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电视剧(本是焦晃演康熙) 理娱计划征文第八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共有400多人曾经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涉及封建帝王的国产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但是,在众多帝王系列影视作品中,不管是正解还是戏说,其制作水准和豆瓣评分都不会超过《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三部。《雍正王朝》是"辫子剧"不可逾越的高山 1999年,由胡玫执导的44集电视剧《雍正王朝》热播后,迅速在全国引起一片收视狂潮。这部堪称史诗级、里程碑式经典力作的历史正剧,彻底改变了国人心中对雍正皇帝的固有负面形象,相当于给全体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 这部目前豆瓣评分9.2的历史正剧,在很多喜欢历史的中老年男性朋友中具有超高的口碑,由于该剧特别注重历史的高度还原,因此为了追求艺术价值和思想上的深刻性,就不得不牺牲大众娱乐性,使得很多女性观众不喜欢该剧的严肃性。 这部热播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落霞三部曲"之一的《雍正皇帝》。当年这三部小说曾卖到多次脱销的程度,二月河老师最高的一年版税收入就达到了1200万元,这还不包括电视剧改编版权的售卖。 当《雍正王朝》成为年度剧王之后,仅仅过去了两年,另一部《雍正王朝》的姊妹剧《康熙大帝》又横空出世,当年首先卖出的是50集的DVD 版,后又删减成46集并改名为《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 非常巧合的是,如今两部经典剧的豆瓣评分都是9.2,看来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处于伯仲之间、不分上下,但是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和喜欢娱乐性强的人,在评价两部剧时所站的角度根本就不同。 尽管网络上对这两部剧的优劣之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甚至据说这种争论还在中国的台湾省发生过,因为岛内人民认为《康熙王朝》才是最经典的,我估计是康熙收复台湾的剧情发挥了巨大作用。 个人感觉,两部剧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前者是二月河的编剧,而《康熙王朝》的编剧不是二月河,因此站在严肃性的角度对比的话,后者《康熙王朝》漏洞更多。 要是比较焦晃和陈道明谁演的康熙更贴合人物,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谁也没有见过康熙,那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历史观或者是站在演技的角度,从两人饰演的"谁更像康熙"的角度来评头论足。 不过我更喜欢《雍正王朝》,首先是我喜欢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剧中演出了雍正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的雄心壮志,兄弟反目后左右为难的内心纠结,担忧儿子们为争皇位自相残杀,所以哪怕是撕心裂肺的心疼也要处死亲生儿子。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很"像",哪怕是皇上也不能一手遮天,他面对前朝留下的烂摊子和诸多弊病有一种力不从心和孤独无助的感觉,剧中的雍正吃饭时坚持不剩一个饭粒,杀亲生儿子时凄然泪下,他很多时候都身处在孤独和凄凉之中。 而《康熙王朝》的风格就不一样,感觉这部剧就是"康熙个人秀",各种开挂打怪升级无所不能,有如神助一般,这不符合二月河小说的原著精神。 因为"落霞三部曲"的"落霞"二字寓意深刻,它就是在揭露康雍乾盛世下也掩盖不住没落的命运,看似强大的王朝盛世只不过是晚霞中的最后一抹色彩。 这是二月河老师站在更高的高度,用西方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对比闭关锁国的康雍乾三朝后认为,看似盛世下的繁华在历史大势的刚铁洪流下将难以幸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如果站在原著精神上来看,更会觉得《康熙王朝》稍逊一筹。但是前面说了,大多数老百姓看历史剧很少喜欢严肃性,更多的是对娱乐性有天然的好感,因为愿意通过看电视剧学历史的人是小众。 姜文成了两部经典剧的"转折点" 在我眼里,姜文老师是个怪才,是个具备特立独行性格和"异想天开"思维能力的人,他不是一般人,因为他的电影我看不懂,一旦看不懂就觉得神秘莫测。 