过300人时,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数字。(当然其中可能至少有一半是你不再联系的同事。) 微信扩张,朋友收缩 众所周知,微信走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大,它从最初的IM工具,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巨无霸的平台,它想包罗你生活中的一切,新闻(微信公众号),存钱(微信理财),支付(微信支付),交水电费(城市服务),应用市场(小程序),这就是微信想“连接一切”的体现。 虽然微信变得越来越大,但却也在很多方面克制,比如对朋友圈广告的谨慎,对付费阅读的考虑再三等,这是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最大努力给用户好的产品体验的表现。 但是微信平台自身的克制,并不能阻止用户个人利用这个平台“野蛮生长”。能够加5000个好友,这对于不少人成为了一个营销工具,有人利用它做微商,有人利用它煽动更多人开户,有人将它作为自己内容更大曝光的工具,有人加几百个群以推广自己的产品。 很多人的微信因为这些噪声的存在,受到了极大的骚扰。但对于这些,微信并没有实质上的有效行为来制止,并且它似乎也没有好的理由来制止。 “不常联系的朋友”是一个好的尝试,虽然它并不能完美解决以上问题,但却给用户提供了一个选项 ,并且作为一个尝试,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微信的下一个动作。 微博加粉,微信减粉 可能大部分产品都希望自己的用户越多越好,比如了解微博的人都知道微博会悄悄给用户加粉的事。但对于微信来说并非如此,在这个阶段,它已经不需要再通过用户的绝对数量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对而言,用户的活跃度则更为重要,它才是这个平台真正价值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讲, 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并不会降低微信平台的活跃度,反而会让社交更真实也更干净。 一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变得越来越大,一方面希望用户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也许体现了 微信的期望——第一,为真正的用户提供更多服务,第二重回熟人社交。 在寻空看来,微信推出这个“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或许只是它整治微信平台微商,传销等杂乱信息的一个尝试。这个功能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某网友说:”我和我表妹就‘不常联系’,因为她就住我隔壁。“而要破解别人因为“半年内无单聊”将你删除的功能也不难,你只要每半年群发一条祝福短信就可以了。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微信接下来的功能,比如不少网友呼吁的“已经删除我的好友”,“判定为微商用户”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