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的泡法(六大茶类冲泡方法汇总?)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开篇语】 朋友圈里,有人转发了一张表格——三分钟教你学会冲泡六大茶类。 点进去粗略一看,不禁苦笑。 如此粗糙、简单、一刀切的泡茶方式,根本没有实用性。 论实质,这份所谓的"泡茶知识干货",纯粹是茶行业"垃圾快餐"。 如果你在泡茶时,选择盲目照搬。 那么,反而会将茶味泡苦泡涩,白白浪费好茶。 言归正传,到底那张表格里的内容,错在了哪? 一、较真来看,六大茶类不能这样排序。 表格内容里,对于六大茶类的排序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 黑茶、黄茶。 但这种排列方法,在茶圈里是非常奇怪的。 因为,六大茶类的划分,以发酵程度为界限。 绿茶(不发酵)、黄茶(轻发酵)、白茶(微发酵)、青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黑茶(后发酵)。 按发酵程度高低,进行划分讲解六大茶类知识,更能体现专业态度。 二、75℃、85℃、95℃、100℃,这些泡茶水温靠谱吗? 这样的泡茶水温,没有可实践性。 泡茶时,专门用温度计测过水温后再去冲泡,未免太教条。 何况到了秋冬季,气温比较低,一壶刚烧沸的水温度下降很快。 很多时候,即便是你测到了相应的水温数值。 但等到提起烧水壶往茶具内注水,正式开始泡茶时,温度早已发生变化。 所以,拘泥于特定水温数值,太过脱离实际。 三、泡绿茶、黄茶、红茶时不能用太高水温,否则会烫坏茶叶? 这点纯属谣言,没有科学依据。 茶叶会被沸水烫坏、烫熟、烫伤,破坏风味一说,在理论依据上站不住脚。 高水温泡茶,并不会破坏茶叶内部的养分物质。 以西湖龙井的炒青为例,它在杀青时,温度要求据说高达200-300℃,在如此高温环境下,传递到茶叶表面的温度,势必也要近似或者超过沸水温度。 既然如此,又何须担心它在冲泡时,会被沸水烫坏呢? 所谓"好茶怕烫"一说,未免将茶叶想得太娇弱。 四、有的茶用沸水冲泡后不是苦涩,就是发酸,这是泡茶水温没选对? 其实这与茶叶品质有关。 茶汤泡出苦、涩、酸等负面茶味,在于茶叶内部苦涩物质或酸味物质过多。 对优质茶而言,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不管用什么样的水温,都不会泡出涩麻感强,苦如黄连汤,酸到牙根发软等问题。 正因如此,不少有经验的老茶客,会用沸水试茶。 疾风知劲草,烈火出真金,能够经得起沸水考验才是当之无愧的好茶! 内质充足的好茶,用沸水冲泡,茶汤风味会更香更好喝。 论冲泡六大茶类的水温,好茶大可安心用沸水。 一壶水在烧到滚沸后,便可直接冲泡,没有太多繁琐讲究。 五、用玻璃杯、盖碗、紫砂壶泡茶,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玻璃杯泡茶优势是,快捷简单易操作,可以观察杯内茶叶缓缓舒展。 但缺点是,不能做到茶水分离,且第一杯与第二、三杯茶汤之间,风味断层明显,落差很大。 盖碗泡茶时,优势多多。 瓷质盖碗不会吸附茶香,方便清洗,六大茶类皆可适用。并且和茶壶比起来,盖碗泡茶便于闻香,展现出每一冲茶香的独到风味! 但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新手刚开始用盖碗泡茶时,要经过摸索与练习才能顺利上手。 紫砂壶泡茶的劣势是紫砂会"吸香吐香",即在吸附茶香的同时,也会在后期吐出一部分茶香,影响茶汤风味纯正性。 (这正是一把用久的紫砂壶,能做到不放茶叶,只倒水进去也能出现茶香的奥秘所在。) 同时,紫砂壶还有"专壶专用"的讲究。 对普通茶客来说,挑选紫砂壶时"水很深",容易遇到所谓的化工壶等风险。 最后,紫砂壶内壁容易积累茶垢,像壶嘴内部等狭窄罅隙处,容易留下卫生死角。 清洗过程较为繁琐麻烦,日常养护比较费时间。 而在优势上,对于部分茶客而言,紫砂壶有着一部分"文玩"属性,可供把玩。 