比如,谁能告诉我《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的内核是什么,我看了一遍迷迷糊糊没看懂,感觉也没有什么观赏性,至于被捧上天的《让子弹飞》我也看了,仍然是看不懂。 当然,我看不懂不代表网友看不懂,因为这几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这个分数就是经典电影的标准,一旦超过9分就是同类题材的天花板了。 回到主题,为什么说姜文是两部王朝剧的"转折点"呢? 因为姜文和这两部"辫子剧"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第一部因他而变相成就了唐国强版的《雍正王朝》,第二部因他的拒演成就了陈道明版的《康熙王朝》。 1999年,由胡玫女士担任导演的《雍正王朝》在遴选主演时,首先考虑的是由张丰毅饰演雍正皇帝,由唐国强饰演剧中的八爷胤禩,就是后来由王绘春演的那个成为永久经典的角色。 也是这一年,陈凯歌正在执导由姜文和巩俐主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 当时姜文已经成腕儿了,他先后于于1993年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和1998年自导自演《鬼子来了》,在业内已经是公认的能导能演的大牌了。 因此在拍戏期间,姜文对《荆轲刺秦王》中的台词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别忘了当年的导演陈凯歌也是个牛人了,因此人家继续按照自己的拍摄思路进行,根本就没有听姜文的。 当年36岁的姜文正是荷尔蒙和男人血性味儿爆棚的年龄,感觉自己的意见没有受到导演的尊重,因此这个愣头青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直接罢演! 尽管当年姜文是票房的基本保证,但陈大导演也真急眼了,"你再大的腕儿也得听导演的啊!"于是陈导就给好朋友张丰毅打了电话,让他到拍摄地来救场。 事实上,张丰毅第二天就要到《雍正王朝》剧组报道了,签完合同就可以接着演雍正,当陈凯歌邀请他主演《荆轲刺秦王》的男主角时,他又"一女嫁二夫"。 当时张丰毅的想法很"自私",认为拍电影时间短、付出少、收入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胡玫导演寂寂无名,而陈凯歌的名气要比胡玫导演大的多,因此张丰毅认为跟着陈凯歌导演更有票房保证。 第二天上午7点多,胡玫导演正等着张丰毅到剧组报道的时候,接到了张丰毅拒绝参演雍正的电话,于是胡玫导演才不得不让唐国强出演雍正,而唐国强又赶紧找来好友王绘春替他出演八爷胤禩。 幸亏是姜文的拒演荆轲,才造成了张丰毅的拒演雍正,最终转了一圈又把机会留给了唐国强,否则我们看到的《雍正王朝》就是张丰毅版的。为了阻止焦晃演康熙,制片人刘大印不惜和投资商对薄公堂,最终又是姜文的拒演,才成就了陈道明版的《康熙王朝》 2000年,就是在《雍正王朝》大火的第二年,著名制片人刘大印先生就以敏锐的洞察力感到清朝帝王戏必火,于是他就赶紧买下了小说《康熙大帝》的改编权。 也是2000年,刘大印又顺利找到了拍摄电视剧的投资商,但投资商事前和刘大印签订了合同,合同中写明投资商对最后谁担任主演有决定权,为此投资商还向刘大印交纳了200万元的合作保证金。 双方签订合同以后,投资商就初定由焦晃老师饰演康熙皇帝,因为焦晃在《雍正王朝》中扮演的康熙已经深入人心,很多观众直接发出了"他不是演康熙,他就是康熙"的惊叹声,因此焦晃演康熙就一定有收视保证。 但刘大印坚决反对焦晃演康熙,他认为时年已经74岁的焦晃很难胜任青年时期的康熙,观众看了会出戏,而且《雍正王朝》中已经演了康熙的晚年,因此《康熙王朝》的重头戏就是康熙的青年和中年。 不得不说,双方各执一词,说的也都有些道理。 这时候,投资商把合同拿了出来,声称刘大印没有决定谁是主演的权力,但刘大印据理力争,就是不听,最终投资商将刘大印告上了法庭。 因为有合同在先,刘大印败诉,不但退回了200万保证金,而且还赔偿给投资商500万元损失费。事实上,这时候投资商和焦晃老师都讨论过很多次剧本了。 但,制片人宁可赔钱,也觉得由焦晃出演康熙不合适,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随后不久,刘大印决定让姜文饰演新剧的康熙皇帝,但姜文接到邀请以后直接拒绝了,拒绝的主要理由有三个: 第一,前有《雍正王朝》这颗珠玉,它的大获成功对后来的相同题材电视剧是个巨大的压力,距离这么短的时间再拍清朝帝王剧风险太大。 第二,他不喜欢拍电视剧。 第三、他不喜欢古装剧。 事实上,这三个理由最主要的还是第一条,姜文主要还是担心参演后扑街,那就会让自己身上的"羽毛"黯淡无光。 最后,刘大印又找到了陈道明,才有了今天看到的陈道明版《康熙王朝》。倘若是焦晃老师出演,或者是姜文版的,那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今天这个版本了。