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纹测试(皮纹测试不靠谱) Dr. 魏用指纹测智商,靠谱吗?我们在专栏见面以来,你会不会觉得我变成打假专业户了?时不时有家长问我,这个靠谱吗?那个科学吗?特别让我有感触的是,家长越着急,越有可能被这类谣言蒙蔽双眼。最后,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粗略算一下我们一起破除的伪科学有左右脑、记忆术、杜曼闪卡、蒙眼识字等等。上周又有家长问我,皮纹检测能不能测出孩子的多元智能?所谓的皮纹检测,就是宣称测测孩子的手纹,就能了解他的八种不同的智能,比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等等。我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变得很复杂。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问:能不能用一个伪科学概念,来检测一个得不到实证科学支持的概念,是否正确,这当然不靠谱。 皮纹测试不靠谱,指纹和细胞没有因果关系,首先,皮纹测试是伪科学。据说让孩子按按手印、脚印,然后靠一些所谓高级的仪器分析手脚的纹理,就可以预测孩子的先天智能和后天优势。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简直是高大上版的看手相算命?这些机构还宣称,根据人十个手指上那些凸起的像指纹一样的纹路,也叫总脊纹数,它们的总数乘以一亿,就代表这个人脑细胞的总量。 听起来是蛮神奇的,可是并没有科学研究证据支持这个说法。指纹和脑细胞不存在因果关系。美国国家科学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质疑过皮纹测试的科学性了,我们无法用皮纹预测智力,更别说潜力了。 多元智能只是被广泛接受的个人观点 说完了皮纹测试不靠谱,那"多元智能"又是咋回事呢? 多元智能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英文是Multiple Intelligences,英文直译是"多元智力",不过国内普遍叫多元智能,为了防止混淆,我这里也统称为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有八大智能,后来又建议再加两个智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多元智能在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它只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个人观点,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心理测量界的实证支持。 所以你看,怎么能用一个皮纹测试这个伪科学概念,来测量一个得不到测量界支持的概念呢?下次看到这种宣传"指纹能测多元智能"的机构,你还是赶快远离吧,肯定不靠谱。 多元智能理论缺乏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支持 虽然指纹测多元智能不靠谱,但你可能听到过,很多机构信奉多元智能理念,单看这个理论,又如何呢?首先我们要回到1983年,那时候认知神经科学刚刚诞生,一般的"IQ智商"测试只测试一些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时候,加德纳跳出来说,不能单凭智商测试来判断一个人所有的智力,人有八大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就这样诞生了。他认为智商测验只能衡量一部分学校需要的智能,比如数学、逻辑等,但不能测量你在其他领域的智能,比如音乐和运动智能。 而且,这八种智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你一种领域表现差,没关系,用其他领域补足就好了。 这种说法当时就引起了轰动,人们一听,原来任何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聪明人,那就算我智商测验比你低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这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惜,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听上去十分激动人心,但它还是缺乏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支持。 接下来我会一一破除你对多元智能的误解,并且,给你真正符合认知科学的几条"聪明"建议: 1.智力分八种?不靠谱 我给你的第一条建议:如果你打算给孩子做多元智能测试,测测他的八种智力,那就不要浪费钱了。如果已经做了测试,那么测试报告的结果看看就好,不要过于相信。 加德纳把智力分成八种,但他不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确定的,而是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我认为应该有八种智能"。比如,实际上没有音乐智能这种智力,这只是加德纳主观认定的。在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界,加德纳的理论就特别不受待见。 这个理论等了23年,到2006年才等到第一篇科学研究来检验它的正确性,结果还是不支持。 虽然,多元智能理论不被主流学术界支持,但在教育界,多元智能理论却翻身做了主人。这个理念引进的30多年后,我们仍然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到他的影响力。 