选一把名贵的紫砂壶摆在茶桌上,可以让茶席布置显得更加有档次。 同时,借助于紫砂壶会吸附气味的这一特性,在不少茶客眼里,用于冲泡部分带有仓味、杂味的茶叶,刚好适宜。 六、玻璃杯泡茶与盖碗泡茶,茶水比例不变? 当然不行,这是泡茶过程一大禁忌。 盖碗泡茶可以做到茶水分离,一般在前几道茶汤时,可以在注水后快速倒出茶汤。 等茶味逐渐被泡淡时,才需要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为确保在快出水下,茶叶能够泡出理想风味,茶水比例讲究恰到好处。 以多年喝茶经验看,在泡福鼎白茶、武夷岩茶、桐木红茶时,用标准容量110毫升盖碗泡茶,投茶数量应如下: 白茶,投茶5克,茶水比例是1:22。 岩茶,投茶8克,茶水比例约为1:13。 红茶,投茶5克,茶水比例是1:22。 而玻璃杯泡茶时,投茶情况则大为不同。 杯泡时,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内在茶味源源不断浸出直至被泡淡。 为避免在长时间浸泡下,茶汤滋味过分浓郁,玻璃杯泡茶的投茶原则是"宜少不宜多"。 在办公室时,随手泡一杯茶,只需投一小撮干茶即可。 以春寿眉、白牡丹这类的白茶为例,投茶1-1.5克,往杯内注入200毫升热水,稍等片刻,茶味即成。 玻璃杯与盖碗泡茶时,不能沿用相同的茶水比例,这点是茶圈常识! 七、盖碗、紫砂壶泡茶,闷泡3、5分钟再出汤,会"毁茶无数"。 前面已经提了,在合理的茶水比例下,用盖碗泡茶时讲究快出水。 即,注入沸水后,迅速合盖"秒出"。 内质丰富的好茶,完全可以做到短短几秒就浸出足够滋味。 等到泡过五六冲后,随着茶味不断被消耗,才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要是从第一道茶汤开始,就直接闷3分钟再出汤,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比如,前一、两冲闷出来的茶味,浓重不堪,并不好喝; 比如,长时间闷泡下,茶味喝起来不爽口。 比如,随后再注水冲泡时,茶味表现一落千丈; 比如,因前期茶味物质消耗过多,导致不耐泡…… 从喝茶经验看,用玻璃杯泡茶等到茶叶逐渐舒展,茶味适量浸出后,便可饮用。 而用盖碗或者用茶壶(玻璃壶、紫砂壶、陶瓷壶)泡茶时,冲泡时间都讲究"前快后慢",不能照搬所谓的闷泡3-5分钟一说! 八、六大茶类里,茶叶的耐泡次数是恒定不变吗? 当然不是,茶叶的耐泡次数,受多个变量因素影响。 产区环境、制茶工艺、仓储条件等,会影响到茶叶内质积累与保留。 在内质受损,品质不佳前提下,劣质茶往往泡不到一、两冲就变得格外寡淡。 茶叶的可冲泡次数,还与冲泡方式有关。 用玻璃杯泡、保温杯泡、旅行杯泡茶,自然不如盖碗冲泡来得耐泡。 而闷泡3分钟也不如短短几秒"快出水"来得耐泡。 在投茶数量多少方面,也会影响耐泡度。 用玻璃杯泡龙井时,投茶一小撮进去,哪怕再好的品质也泡不了多少次。 另外在红茶里,条索相对完整的正山小种,肯定比已经切成碎片状的"红碎茶"来得耐泡。 最后,一泡茶可以泡几次,是个主观话题。 有的人对于茶味要求很严格,认为再好的茶泡过六、七后也差不多喝到尽兴,可以换茶。 而有的人将喝茶视作解渴,一泡茶反复添水多次,哪怕泡出来的茶汤到最后淡如白开水,也不舍得倒掉换茶。 看待茶叶的可冲泡次数时,盲目一刀切本身就不可取! 【结束语】 但凡能快速学到的茶知识,多半都不值钱。 对泡茶略有心得的朋友,想必在看到这张表格内容后,多少能看出它的明面错处。 泡茶的学问,很简单也很复杂。 简单在于人人都会操作,投茶后注水,稍等片刻便能享受。 然而复杂的地方,又很微妙。 不同的茶,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水温,不同的冲泡方式,都会带来风味影响。 三言两语,难以概括。 茶界新手在入门学茶,不建议"速学"。 学茶,没有捷径可走。 多喝、多学、多问、多琢磨,才是关键。 心急求成,只会带来焦虑。 冷静思考,才能得到沉淀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