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故事(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 作者 | 娇云 "省心"的孩子,在讨好父母 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 蹦蹦爸为拥有两个"乖"孩子骄傲。 小女儿蜜糖活泼可爱, 在网上积累了不少粉丝, 而大儿子蹦蹦则让他很省心。 在学习上,蹦蹦难得让人操心, 每天自觉完成作业,成绩排名一直靠前。 蹦蹦从不跟妹妹争宠, 很理解父母对她的关注, 还总把最好的都让给妹妹。 哪怕父母只带妹妹外出游玩, 让他留在家里,他也没有怨言。 爸爸喜欢玩游戏, 经常使唤蹦蹦代劳自己的事情, 如果没做好,就会训斥、打骂他。 蹦蹦不但不生爸爸的气, 还主动承认"错误",习惯自我责备, 也能很快改正。 然而, 爸爸对蹦蹦的要求反倒比妹妹更严厉, 认为他一直很乖,所以不该犯错。 但他万万没想到, 蹦蹦竟然过得并不快乐,甚至很压抑。 爸爸不知道, 蹦蹦为了得到他的认可, 才默默承受不分清红皂白的责难, 从不辩解。 他不知道, 蹦蹦渴望他多关心自己, 希望不要再嘲讽他, 能跟他像朋友一样聊天。 甚至, 孩子不是不委屈、难过, 而是全都压在心里, 每次都靠着"憋"来度过。 当孩子吐露出内心的"秘密", 爸爸既震惊又愧疚。 和孩子朝夕相伴, 竟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 太过省心的孩子, 往往把乖展现在父母面前, 却隐藏了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他总是委屈自己, 默默地承受痛楚, 只为看到父母开心。 然而, 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乖视为理所当然, 甚至还有"教育得当"的错觉。 武志红说, 为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不管父母是怎样的人, 孩子都渴望获得他们的爱, 并努力达成期望, 因为孩子害怕背叛父母后, 被抛弃,陷入孤独。 不管父母的要求多么不合理, 哪怕远超过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 为了获得爱和认同, 孩子都会无条件地顺从。 他甘愿委屈自己,放弃一切想要的。 讨好了父母,自己却艰难求存。 这,未必是好事。 最怕"省心"的孩子,弄丢了自己 知乎上一位网友, 分享了儿时的经历。 打小起, 父母就教育她, 不要让人操心,而她也做到了。 虽然家庭条件不错, 但她从不会主动问父母要冰激凌、玩具, 也从不要求买新衣服。 吃饭时,只夹离自己最近的菜, 吃别人不吃的。 她养成了不麻烦别人、 不表达感受和需求的习惯。 在学校, 眼睛近视的她, 却被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排, 她情愿默默忍受, 也不愿给老师添麻烦, 始终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看不清黑板,她成绩一路走下, 结果有望上一本的, 最后勉强考进个三本。 慢慢地, 她发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 经常莫名地低落、沮丧, 还伴随着可怕的空虚感、绝望感, 感觉活着的不是自己, 总在满足别人,结果却弄丢了自己。 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里, 妈妈希望儿子小宇能上最好的学校, 于是给他大量地报补习班, 甚至小宇刚动完手术, 就催促他刷卷子,还把老师请来病房补习。 她拒绝孩子画画,虽然知道那是他的最爱, 不让玩游戏,也不放他外出玩耍。 刚开始,小宇还很抗拒, 慢慢地,他也不再跟妈妈提要求。 他从早到晚地枯坐在书桌边, 甚至撑着病后柔弱的身体, 咬牙刷题、学习。 在小宇身上, 看不到孩子该有的童真和快乐, 却多出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孩子放弃了想要的,就为了让妈妈省心。 《少有人走的路》书中说: "一个人如果长期扭曲自己的感觉, 压抑自己的需求, 总有一天她会失去感觉,最终失去自我。" 孩子把满足父母视为应该, 反而不理会自我需求。 一次次地, 他推开内心真实的感受, 把它们压在心底, 结果越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 与自我隔离,让心灵痛苦不堪。 孩子失去了自我, 其内心就会脆弱、封闭、无力,丧失获得幸福的能力。 然而,只有让孩子活成本来的样子, 才能让心灵强壮有力。 