以往的学校只重视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培养,忽视了运动、音乐、社交力的培养。但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可能比传统的"学术"智能对孩子的成功更重要,这让学校教育也开始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开始认为"学校应该传授八种智能"。 而且,有些学校开始实行个性化教育,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不同的孩子,从这点上看多元智能对教育是有实践意义的。 把智力分成八种是教育上有效的分类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利于一些教学实践。但是,对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来说,智力实际上不能这么分,多元智能的测量恰恰不能预测孩子的学业表现。长期来看,错误的理论反而会误导教育者。 2.没有多元智力,但有多元的思维方法 第二点,没有多元智力,但是有多元的思维方法。加德纳认为智能和智能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智力风格,比如音乐型聪明的孩子、运动型聪明的孩子。 一些受到多元智能理论影响的课堂,首先会测试孩子是那种智力类型,然后根据他们"特别的思考过程"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对于音乐型聪明的孩子,老师就给他们用音乐的形式来讲数学课。这听起来很个性化,但其实是靠不住的。 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八大智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个人的语言智能比较好,他的音乐智能也会比较好。认知神经科学家研究了多元智能中提到的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情绪智能等在大脑中的处理途径,发现不同智力间的神经通道有很大的相关性,它们在神经基础上有很大的重叠,甚至有类似的神经运作机制。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在某一个维度上的能力比较出众,就只利用那个维度学习。与其花大功夫为他定制一种学习风格,不如让他学习多元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强健孩子的大脑。 我来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多元的思维模式: 比如,你想教会孩子"美国"的概念,可以用多元的方法来教,给孩子看美国地图,听美国的乡村音乐,吃美式的汉堡,玩一玩美式橄榄球。每一个不同角度的学习,都可以帮助孩子做一次思维的转换,还有助于他们再次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发现孩子这次的作业是做数学题,要用到大量的逻辑、推理等比较严谨的思维模式,你可以给他换换脑子,加一些画画的任务进去,帮他用创新的联想性思维游戏平衡一下。 再比如,如果你发现孩子要参加问答竞赛,这是需要快速应答能力的,也不要只给他训练答题速度,帮孩子跳出时间限制的框框,也让他做一些有时间深度思考的训练,跟他一起思考每个答案后面的意义是什么。 3.聪明的标签,没那么重要 最后一点,也是我今天最想强调的一点:我们不应该对"智力""聪明"这类词语过于强调。 很多支持多元智能的机构里会贴出"你是哪种类型的聪明?"之类的标语,这对孩子其实是误导。人除了聪明,还有很多其他能力,比如善良、坚毅、乐观,它们的价值不亚于智力。在那些杰出的人中,不乏智力水平一般的人,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过精彩的一生,为世界创造价值。 与其一定要给孩子贴上一个"音乐型聪明""运动型聪明"的标签,不如大大方方夸赞他们的音乐、运动能力。加德纳老爷子后来也承认,他可能决定不把多元智能称为"智能",改而称为"才能"。 而且,过于强调聪明、先天的潜能,可能会忽视了后天努力的作用。你想,如果做个测试就能预测孩子的未来了,那我们还需要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绩吗?直接给他做个智商测验,让基因决定他的人生就好了。 这是不对的,虽然人和人的智力天生有差距,人的成就可不仅仅由基因决定。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跟环境互动。孩子的生活环境、后天经验、教育支持等等都可以帮他们改写基因,跳出遗传的限制。 比如,智商只能解释人们25%的成绩上的差异,想要获得良好成绩还取决于智商以外的许多因素,像是你是不是足够坚持、对学习有没有兴趣等等。其实,你来到《Dr. 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听我叨叨各种科学育儿的知识,也是想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在环境上,对孩子的发展施加影响,对不对? 不过,不同的孩子确实有一些不同的学习偏好,我们平时可以留心观察,看看哪种学习方法对他们是最奏效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真要区别对待他们。 相反,我们更要注意平衡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是那句话,与其为孩子定制一种学习风格,不如让他练习多元的学习风格,发展多元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