松绑,还他孩子的模样 孩子根据父母的反应, 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要求、期望,会被孩子视为行为准则。 因此, 只有放下不合理的期待, 才能让孩子自由。 同时,要允许他放肆地哭,开心的笑, 尽情的玩、闹,能够自由表达想法, 才能让孩子成为孩子,内心活得舒展。 1.避免不合理的期待。 父母需要放下不合理的期待, 首先,避免把大人的责任转嫁。 不少父母分不清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把大人的责任随意加给孩子, 导致孩子在成长中责任不清, 承担不该承担的, 以至于过早地"长大"。 要知道,亲子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各自的权利, 也有相应的责任, 只有划清责任界线, 孩子才能自由的成为孩子。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 女孩张秀英分享了妈妈的教育。 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 妈妈则在家上班, 还要照料几个孩子上学。 妈妈过得很辛苦,也经常在电话里跟爸爸争吵。 但每次, 她都会避开孩子, 就算感到很委屈, 也会等几个孩子都睡了, 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厕所里哭出来。 妈妈认为, 大人的事自己解决, 不想让它蔓延到孩子, 不能让孩子承受不该承受的辛苦。 父母纵有不容易,但承受能力也更大, 而孩子心智柔弱,还承受不起大人的责任。 父母的事自行解决,孩子才有长大的自由。 不合理的期待, 也是指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 以及违背天性的: 孩子有艺术天分,父母却偏不让他学习画画; 孩子性格偏安静,父母却要求孩子过度社交…… 在父母看来美好的期待, 如果并不符合孩子的能力, 就需要放下。 因为强加只会让孩子违背内心,委屈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放下不合理的期待, 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看到更好的成果。 2.鼓励孩子表达需求和情绪。 孩子很敏感, 父母一个不悦的表情, 都会让他不敢表达想法。 因此,有必要多鼓励孩子表达需求。 一位妈妈分享了和孩子的视频。 母子俩在广场上玩, 路边一个书摊免费送汽球, 孩子看中一个鸭子汽球,就问妈妈要。 妈妈则让他自己跟叔叔说, 但孩子围着书摊转了好几圈, 也没能开口,又请求妈妈去要。 妈妈鼓励他,想要就要说出来, 如果妈妈想要汽球,自己会找叔叔的。 但现在是你想要,所以你要跟叔叔说出想法。 明白了妈妈的话, 孩子终于怯生生地跟叔叔提了要求, 也顺利拿到了想要的汽球。 鼓励孩子表达需求, 避免他压抑自己, 从而让心灵更舒展。 其次,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鼓励正确释放。 情绪感受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 不允许他闹情绪, 结果导致孩子丢失感受,失去自我。 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并鼓励他释放出来。 在综艺节目里, 小亮仔想跟阿拉蕾一起玩轮胎被田亮制止了, 田亮的意思是让他不要去打扰别人。 但小亮仔却不高兴了, 站在远处不肯集合,最后还哭了起来。 田亮没有喝斥, 而是表示理解,并静静地抱着他, 耐心等待,让他把委屈都哭了出来。 情绪宜疏不宜堵, 接纳并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 才能让它形成良性循环, 也才能让孩子面对内心真实的感受, 活出真实的自己。 《爱与自由》作者李雪说: "父母可以创造孩子, 但请记住, 不要让他成为你想象和期待的样子, 而是要让他成为他自己。" 孩子不该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而要成为自己, 否则,不管将来多成功,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而教育,也不该让孩子省心为目的, 反而要释放他内在活泼的生命: 给他选择的自由, 让他敢于表达自己, 慢下来,允许他以自己的节奏、方式成长。 花朵的用处,在于它能绽放美丽, 大树,则在于它挺拔的身姿, 鸟儿翱翔高空是它的使命, 而让孩子感觉有价值的, 是让他成为独特的自己。 ——End—— 作者:娇云,以文字疗己悦人。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